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高考
2020年12月29日,第三批高考改革八个省(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发布《2021年普通高考招生实施方案》。 2021年1月23日至25日,教育部组织的八省市适应性测试全面启动实施。 2021年全国八省市新高考定于6月7日至9日举行。
为科学准确掌握新高考适应性测试特别是试题的命题理念、思路、方向及相关信息动态,学校于1月27日至2月召开了以教研组为组长的会议。 6.适应性测试后。 单位九个学科全体教师参加新高考适应性测试研讨会,努力寻求常态化课堂教学质量和提高中考备考水平的有效策略措施,力求教学与考试效益最大化准备。
和平区教育研究中心相关领导及9名学科教研人员参加了整个研讨会。 他们从学科核心能力的角度对新高考自适应试题进行了更全面的解读,并为各年级特别是高中生的新高考备考提出了建议。 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全校九个学科全体教师参加了研讨会,8位教研组组长、27位备课组组长先后发言。
研讨会的召开,增强了学科教师的教研意识,促进了学科业务水平的提升,为高考走势研判和决策以及新形势下学科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高考和中考准备。
今后,我们将以学科为单位,与大家分享学科教研组长、高中备课组长及部分老师在研讨会上的发言,分享智慧、分享成长、促进发展一起!
高中英语备课小组
八省联考英语试卷分析及备考策略
Ⅰ. 用语法填空
语法填空测试主要测试学生在特定语境中分析和使用语法和词汇的能力。 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还要熟练运用词性变化和词根词缀。 本次语法填空测试范围较广,包括:非谓语动词、冠词、所有格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定语从句中的关系代词、并列连词,其中转换动词36个变成介词; 37个名词转换为形容词; 38 动词 改变形容词; 39 个非谓语动词; 40个介词; 41个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 42 篇文章; 43个形容词变成副词; 44个并列连词; 45 个所有格名词。
总的来说,这套卷纸:
1、谓语动词没有疑问句,令人意外。
2、话题设置非常随意,没有规律。 一切都取决于对文本的理解。
3.语义理解是核心。 不能只看过去和未来,比如64空或者,题的方向很好。 如果平时训练看这道题的上下文、意思和逻辑,就不会有问题。
4、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打牢基础,多反思。 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打破固定思维,认真审视问题和答案。 总体难度略高于平均水平。
对于老师来说,这次的试题还是比较满意的。 这只是一个测试。 不要妖魔化它。 我坚信高考永远不会改变。 只要我们认真踏实地工作,深入学习第一轮、第二轮的复习材料和英语报告,打好基础,同时不放弃班上的每一个学生,这就足够了。
对于学生来说,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建议平日里积累单词。 建议每天背诵指定数量的单词,一点点积累,逐渐扩大词汇量。 同时,根据专题巩固语法知识。 提高词汇和语法是回答语法填空题的基础,也是提高阅读和写作的关键。
二. 阅读理解
阅读部分总体难度适中。 有些阅读段落有点烧脑,比如阅读B和阅读D。我准备从以下三点来分析试卷的阅读部分:
1、整体阅读部分
(一)仍采用外媒作为文章素材。
(2)文章的词汇量不是特别大。 除阅读B外,一般学生都能看懂,但题目陷阱较多。 例如阅读C29B&D,30题A&C和32题A&D是类似的选项; 还有阅读A,有21题。 这些问题需要更深入地思考选项并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才能选择正确的选项。
2.阅读理解风格和题材
英语阅读有四种文体,即实用论文、叙事论文(叙述性论文和议论文)、说明性论文和议论文。 一般来说,A是一篇应用文,BCD是一篇说明文,还有一篇叙述文。 这次的BCD都是说明文。 也许这是一个趋势指标。 ,就是英语高考可能更注重说明文,而说明文是比较难的一种文体。 我们平时可以加强训练。
阅读主题都是围绕课程标准展开的,如下图
3、阅读部分题型设置
7道详细理解题:22.23.25.26.29.32.33;
3个主题问题:24.28.35;
4推理判断题:21.30.31.34;
猜单词题1:27;
题型设置依然以细节题为主,每篇文章都有主题题。
总之,阅读理解部分并没有偏离这几年的大方向,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动向。 第一,主旋律、概括性话题较多,像读D这样的文章很难把握,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宏观把握。 文章整体脉络的能力,同时注重说明性文本的训练,加强对长难句的分析和理解。 其次,单词的处理也不能忽视,但是也不需要太苛求,因为这次考试可以看到单词数量没有我们平时考试的那么高。 这么大,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一词多义、熟悉单词的新含义和构词法。
讲解习题时,不能完全按照学生遇到的问题来讲解,因为学生有时会对难点的题感到困惑,对文章没有理解,所以要适当选择难点或难点的题。理解。 详细解释文章中难理解的部分。
三. 从七个问题中选择五个
1、试题分析
1.此类题要求你从短文后的七个选项中选出五个最能填补文章空白的选项。 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整体内容、结构以及上下文逻辑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2、从《考试须知》中对该题型目的的描述来看,“主要考验考生对文章整体内容和结构以及上下文逻辑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得出如下判断: 本题选项可分为三类:概括句(文章整体内容)、过渡句(文章结构)和解释句(上下文逻辑意义) 。 这两个冗余干扰项往往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设置的。 例如,主要概括句可能过于宽泛或片面或偏离主题、过渡句不能反映文章的写作结构、解释句与上述脱节等。
3、文章体裁以说明性为主,话语模式比较固定:提出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文章题材相对固定: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
2. 备考策略
1、巩固基础知识。 从七题中选择五题,每题得 2.5 分。 这个分数也表明,新高考在掌握整体文本和逻辑分析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重点词汇的考试也十分突出。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单词到短语到句子,循序渐进,一切就都清楚了。 梳理3500个单词、高频词、常用短语、关键句型。 不要错过任何一个。
2、限时训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课堂限时训练,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入手,无论是总分、总分还是总分,理清文章的写作逻辑,培养信息构建能力。 从逻辑上开始,分析句子中缺失的重要信息,并消除分散注意力的项目。
3、多阅读国外刊物,了解时事,感知新词汇、新话题,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 接触更多的国外出版物,体验地道的英语,充分利用手中的报纸,大量阅读,增长知识,利用解释性文字练习提问,站在出题者的角度思考,建立问题,并反复练习变换角色。
四. 完型填空
“完形填空”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第一题,这道试题依然是从网上选的。 原文来自知乎网站Quora国外版。 文章采用了一位获得3万+赞的网友的回答,问题是“你简单的童年记忆,给你上了重要的人生一课?”
本试题主要考验学生对文章整体情感主线的把握。 试题设置注重人物内心感受,既是继承,又是创新。 选项均为实词测试。
结合2020年高考卷一的试题,往年经常出现的介词、连词并没有出现。 学生和老师对这份“完形填空”的普遍感受是,比2020年国考卷二和2020年新高考卷一稍微容易一些,文章也能看懂。 选项中的单词大部分都是常用词汇,也就是说,在词汇方面学生来说,基本上没有问题,所以错误率也比前面的练习要低。
综合本次试题分析,2021年新高考试卷中,完形填空文章体裁基本以叙述/叙述和议论文为主,以语篇理解为主,词汇测试为辅,重点评价考生在考试中的表现。在上下文中使用语言的能力。 长度应在200-250字之间,所选论文应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逻辑性强。 素材仍将直接取自外网,并可根据考试需要适当删除。
在现有试卷结构下,试题难度不会比2020年新高考卷一有所增加,但可能会比本次考试稍难,主要是增加文章中词汇的难度。 间隙词主要是实词,重点是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 介词、连词等虚词占比较小或根本不考,凸显词汇的语境化。
在今后的教学和复习中,一方面要打牢基础,巩固词汇,特别注重构词法、熟词新义、一字多义。 建议同学们在条件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阅读外部网站和媒体上的文章。 我们应该珍惜手中英文报纸上的文章,力争一个也不浪费。 英文报纸的文章多为实践报道、科技进步、文化介绍、校园生活等,与高考选材高度吻合。 我们还要教会孩子多维度学习,从知识、常识、文化、情感等各个方面综合全面地考虑问题。
Ⅴ. 实用写作
从近两年新高考应用写作命题的设计来看,新高考对新写作的要求在“基础、应用、综合、创新”等方面都得到了强化。 情境设置变得更加真实,开放程度不断增加,需要探索的“隐藏”话题也被设定。 “蕴含要点”要求考生面对新的交际语境,培养“交际意识”,提高对“交际情境”的敏感度,做到“得体”的书面表达,提高“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
这篇书面表达是一篇实用文章。 考生需给外教乔治发送邮件,请他帮忙选一首诗参加诗歌朗诵比赛并提供指导。
第一步:回顾问题
时态:根据提示,时态主要是一般现在时。
人称:第一人称
要求:
1、说明参赛要求;
2.请他推荐英文诗;
3. 寻求背诵技巧方面的建议。
第二步:制定大纲(关键词汇)
第三步:连接单词组成句子
根据提示和关键词(组)选词造句,注意主谓一致。
第四步:将句子连接成章节
写连接句时,要注意使用适当的连词来连接和过渡句子。 书写必须规范、清晰。
基于本次高考,我们决定对之前第二轮复习中的实践作文部分进行小幅调整,采取以下实践作文专项复习策略:注重基础词汇和语法(反复练习),背诵经典作文(背诵)。每种体裁一篇文章)、翻译句子(每天翻译一首典型句子)、实践练习(限时作文、面批)。
Ⅵ. 读然后写
阅读后的写作通常是叙述性的,通常涉及对环境、人物行为、心理、情绪和感受的描述。
本文以人物为线索。 讲述了去年作者的车三次抛锚,大多数人都懒得帮忙的故事。 作者对此感到非常厌倦。 有一次,他的车又抛锚了。 他在路边花了近三个小时求救,但没有人停下来帮忙。 正当他准备放弃时,路过的一个墨西哥家庭停下来伸出援手。
当大多数学生回答这个关于阅读和写作的问题时,考试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你只能快速阅读给出的文章,并结合给出的两段的开头来完成延续。 有的同学续文不切题,有的想法天马行空、牵强,有的同学把主角写成悲剧人物。 这些都不能达到继续文章的目的,也不会得到高分。 因此,我问同学们:
1、文章必须积极向上,传递正能量。
2、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找出给定文章的5W:何时、何地、谁、什么、为什么; 1H:怎么办。
根据文章中的基本信息,结合两条开头提示,合理推理故事的发展。 使用高级词汇、高级句型、过渡句、适当的连接词等,力求写得规范、工整。
信息词“paperbag”没有出现在给定的阅读文章中,但出现在第二段的开头。 这是一个陷阱。 如果考生读了一段,写了另一段,如果不把两段的第一句作为一个整体来解读,就会造成严重失分。 隐含信息的解读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大局观提出了新的要求。
针对八省联考试卷的这些特点,我们总体的审核策略是:循序渐进、积极应对。
首先,学生对整套试卷的作答时间把握不好,必须注重整体限时训练。 我们报纸上的综合题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由单题限时训练改为整卷限时训练,稳定了考生做题的心态,提高了考生控制时间的能力。
其次,充分关注文本要素,有意识地收集检验文本结构的体裁(说明性文本、叙述性文本和议论文性文本)、出题方法、虚词(介词、连词等)、隐含信息等。和逻辑思维能力。 针对相关试题,要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训练。 同时引导学生确定文章的主要信息和要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话语解读能力。
如何提高阅读和后续写作:
1. 积累相关主题的词汇和短语,例如情绪行为。
2、读完精彩文章后抄写背诵。
3、从高考题等精彩的日常叙事阅读文本中挖掘好词好句,积累记忆和模仿。
4、在日常的读后练习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问题,寻找改进的方向,不断提高。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透过复杂的现象直达教学本质,把握词汇的系统化、网络化、阅读的深度,从而实现关键能力的发展和内化。
Ⅶ. 词汇教学
整套试卷的六大题型和九篇课文均使用了词汇。 从阅读中的词汇理解到完成词汇分析再到课文填空和作文中的词汇运用,词汇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本套试卷的分析以及学生解题和讲解后的反馈,我总结出本套试卷的词汇测试特点有两点,即注重构词法、词的多义性和词义性。熟悉的词语的熟悉的含义。
针对上述现象和特点,在接下来的两轮复习中可以采取“碎片化到整合”的词汇复习策略。 具体分为四个步骤:词汇扩展、主题块、语篇巩固和写作应用。
1.扩大词汇量。 在解释重难词时,应统一词的读音、形义,并结合词的构词法、一词多义、解析义和搭配义,准确解释和展开。
2. 主题块。 结合新课标中的24个主题和三大主题背景下的48个副主题,词汇按照主题词块分为复习和应用。
3.话语巩固。 所有词语的学习和应用都是在语篇和语境中实现的。 创设合理的语境,充分利用有效话语,将词汇学习与阅读完成等话题有机结合起来。 当遇到合适的课文时,抽取关键词,根据重要性和出现频率对不同的单词从记忆到应用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进行实际的复习操作。 教师可以将空白部分剪掉,改成阅读题和完形填空题,从多个角度高效复习词汇。
4. 撰写申请书。 词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准确使用,连接单词形成句子,连接句子形成文章。 适当的写作训练会让词汇掌握更加扎实,对阅读完成等其他话题也有帮助。
最后,关于词汇学习和复习,一句话概括:记忆是关键,话语是载体,目的是学以致用。
(以上讨论与分析是高中英语组组长李菊,组员高月明、张楠、朱莉、孟庆宇、邢艳辉、刘秀鸥集体智慧的结晶)
辛白梅 高中英语备课组组长
我对八省适应性联考的看法
1、总体印象
1、试卷整体看似简单,但陷阱不少,且有一定的区分度。
2、外刊,通过真实的外文期刊和外媒文本,测试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和价值观。
3. 说明文数量增加了(5篇,传统阅读B部分,语法填空都选择了说明文)。
4、求新求异信号强烈,考验发散性思维,需要深入准确的理解。
例如,问题 26 根据文本,以下哪项有助于减少我们的碳足迹?
虽然干扰器设置很一般。 例如,第27个问题仍然存在争议。 事实上,这个问题是一个又长又难的句子,需要真正理解和思考上下文。
5、词汇和短语水平虽然不难(例如完形填空大多是初中词汇和高中必修词汇),但长句和难句较多。 许多有争议的问题都源于长而难的句子。 在语法填空部分,甚至出现了一个奇怪的45字句子。 如果不是有意为之,那么它就是下一个需要大家关注的趋势。
6、出现意料之外的事情,比如语法填空不考虑时态,选文过程中主题覆盖不完整等。
2. 思考
1、笔者认为本次考试选文存在一定缺陷:文本代入感、时效性一般。 (D篇《经济学人》(2012.7)读过,接着读《纽约时报》(2011.3);文章不够惊艳(完形填空故事单薄,语言不够地道优美,有一种逻辑性不强,区分度不够);选材多样,性别方面不尽如人意(比如Part A的非学分课程,类似于语法填空——空白自选大学题目);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感受一下这套试题的变化,我们可以认为出题者明显回避了高中的各个方面。生活是高考阅读文本选择的热点话题,可能没有规律可循。
2.个别试题的科学性需要验证:(阅读B部分26题,阅读C部分31题,阅读D部分32题)或无需阅读“哪种方法”一文即可选择的26题可以减少碳足迹”:使用二手教科书,问题31“从课文中可以推断出什么?” 答案:“魔法需要练习”(这是四个选项中唯一的正选); 读完D部分,只有一个字:周围。 学生们淹没在一种非常简单而普通的说明文模式中:新发现-论证过程-结论重述。
3.应用文没有太大变化,是传统的书信体。 感觉又回到了以前的高考作文,提示多了,还有句子翻译的嫌疑。
4.似曾相识(Deja Vu)(Cookies in Cookies)的主题读完写下来也中规中矩。 但原文提供的脚手架不够充分,导致学生上手困难。 例如,如果要求学生写一个陌生人如何帮助修理汽车,学生可以在原文中找到一定的信息。 如果问题解决了,我就问你吃饭了没有。 当然,“不”的答案信息量更大,但是在下一段中,作者打开了纸袋,这意味着在第二段中你可以吃东西,而你吃的是什么,袋子里还有什么,文章结局如何? 有爱? 有风景吗? 自然形态? 相当令人难以置信。 学生无处下手。
三、参考与指导
1.梳理宏观文本脉络:结论——论证——重述观点
2、关注技术,关注问题来源,接触不同的内容和观点。
3、构词法 前缀、后缀、词根、合成是每个学生都必须通过的关卡。
4、熟悉的词语业务和一词多义是学生语篇训练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5、注重非书信应用写作:演讲、论文、提案、报告、广告等。
6、阅读和后续的写作要刻意积累和练习。 概括主题,提供技术指导,分解为最小单元进行针对性练习(心、动作、环、外貌、跑、跳、说话、唱歌等详细描述;如构建冲突的思维训练)一篇文章;比如文章的结束方式;比如文章的逻辑和衔接方法等)。
文字及图片:宋昌宝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