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下发通知,要求规范高校毕业生去向登记。 通知提出,高校应指导毕业生(含应届毕业生)在离校前使用目的地登记系统(全国登记系统或各省确定的省级登记系统)及时自主登记个人毕业去向信息。 高校要严格审核和控制注册信息,确保真实、准确。
教育部门建立了毕业去向登记制度,并将其作为高校办理毕业生离校手续的必要环节。 这不仅有助于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有助于为毕业后尚未找到就业的学生提供跟踪服务,保证毕业生的就业。 指导和服务超出了毕业范围。
近年来,我国将原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改为高校毕业生去向统计。 但在统计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高校虚报数据的问题。 建立统一的毕业去向登记制度。 虽然登记仍然由学生自主完成,但统一管理意味着学校主管部门可以审核毕业生登记的毕业去向,也可以供教育监管部门检查毕业去向登记和统计的真实性。 性别。
大学毕业生登记毕业去向时,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登记。 如果他们还没有找到工作或进入高等教育,他们应该写下未确认的目的地。 只有实事求是地登记毕业去向,才能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学生尚未确定毕业目的地,但登记已确定毕业目的地的,学校和教育部门将按已确定毕业目的地处理。 这将因信息不正确而影响学生下一步的就业或升学计划。
不排除有一些高校老师要求学生填写虚假信息,以提高毕业目的地的落实率。 毕业生应该明确拒绝学校老师的任何无理要求。 基于统一登记平台的毕业生去向数据,有助于消除以往合同就业率统计中“已就业”和“应就业”的区别。 如果学生登记的去向是合同工,那么就必须提供用人单位,就很难买到虚假的就业协议或者捏造就业。 事实上,在信息时代,核实毕业生行踪是否真实并不困难。 关键在于学校和主管部门是否愿意认真审查。 建立毕业生去向注册系统后,该注册系统还可以与高校毕业生招聘平台、企业查询系统“联网”,验证学生注册信息的真实性。
建立毕业生去向登记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 我国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统计的目的是了解毕业生毕业后升学、就业进展情况,为学校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改革教育提供依据。和教学。 如果能够在毕业后对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进行长期跟踪,就能更多地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和素质的更深层次的反馈,这将对高校办学改革产生积极的作用。
长期以来,高校在关注毕业生就业时,往往只关注毕业生的初期就业情况,而对学生的长期职业生涯关注不够。 考虑到部分学生选择缓慢就业、部分毕业生短期内可能跳槽或跳槽,高校应更加关注毕业生的中长期就业和职业发展。 尤其是今年,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可能有大学毕业生在毕业离开学校时还没有确定自己的去向。 这就需要教师、学校和相关部门持续为这群人提供职业选择和就业服务,包括为他们提供职业培训、实习机会、培养大学科研助理、社区服务岗位等。
毕业生去向登记制度的建立,是新就业形势下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一项制度。 因此,我们应该从更好地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出发,充分发挥毕业生去向登记系统的作用,准确了解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熊丙奇)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