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半夏和木槿都要开花了,这让夏至一下子和花木的春天有了对比…

91百科网 51 0

老北京的夏天

文丨小复兴

半夏、芙蓉即将绽放,让夏至突然与花木繁茂的春天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呼应……

在北京,穗粒过后,天气真的变得很热。 种下芒以后,夏至就到了。 周朝时期,夏至被视为重大节日。 白天祭田,晚上烧香,祈求救灾、五谷丰登。 这是农业时代人们的共同愿景。

对于老北京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夏至这一天更多的是民俗风情。 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意思是人们在这一天吃面条。 夏至时,面条必须浮出水面吃,就像饺子必须吃素馅一样。 至于为什么,我不知道,这就是长期以来民间传说的力量。 清代乾隆年间所著的《皇都实录》中说:“夏至是国家的盛典,京师在日式家具上吃冷面,就是俗话所说的。”是京城之美,问诸友,京城凉面之味,鲜美可口,天下无双。” 夏至过水最美的话语。 不过,这也说明,美味适时的食物是民俗形成的因素之一。

夏至这天,老北京的老百姓还有另外一种食物吃,那就是马齿苋。 旧时,老北京人称其为长寿菜。 必须到天坛根部去挖,而且要在夏至这天吃才有效。 这种传统就像渡水一样,源自民俗,并且延续了很长时间。 妈妈在世的时候,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去天坛城挖这种马齿苋。 其实它是一种野菜。

夏至这天,如果不下雨,就是最好的时节。 传统民间谚语说:夏至到了,鹿角脱衣,蝉鸣,半夏发芽,芙蓉花开。 这句谚语非常有趣。 前两句指物,鹿蝉,一兽一虫。 鹿角已经成熟,可以切割了; 夏天渐热,蝉声开始鸣叫。 这是夏至的典型象征。 一种是有形的,另一种是声音的。 梅花鹿、金蝉可以作为夏至的形象代表。

不过,我一直很喜欢这句谚语的最后两句话。 最后两句是关于花的。 半夏和芙蓉即将开花。 这使得夏至与花木繁茂的春天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呼应。 夏天不仅仅意味着收获。 这个季节也是花开的季节。 如今,半夏在北京已经很少见了,但芙蓉花却常见于公园和住宅区。 其实,夏至过后,不仅木槿花盛开,合欢树、紫薇、玉簪……也都会盛开。

张恨水喜欢北京的夏天。 他曾说:“你花那么多20毛钱,买两三株红、白晚香玉,放在桌上的花瓶里,放上两三天就香了。” 不过,民间谚语虽然这里没有提到这些花,但为什么只选择半夏和芙蓉作为代表,却有其特殊之处。 且不说半夏的药用价值,单说木槿花。 木槿花在夏季生长最为茂盛。 如果不修剪,几天之内就会散开,长高,有点像夏天的野气。 说起芙蓉蓉,“蓉”字用得极好。 确实,没有其他花可以赶上它。

当然,不仅仅限于夏至,那时候整个夏天的天空都是美丽的。 尤其是七夕之夜,老北京人讲究乞讨。 小时候,乞巧有两种玩法。 一种是在家里拔出一棵扫把苗,劈成细细的针尖形状,然后放进院子里的鱼缸里,或者水盆里,在月光的照射下,和邻居比赛孩子们看谁的扫把苗在水中的影子更长。 谁就获胜,因为谁与天上的织女不谋而合。 一是躲在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在喜鹊搭建的桥上相遇时的交谈。 谁能听到这声音,谁就很幸运。 第一种是女生游戏。 第二种,男生女生都可以玩。 当时我住的大院后院有一个葡萄架。 那天晚上,我们一群孩子挤在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说话,但我们一次也没有听到,还以为是大人在骗我们。 但大人们说我们制造的噪音太大了,我们必须低声说话并屏住呼吸才能被听到。

长大后,读过一本民国旧书《帝都岁月补记》,里面写到了七夕节:“月下穿针,花中斗草,花中开花针”。他还让孩子们在葡萄架下和井栏前偷听牛姑娘的叫声,以示自己的笨拙。第二天,院子里的喜鹊就没有毛了,我第一次知道喜鹊用自己的羽毛来搭桥,如果第二天我看到喜鹊,它们就没有毛了。多么有趣啊,老北京的夏天让这些美丽的传说栩栩如生;这些美丽的传说也让老北京的夏天,尤其是孩子们的夏夜,变得如此丰富多彩。

这也能体现出老北京人对待生活的气质。 无论穷、富、冷、热,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北京最热的时期是小暑和大暑。 这是老北京人最困难的时期。 老北京,尽管是京城,但在盛夏,无论是皇帝、王子还是大臣,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艰难。 最有趣的是,这个时候,皇帝会给大臣们发放冰票来解暑。 《燕京纪事》云:“按规各衙赐冰,工部届时发冰票,可自行领取。数额不同,各有不同等级。”

读着这个古老的故事,我总是想笑。 在没有冰箱和空调的时代,盛夏唯一的解暑办法就是冰。 发了多少冰,工信部这样严肃的政府部门居然发了冰票? ,并且要根据你的官衔来领取。 这让今天的孩子们哈哈大笑。 在封建社会,上帝对世人的爱是那么的等级森严、不平等。

我读过一本《北京民俗百图》,是清同光时期出版的。 我不知道是谁画的。 其中一幅题为《流冰水图》,工整的小楷题词:“每逢三伏,官邸前搭棚,一木桶盛冷水”。棚上挂着一块冰块,上面挂着四块黄布,上面写着:天子恩德大,百姓施舍,写好关系,解干渴。可见,从乾隆到同光丙的进步,不仅有衙门的丙的恩赐,还有政府的赐丙。 丙已经从官员进入了平民百姓。 之间。

在皇帝之前的日子里,盛夏的人们不再需要有工部颁发的冰票才能取冰,也不再需要搭席子、棚屋来储存冰。 普通家庭也可以去冰窖厂购买冰块。 旧京都,北一南各有一座冰窖工厂,都开始热闹起来。 冰窖工厂是专门设计的,冬天结冰的时候就藏在地下,只等着天气太热的时候卖个好价钱。

以卖冰为生的生意逐渐增多,包括冰碗、铁冰箱等。 冰碗是指将几种夏季水果放在一个碗里,碗底放碎冰。 它是一种冰镇水果,称为果盘,非常适合在炎热的夏天消暑。 还有的碗里盛有新鲜的莲子、莲藕片、荸荠、鸡头饭,放在碎冰上,然后上面放上新鲜的核桃和杏仁。 这种冰碗称为河鲜碗。 邓云祥老先生曾撰文介绍什刹海荷花市场夏季出售的这种河鲜碗,认为“是荷花市场最精致的食品”。

张恨水特地介绍了铁制冰箱,这是一种“绿漆金属冰箱,包括红漆木架,只要两三块钱。每月加一元五十分,天然冰块送”每天。” ,拎着一个四五公斤重的大冰块,带来了北冰洋的冷空气,放进了冰箱里。 如果你是水果爱好者,可以花一两毛钱放入虎车、大花、脆瓜等,放在冰箱里保存一段时间,想吃的时候拿出来,就可以了凉、脆、甜。”

这种铁制冰箱就是今天冰箱的前身。 我从来没有见过它,甚至没有听说过它。 这是有钱人的奢侈品,并不像张恨水所说的“只花两三块钱”或者“再花一块五毛钱”那么容易。 那个时候,普通人一个月能挣多少钱? 别说这样的冰箱了,就是一个冰碗而已。 虽然见过,但没吃过。 那时候,对于我这样家庭生活拮据的人来说,能买一盘刨冰已经是夏日的一大享受了。 这种刨冰是用机器将冰块压碎,然后在上面浇上一层颜色鲜艳的糖汁制成的。 对我来说,已经非常“清爽”了。

还有一种叫冰饺子。 我以前从未听说过它。 读《燕京杂记》云:“冰饺子是用冰包着面条,用滚油煮成的,里面凉,外面热,也很美味。” 我猜它和现在的油炸冰淇淋很相似。 相似的。 不过这些都是有钱人才能吃的东西。

北平和平解放后,冰窖厂幸存下来,至今仍储存和销售冰块。 炎热的夏季,冰车经常进出那里,东至三里河,西至珠市口,为各路客商运送冰块。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的家离那里不远。 放学后,我们一群小孩子常常跟在车后面,手里拿着一块砖头,偷偷掰下一块小冰块,塞进嘴里当冰棒吃。 对于像我这样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免费的冰芯。 时至今日,这两个地名依然存在。 只是前几天又去了老地方,冰椒厂街已经基本拆除了。 北平解放后,原冰窖厂改为学校。 现在,它已经被拆除,并修建了一条宽敞的道路。

老北京盛夏时节,还有一幕如今已看不到的景象,就是利用烈日晒衣服防虫。 老儒的破书,贫女的破衣,庙里的经书,都被列出来晾晒。 清代有诗云:“华彩向日展,士民风俗至今相同”。 不过,自从每年这个时候很多寺庙变成了讲经聚会之后,风俗就开始发生变化,逐渐变成了庙会,人们也取代了佛经。 ,美女比经文更引人注目。 《天界欧文》说,晒经会上,“实在没什么可晒的,只有女士聚集,阳光明媚。” 这一幕,有点类似于夏季秀腿季时三里屯长腿美女的景象。

不过,这也能表现出老北京人对待生活的气质。 无论穷、富、冷、热,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老北京话里叫“玩得开心”。

肖复兴半夏和木槿都要开花了,这让夏至一下子和花木的春天有了对比… 老北京 半夏 肖复兴 酸梅汤 木槿花 第1张

盛夏三伏天一到,早年老北京人最好玩的地方就是东便门外的二栅。 第二门又名清风门,距东便门三里。 大运河到达通州、修筑大通河到达北京后,都必须经过这个地方。 原来,东便门大通桥向东建有五座城门,都是为了蓄水,以防入京的大通河水浅,阻碍船舶运输。

由于这样的水景,二门也成为五门中最有名的。 《天界欧文》曰:“二门已成游人聚集地,五月初一至初七,有青帘小船,酒肆歌桌,疑是上秦淮河……随便在门口吃午饭,到酒肆喝一杯,唱歌,玩水,有钱人花几千块钱上二门不是什么难事整个夏天,这里不仅有餐厅、茶馆,还有艺术家的表演和在水中划船、游泳。在瀑布高处,等待游客将硬币甚至鼻烟壶或戒指扔入水中,然后跳入水中将其捞出,成为当时游客蜂拥而至的热门旅游项目。

对于老北京人来说,去二扎避暑,与清末民初的什刹海齐名。 1927年,沉从文与胡也频一起游过第二道门。 当时,有孩子们表演传统的跳水游戏为他们赚钱,他们看到原来的十英尺长的粮船已经变成了娱乐和喝茶的地方。 他还感叹,这是在向天桥学习,让“运河最后一段的第二道闸门有了北京人的意义,成为雅俗共赏的自然”。 但民国中期以后,什刹海逐渐成气候,并与内城接近。 沉从文所说的第二道门的性质和意义变得大不相同,并逐渐缩小。 尤其是当大通桥与蟠桃宫一起被拆除时,大通河消失了,第二座城门也被彻底摧毁。 如今,二门新建了一座清风桥遗址公园,勉强为人们提供了老北京夏日的回忆。

每年从美国回到北京,我一定要先去梅园,吃一碗奶酪,尝尝干奶酪。 这是他青春的味道,也是北京的味道……

盛夏时节,什刹海是老北京最热闹的地方。 《天界欧文》一书描述了清末光绪年间什刹海的情景:“长夏火伞初聚,柳荫水弯,团扇前,有纵横数桌,茶瓜凌乱,琉璃荡漾,一枝荷花飘香,恰似唐朝曲江。”

尤其是民国时期,大多数人更喜欢去什刹海纳凉、消暑、游玩。 民国竹枝有诗云:“不似什刹海过夏,红菱雪莲不计钱”。 可以说,这是一年四季中什刹海最热闹的时候,就像春节期间的集市一样。

那时的什刹海,除了像天桥艺人一样的杂耍,更引人注目的是水上搭建的凉棚,荷花盛开,像水榭,有茶馆,沿路还有一排小摊。湖岸。 卖各种夏季时令小吃,吃的琳琅满目。

如今的什刹海,依然柳树蜿蜒,水塘里开满了荷花,甚至还可以买到紫儿莲蓬。 这么炎热的夏天,老北京人都讲究吃莲子。 除了紫儿莲之外,她还喜欢喝荷叶粥、嚼莲藕笋。 《追中志》说,大夏节时有云:“食水面,嚼银苗,乃新嫩莲根。”

老北京人的夏季饮食可谓多种多样。 早年,在老北京,凡是面食都称为糕点,分为汤糕、煮糕、胡糕三大类。 胡饼是进口的,用炉子烤制的,比如我们今天吃的芝麻饼; 煮饼是在锅里蒸的,比如我们今天吃的馒头; 汤饼是面条,当然还有馄饨。 《长安客家话》记载:“凡食其水,皆成汤饼”。

现在北京人已经不再叫汤饼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面条就开始被称为“顺口”了。 但我知道,现在的面条种类虽多,但远不如以前丰富。 许多面条已不再可用,其技艺也已失传,如“蝴蝶面”、“温面”等。 《老北京志》云:“蝴蝶面、水滑面、棕榈面、切面、干面……”水滑面大致指水面,棕榈面指刀切面。 这个蝴蝶面,我不知道是什么面。 《老北京志》还说:“星步街上田家的暖面,名气最久,庙市那天,不下千人一起吃饭。” 这么多人喜欢的田家暖面长啥样? 嗯,我也不知道。

老北京的很多美食都已经找不到了。 《北平风景特色》一书引《忆京都词札记》云:“京都多良果,如夏火中的冰,比苹果小,比红花大……所有这些在南方都找不到。” 别说这个“火中”“丙”就是“花红”的意思,那是什么果子,我连听都没听说过。

时至今日,北京人传承至今、依然美味可口、珍视的夏日美食,在我看来就是奶酪、酸梅汤和干果。

奶酪是牛奶的变种。 它是由牛奶煮沸,加入冰糖,加入白酒,冷却而成。 它有点像酸奶。 这是清朝入京后旗人带来的夏季小吃。 当时满语称“乌塔”。 它是从皇宫进入市场的,应该发生在清朝同治年间。

老北京人,尤其是旗人,最喜欢吃这口了。 自晚清至民国,历来推崇。 邓云祥先生毫不犹豫地说:“这真是用牛奶做的最好的夏季食品,用美酒来形容也不为过。” 而且奶酪的品种也很多,比如“东方食品”。 《华锁录》云:“有凝霜,所谓乳酪。或饰以瓜子,谓之八宝。有红、白、紫、绿,五彩缤纷。” 八宝奶酪只是其中一种,还有山楂。 奶酪的品种很多,有核桃奶酪和杏仁奶酪。 一般卖奶酪的商店或摊位也有卖奶卷和干奶酪,尤其是琥珀色的干奶酪,真的很好吃。 能够将液态奶制成半固态奶酪和固态奶酪奶酪,确实将牛奶发挥到了极致。

这种奶酪和奶酪制作起来非常麻烦,而且成本比酸奶高很多。 不过味道确实独特,在北京以外真的吃不到。 我姐姐一直住在呼和浩特,已经很多年没有回过北京了。 几年前,她终于回来了。 我问她想吃什么老北京菜? 她说她想吃核桃奶酪。 我在北京转遍了,也没找到卖核桃奶酪的地方。

孩子们上中学的时候,第一次去崇文门西边的梅园,吃到了奶酪。 他们认为这很好吃。 然后带着同学去那里吃饭,就爱不释手了。 大学毕业后,孩子们去美国读书,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 每年他们从美国回到北京,都会先去梅园,吃一碗奶酪,尝尝干奶酪。 这是他年轻时的味道,也是北京的味道。

老北京卖酸梅汤最有名的就是新源斋、九龙斋。 民国时期徐霞存先生说:“北平的酸梅汤,琉璃厂新源斋卖得最好。” 当时,有街头歌手唱道:“渡门好,翁东九龙斋,冰涤汤满清香,天空绽放夏日气息,腋下吹着冷风。”这就是我。我正在谈论。 新源斋在琉璃厂,九龙斋在前门瓮城。 民国时期瓮城被拆除后,迁至肉石胡同北口。 九龙寨,小时候见过,但很快就消失了。 这两年,九龙寨重新树立了旧旗,派人找到我,让我带他们到前门去辨认老店的旧位置。

解放后新源斋在琉璃厂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了,至少到了20世纪80年代。 梅兰芳、马连良等许多著名京剧演员都爱去那里喝这种饮料。 店里有一个青花大瓷缸,里面是酸梅汤冰镇后,舀出来卖的。 相传新源斋每天都会在店门口撒上大量的酸梅汤,以散发着香味来吸引人们。 这可能有些夸张。 爱吃这个味道的人不需要这样的梅子汤楼,走熟悉的路线就过去了。 。 在“whdgm”中,店名已更改,但仍出售酸梅汤。 还卖一种梅花形的酸梅糕,颜色是黄色的。 用水洗一下,就是酸梅汤。 插队的时候特意买了这个东西,带回北大荒,用水做了酸梅汤,给北京解渴。

当时,九龙斋、新源斋等酸梅汤之所以受到北京人的认可,就是因为对原料的选择非常严格。 唯一的黑李子产自广东东莞; 桂花只有杭州的张长风、张长玉种植; 冰糖只来自御膳房……除了食材的精心挑选之外,制作工艺也非同凡响。 我曾经读过《燕京年谱》和《春明采风志》。 记载不详,但大同小异。 它们是:“用酸梅、冰糖煮,配上玫瑰花、桂花、冰水,清凉得牙齿都颤抖。” ”看来,关键在于“煮”和“调”的火候和手法,精妙之处体现在细节上。这与可乐完全靠菜谱走红的做法完全不同。

以干果、柿子、杏干为主料,再加上莲藕片、梨片、玫瑰枣,与大理丸一起煮沸后冷藏。 好的干果像奶酪一样浓稠,酸甜可口,上面还浮着一层薄薄的冰。 与酸梅汤和奶酪相比,就没有那么高贵典雅了。 它通常装在一个大碗里。 是老百姓消暑解暑的正宗夏季食品。 不仅可以解渴,还可以解饱腹感。

记忆中吃到最正宗的干果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城南的西螺园社区刚刚建成,周围都是用木板围起来的建筑工地。 在工地的一间简陋房间里,我看到一家专门卖干果的商店。 夫妻俩刚刚下岗,开了这家小店。 他们从父辈那里学到了祖传的手艺。 干果正宗又美味。 光看表面的颜色就令人赞叹不已。 柿子的霜白,杏干的杏黄,枣子的猩红。 雪白的梨片和莲藕片的颜色着实引人注目。 关键是你吃的时候,干果上会浮上一层薄薄的冰,透明如纸,一吹就能碎。 快四十年过去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又好吃的干果。

过去的:

标签: 老北京 半夏 肖复兴 酸梅汤 木槿花

发表评论 (已有39928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