大学之道在于厚德、亲民、精益求精。
《亲民:德之门》中,流传千年的儒家经典《大学》,第一句话就概括了该书的中心思想。 古往今来,许多学者对于“亲民”一词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 有人说,这句话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被歪曲了。 朱熹、张居正等人也持类似观点。 他们认为“亲”这个词应该是“新”这个词的误读。 “明明明德”之后,他会用自己的身体影响其他人,先改造自己,再影响周围的人,让周围的人也随之改造。 还有人认为这是对的,应该是亲民的。 当你变得有德之后,主动去接近你周围的人,用你的影响力去影响别人,这样每个人的内心都会觉醒。
完美:人生有回头路,修行永无止境。 “至善”指的是什么? 你的修为从来没有极限,只是无限高,给你一个追求的方向。 人即使是圣人,也会有追求。
明明德:人性没有本善或本恶。 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变得不再纯粹。 书中“明明德”中的“明德”指的是一颗纯洁的心,非常干净,没有被社会现实污染。 然而,走遍世界各地后,谁都不能被感染。 结果,他变得完全不同,失去了作为人的本色。 返本归真,返璞归真,必须“明知德”。 “明”字的含义非常丰富。 如果按现代字面意思来说,就是清澈明亮的意思。 显然,如果这样解释的话,肯定达不到意思。 为了把“明”字解释清楚,我们可以引用佛教中的一个典故来说明。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曾说过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又怎能引起尘埃。” 这节经文中的“镜子”与我们前面所说的一样。 “明德”做法不同,目的相同。 但佛教强调的是空性,目的是超越世间。 我一心修佛,不关心世事,所以我只需两手空空,把这个能引起“尘埃”的平台移走即可。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是德行之门,是学问世事。 既然是研究世界,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世界的污染,所以需要经常清理,也就是书中所说的“清理”它。
既然要“解释”,就必须要问。 我们该如何“理解”明德?
人无完人,修行之路永无止境。 既然要“清德”,首先就要知道我们的“明德”,或者说我们的“镜子”哪里脏了,哪里沾染了灰尘。
《大学》的作者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其实,这就是一个“明德”的过程。 不断反思、完善,从而无限接近“完美”。 下一节我们将重点讨论如何反思? 如何深入思考自己的缺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