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杨然荣获“优秀学生干部标兵”称号
袁潇潇荣获“优秀学生标兵”称号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的造型吧!
杨然
附属儿童医院
杨然,女,1996年8月出生,共青团员,附属儿童医院小儿外科2019级直博博士研究生,师从郑山教授。 在硕士、博士学习期间,他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在科学研究上刻苦努力。 共发表SCI论文7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4篇,总影响因子约84。研究项目参加Advances in Neuroblastoma Research、全国小儿外科学术年会等学术交流共4项次。 。
除了科学研究,杨然还热心为同学服务。 曾任儿童医院研究生会学术部主任、研究生会执行主席、复旦大学第二十六届研究生会委员会委员。 曾获得硕士、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复旦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复旦大学模范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
医疗之路随笔
“金眼科银手术,儿科哭闹”。 选择儿科,加入年轻儿科医生的行列,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有些“愚蠢”的决定。 但在我看来,“小儿青春”这个词,有一种“少年Jump热血漫画”的感觉。 一群意气风发的少年,脚下有风,眼里有光。 穿上这些衣服后,他们肩负着复兴儿科的神圣使命。 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前进的道路,为心中的正义而奋斗。 披荆斩棘,冲破重重阻碍,历经磨难终于成为埼玉老师那样的强者。 然后他悠然地叹了口气:我变秃了,我也变坚强了。
脚下有风,心中有光
“生来就有用”,是杨然从初中起就立下的座右铭。 每当我吟诵这首诗时,谪仙李白那傲慢的身影就会出现在我的眼前。 这首诗激励她始终坚定信念,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进。
“青少年兴则国家强,青少年强则国家强。儿童青少年肩负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他们有无穷的潜力,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从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杨然就立志要成为像朱福堂先生、张金哲先生、马安全先生一样的优秀儿科医生,为下一代的成长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9年,杨然以第一名的成绩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毕业后,顺利考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班,师从我国第一位女医生郑珊。在我国小儿外科领域。 教授,研究小儿外科。 她学习刻苦,学位核心课程成绩为3.64/4。 曾获复旦大学儿童医院综合报告会一等奖、硕士生国家奖学金、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复旦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标兵、复旦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大学两次。 学生领袖。
杨然主要跟随课题组从事儿童恶性实体瘤相关研究。 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年,她以为自己会像其他学长一样“爱上”细胞、小鼠等实验。 但由于项目需要,她开始转向生物信息学研究,与测序数据和R、Python等编程语言朝夕相处,成为一名“兼职码农”。 一开始,杨然很困惑。 他每天都在Bug和Debug中循环,他的数据处理比较肤浅,几乎是“Garbage in, Garbage out”,找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 但秉承着不怕啃硬骨头的信念,她一点一滴地学习、理解,终于开始慢慢积累一些数据处理的经验。
我加入课题组时参与的第一个课题是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起源的研究。 神经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实体瘤,因其恶性程度高而被誉为“儿童肿瘤之王”。 她跟随研究团队发现,神经母细胞瘤起源于未成熟的交感细胞,肿瘤的异质性与交感细胞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该结果发表在《Cancer Cell》杂志上,这是世界上首次揭示神经母细胞瘤的起源。 她还作为研究团队代表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这一发现。
从此,杨然对儿童胚胎性肿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接下来,医院临床上看到一名患有唾液母细胞瘤和肝母细胞瘤的孩子,这引起了她的兴趣。 这两种肿瘤同时发生的情况非常罕见,全球仅报告了 5 例。 基于对现有临床样本的单细胞测序和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她勾画出两种肿瘤的分子特征,并报道了可能与该疾病相关的易感基因突变。 她首次系统探讨唾液腺母细胞瘤合并肝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
杨然在学术交流会上发言
研究生毕业以来,所遇到的外科老师都是杨然的榜样。 他们在做好临床工作、为孩子们解除病痛的同时,也不忘从临床日常生活中提炼科学问题,不断一点一滴地拓展自己对疾病的认识,希望有一天能够寻找真正有效的儿童肿瘤治疗方案。 拯救无数儿童的生命。 永远提出问题,永远探索,永远保持一颗纯真无畏的心,她认为这就是儿科医生永远年轻的秘诀。
迎接挑战,服务同学
在学业蒸蒸日上的同时,杨然也开始思考自己能为我们儿科医学生做些什么。 抱着这样的想法,她加入了儿科医院研究生会,并在团体中努力提高自己。
这三年来,她与研讨会一起成长。 从一名普通的系员,到学术部主任,最终当选为研究会执行主席、复旦大学第二十六届研究生会委员会委员。 2021年、2022年两次荣获复旦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称号,2022年度复旦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标兵。
作为儿科医院研讨会的主席,她深知儿科医院研究生面临的问题。
帮助增强新生对医院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加强了院史教育,带领新生参观了院史陈列馆。 在建院70周年之际,我们在教育培训部老师的指导下,举办了纪念儿科西迁前辈的研讨会。 该事迹视频荣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疗奋斗者”短视频征集大赛一等奖。 杨然带领研讨班部长用前人的精神信仰,激发同学们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针对新生反映科研入门困难的情况,她扎实推进“新老”学术交流工作。 杨然作为主要负责人,牵头申请并成功建立复旦大学博士生工作坊项目。 与枫林研究会合作举办“七天线在线科研训练营”,自主举办富勒莫斯学术论坛等活动,邀请青年导师和优秀研究生分享科研成果。 通过这一系列的学术活动,引导科研新手从零开始。
儿科医院博士研讨会系列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