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琨:校长的“先进教育思想”从哪里来?

91百科网 67 0

校长的“先进教育理念”从何而来?

办学应遵循哪些原则?

如何成为一名有思想的校长?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原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玉坤在最新一期《教育者观察》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经第一教育许可发布。 以下为原文:

陈玉坤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原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校长先进的教育理念从何而来?

当今中国,有很多在行业和地区被认为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校长。 然而,令人困惑和苦恼的是,其办学成绩不佳,办学行为不被社会认可。 难道先进的教育理念无法指导办学实践,理论只能供人们歌颂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先进的教育理念对于办好学校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理念和办学行为

有人说:校长的领导主要是教育思想的领导。 校长作为学校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引领者,校长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育理念的先进水平,也影响着学校的办学绩效。 然而,人们可以质疑的是:一种学校成绩不佳、办学行为不被社会认可的教育思想能称为“先进教育思想”吗? 答案可能有点复杂。

1963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人民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开头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人民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 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不; 它是你自己内心固有的吗? 他也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不!

那么,这些校长所谓的“先进教育理念”从何而来? 观察表明,这些校长的办学理念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它来自书籍。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论和实践者研究的深入,一些教育研究者出版了多部教育理论专着。 其中不少是鱼龙混杂,误导了教育工作者。 当然,更多的是极具洞察力,给人一种惊叹之感。 非常鼓舞人心的工作。 阅读这些专着对于提高我们对教育的认识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从各种培训活动中获得。 自20世纪80年代末教育部启动“百万校长培训工程”以来,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 中小学校长培训为校长提供了“同行交流、专家指导、理论学习、自我反思”的绝佳机会,有效提高了中小学校长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第三,是我在考察各个学校时了解到的。 人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充分吸收别人的经验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圣贤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等教育思想,已经被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实践所证明,至今仍然指导着我国的教育工作者。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学校创造了大量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都值得学习。

然而,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读书是学,用也是学,而且更重要的是学”。 “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是不完整的。“许多理论是错误的,它们的不完整已经通过实践检验得到纠正。”因此,这要求我们仔细分析任何教育理论,无论多么好的理论还要考虑是否适合学校,并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进一步说: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具体来说,办学必须遵循“四个目标”的原则:

1、办学的客观基础。 学校的客观基础因学校而异。 有百年老校,也有近年崛起的“新型优质学校”。 这些学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鲜明的办学风格。 。 学校的客观基础不同。 如果把一所学校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另一所学校,如果不考虑客观基础,效果可能会出现很大偏差。

2、办学客观条件。 不同的学校师资、学生资源、财务甚至地理环境都会对办学产生重要影响。 实验型高中的校长不一定是优质新建学校的好校长,反之亦然。

3、社会的客观需要。 社会需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上。 从时间上来说,这个改变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从空间上看,全国各地区对人才的社会需求相对较小,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 但是,我们在借鉴国外的理论和经验时,需要慎重考虑。 不可否认,国外一些著名的教育著作,如卢梭的《爱弥儿》(1762)、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1977)、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1957)、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 1949年)、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1956年)、布伦纳的《教育过程》(1961年)、加德纳的《智力结构》(1983年)、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与课堂实践》(1967年),经过介绍传入国内,启发了许多中国教育家,几乎都成为当时教育家理论研究的首选。 “不忘初心、吸收外来知识、面向未来”是教育者应有的态度。 然而,在不同的国家,由于生活文化和经济发展条件的不同,人们对学生的期望有很大不同。 因此,社会对教育的客观需求也不同。

4、教育的客观规律。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产阶级的迅速壮大,人们对教育尤其是高水平教育的渴望日益强烈,而这并不取决于个人的意愿。 这创造了许多特殊的教育需求。 从微观层面看,教育规律包括人的认知规律、情感发展规律、身体发育成长规律,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发展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特点。 。 教育法还必须考虑每个学科本身的逻辑。 教育是一项社会活动,必须有目的、有规律。 作为教育者,如果我们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我们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 如果我们忘记了教育的规则,剩下的就只剩下一个普通人的勇气了。 。

教育规律的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 传统意义上,所谓“规律”,就是事物之间确定的本质联系,也就是说:有因必有果,理论上应该是“自洽”的; 在实践中是可验证的,即在相同条件下可以重复。 但遗憾的是,人们在教育中并没有发现太多明确的因果关系。 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仁礼表示,如果一项教育改革能够大幅度提高一个群体的学习效益,或者让一部分人受益匪浅,这就是一个好的改革,这是一个很好的改革。是教育的规律。 教育规律的研究主要是关联性。

综上所述,所谓“先进教育理念”,需要因地、因校、因人而异的实施策略。 无论学校情况如何,依靠所谓的“先进教育理念”,期望其取得理想的办学效果,往往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 我们的建议是:学校应该认识到问题。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在学校成绩不佳时及时发现、诊断问题,并找到适当的方式、途径和方法来解决。

具体步骤如下:

1.准确定位学校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育质量低下,说明学校办学存在一定问题。 学校存在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是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学校校长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2.找到问题的根源。 对于同一个问题,问题的根源可能有很大不同。 例如,如果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一个可能的根源是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主要侧重于课后辅导; 也可能是老师本身的学科素质。 不高,对学科理解不深,听课抓不住重点,学生越听越糊涂。 这就需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评估,这是最具技术性的评估。

3、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根据问题的根本原因设计解决方案。 对于学校存在的问题,管理者最常犯的错误就是“痛了头,痛了脚”。 其实,这就是所谓的“治标不治本”,很难取得效果。 解决问题必须针对问题的根源。 例如,针对教学质量不理想的情况,学校大张旗鼓地开展“教学质量月”、“教学质量评比”、“课堂质量督导”等系列活动。 这些活动虽然轰轰烈烈,但收效甚微。 当, 我当时很急。

4.与老师和学生沟通并获得他们的支持。 领导与被领导之间是互动的关系。 只有充分重视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校长的思想才能更好地转化为校长的意志,他们才愿意共同努力去落实和执行。 只有以心换心,才能激励教师、学生、员工用心改进工作。

5、帮助学校师生将认知转化为行为。 教师、学生和员工都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了学校推出的改革措施。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实施它。 这就需要慢慢地将教师、学生和员工的认知转化为行为。 提高办学质量的是师生的行为,而不是认知。 当然,认知是他们行为的基础。

6. 评估学校的进展。 要定期评估学校改革进展,看办学质量是否有明显进步。 一项改革措施推出后效果不佳,无非是没有找准问题根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不当、落实不到位。 这时,人们需要回到之前的步骤,重新查找原因,重新审视改进工作的方案,加强工作的推进力度。 只有当改进工作取得满意的效果后,校长才能进入下一步。

陈玉琨:校长的“先进教育思想”从哪里来? 校长 改革 培训 教育 客观 第1张

7.巩固学校发展成果。 当然,换学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上述每一项进展都将考验校长的领导力和全体教师的执行力。

2. 成就和成功

“没有成绩,你无法度过今天;只有成绩,你也无法度过明天。” 这是作者1999年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与中学校长班学生讨论时提出的观点。在随后的讨论中,这是作者提出的观点经常提到的想法。

这一观点背后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反映了学生对低层次目标的掌握程度。 根据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如果不完全实现低阶教育目标,就很难实现高阶教育目标。 因此,提高教育质量需要为学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背后隐含着一个事实判断: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业绩,就很难有社会地位,也很难得到家长、同龄人甚至上级领导部门的认可。 学校的发展也很难得到师生的认可。 不幸的是,这个判断多年来或多或少得到了证实。 一些被认为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校长被家长举牌要求下课。

然而,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特别想强调的是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只有成绩无法生存明天”。 我想传达作者的期望:中学校长,特别是名牌中学校长,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校品牌,努力为学生打好学习基础,注重创新,为国家培养人才。

素质教育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追求。 当时有一个广为接受的观点:素质教育需要“唱歌、跳舞、跳舞”,但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唱歌、跳舞、跳舞”。 学校不应该在“只唱歌跳舞”和“不唱歌跳舞”之间做出简单的选择。

“没有成绩就过不了今天”,意思是“成绩”毕竟是学生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指标,尽管它只是一方面的指标。 在我看来,“作业”就是教育目标在试题中的表达。 教师通过作业或测试来了解学生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从而了解学生在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并不是指取消作业,而是选择作业。 为了了解学生是否达到了他们的教育目标,布置一份作业永远不会给他们布置两份作业。 当然,我知道这对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只靠成绩过不了明天”意味着“成绩”只是对教育目标某一方面的检验。 学校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 具体到培养目标,我国高中特别是实验型、示范性高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培养敢于质疑、敢于探索的创新人才。 在教育目标的分类中,“创新”无疑是最高层次的目标。 我国中小学以“基础扎实”而闻名于世。 同样,他们也被批评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因此,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应该是名校的追求。

二是培养善于迁移、对跨境发展敏感的复合型人才。 世界实际上在最基本的结构上是相连的。 一切事物本来都是综合性的,只是因为人类认知能力的欠缺,才将事物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 未来的高中生应该成为掌握多门学科、善于迁移、敏感跨界、成为复合型人才。

三是培养忠诚祖国、勤奋济世的全球性人才。 一流学校的师生不仅要忠于祖国,更要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今天的中学生,必将成为国家百年奋斗目标的承载者、实施者、冲刺者。

关于课程体系,笔者的建议是:一流的学校最根本的是要有一流的课程支撑。 这些课程应属于以下类型:

一是基础课扎实高效。 扎实高效的基础课程是建设一流学校的基础。 “没有成绩就活不了今天”,就是说,没有这个基础,一流的学校只能成为空中楼阁。 扎实高效的基础课程需要一大批精通所教科目的教师。 他们不仅了解所教授学科的概念和原理,而且了解这些概念和原理之间的关系。 “看透”所授学科以及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内外关系,是“讲清”所授学科的基础,是提高质量、减轻负担的保证。

二是不断迭代拓展课程。 一流的中小学还需要一批高质量的强化课程。 人们常说“眼界决定境界”。 学生广阔的视野需要通过一些学校拓展课程来打开; 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以及学生的跨界能力也通过此得到培养。 同时,教学流程再造也在拓展课程中试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

三是研究课程注重发展。 探究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著名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原校长刘分年说:研究活动可以分三个层次开展。 第一个是所谓“自我参照”研究,第二个是所谓“群体参照”研究,第三个是“社会参照”研究。 在笔者看来,无论处于什么水平,一流学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发明,像艺术家一样创造,像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一样成为国家的“智库”的生活。 。

四是寓教于乐的活动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是今后学校的重要任务。 总有人担心学生贪玩。 其实,贪玩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它让学习变成一件可怕的事情。 如果我们的学校让学生感觉很糟糕,那么这样的学校就不可能成功。

至于学校开展的各种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艺术、体育活动,则是结合教育“今天”和“明天”的重要途径。 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在学校设计的各项活动中做好以下三件事:

1.相关活动与课堂学习的相关性。 活动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理解。 既定的教育目标是我们开展学校一切活动的基本依据。 课内与课外的互动、动手与动脑紧密结合、相辅相成,这一点非常重要。 相信家长们会对这些活动给予大力支持。 学校活动不应为了体现校长的“先进教育理念”而开展表面热闹但实际上无助于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

2. 符合学生个人特长的选择性。 学校要尽力满足学生发展和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享受所见所闻。

3.活动本身具有思想性、学术性,适合大多数学生。 一段时间以来,所谓“项目式学习”和STEM活动在我国中小学大力推广。 “基于项目的学习”和“STEM”综合学习活动非常有意义,笔者在各种场合都推荐过。 然而,近年来,在对我国中小学这些活动的实践检验中,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容设计随意,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思想学术素质欠缺; 教师准备不足,无法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结果,相关活动未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因此,“项目式学习”和STEM教育都面临着重要的挑战:如何明确相关活动的目标、提供足够的资源来保证课程质量以及教师的学科和跨学科素养。 老话说:不要为了体现学校尤其是校长的教育理念而开展各种时髦的活动。 一切学校活动都不能为了做事而做,也不可能为了动脑而做到思维无法企及的地步。

三、如何成为一名思想校长?

有思想的校长当然是刻苦学习、善于思考的校长。 前面说过:读是学,用也是学,而且更重要的是学。 与教育研究者相比,校长的主要任务是实践,在实践中推动学校改革和发展。 所以,校长的思考是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后实践。 如此循环不断,不断提高他对教育的思考水平。

笔者认为,校长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思想的主要途径有:

1、尊重业内同行,向他人学习提高自己。 也就是说,我们要善于向校长同事学习。

2、坚持干群互动,在办学中发展自我。 校长不能总是认为自己比学校里的其他人优越。 善于倾听群众意见,向群众学习,是改进学校管理、提高自身思想水平的最重要途径。

3、反思教育实践,总结经验,提高自我。

4、学习教育理论,丰富自己的理性认识。

5、从事教育研究,在把握规律的同时修正自己。

思想校长对办学会有整体的思考,而不仅仅是零星的、碎片化的认知。 笔者衷心希望我国校长在引领学校的过程中能够逐步使隐性知识显性化、零星知识系统化、个体知识普遍化。

所谓“隐性知识的显性知识”,是指校长要把他们认为“不可言喻”的经验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使这些经验能够向更广泛的范围传播。 我们不否认,校长在领导学校的过程中,有很多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经验。 不过,只要我们仔细想一想,大多数校长的办学经历还是可以用文字来形容的。 隐性知识的显性实际上反映了人们的“概念化”能力,即用概念来表达经验。 你无法解释清楚的事情,往往是你没有完全理解的事情。 因此,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对于校长理清自己的教育思想或理念非常有帮助。

所谓“零散知识的系统化”,就是将这些零散的认识逐步与教育理念的核心联系起来,成为学校教学的系统知识。

所谓“个体知识的普遍化”,就是找到对所有学校都普遍适用的规则,使一所学校创造的经验可以为所有学校所用。 当然,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帮助学校偶然找到适用于所有学校的教学规则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例如,“接受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相互促进”就是一个普遍规律。 如果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从“最近发展区”开始,就可以“一跳摘桃子”。 那么这些经验就成为“可敬可学”的普遍教学法则。

“个人知识的普及”对于目前担任“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的校长来说尤为重要。 “名校长工作室”的主持人拥有多年成功的办学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年轻校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尤其看到: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如果真理再进一步,那就是谬论。 时刻提醒工作室的年轻校长,学以致用、实践相结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标签: 校长 改革 培训 教育 客观

发表评论 (已有39738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