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好吗?口碑怎么样?值得一读吗?这些都是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在报考高考时比较关心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编制的校友评价、学校排名和学校简介,能够客观反映学校的真实情况。欢迎参考!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口碑1:
学校学风比较简单,环境比较好,占地面积很大,考研人员比较多。建议那些对学校要求太高的人来学校看看,制定计划。我们的专业是一个未来前景很好的专业,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就业非常理想。我们应该在学校学到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样,我们将对未来进入社会有更大的把握。
口碑2:
学校的老师很严肃,但有一些规定。他们应该在学校为自己做计划,否则他们会走得太远。他们主要依靠自己,老师不会主动约束你。我们的几位专业教师仍然在任,他们非常认真负责。
口碑3:
学校很好,占地面积大,环境优美。我的软件专业更适合就业。我的专业很好,毕业后我有很多工作选择。我觉得学校老师的教学水平很好,教学很专业,老师很负责。
口碑4:
学校有一个简单的学校精神和许多部门。并不是所有的农业专业。学校环境很好。专业课老师负责,水平还不错
口碑5:
学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这所学校非常漂亮。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我的专业不错。这是学校的一个老专业。有相当多的人学习这个专业。在这个专业很容易找到工作。我不怕找不到工作。
以上只是部分网友的评价。我相信我们已经对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的好坏做出了初步判断~
最后,我希望你能被你最喜欢的大学录取!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全国排名
根据校友会大学的排名数据,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在中国排名465位。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本科院校,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最早成立的民族院校。学校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内蒙古学院和1955年成立的内蒙古民族师范学校。2000年,内蒙古民族学院合并成立。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呼和浩特民族学院。2016年,成功通过教育部新建本科院校资格评审。学校现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建设的自治区重点建设大学。
【学科】学校拥有17所二级学院,包括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两个重点学科,即数学和教育学,以及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两个重点学科,即中国少数民族史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现有本科专业42个,专科专业6个。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科学、工程、管理学和艺术等8个大学学科。其中,数学和应用数学是国家一级本科专业建设点,初等教育、学前教育、新闻、翻译、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水质科学与技术是自治区一级本科专业建设点。师范专业涵盖工程、科学、文学、艺术等学科,形成了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科学教育等特色鲜明的师范本科专业体系。学校拥有自治区一级课程12门,自治区优秀课程7门,自治区网上开放课程10门。有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学实验室87个,校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157个,校外教育实习基地73个,劳动教育基地1个,校企合作基地8个。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师623人,其中博士学位专任教师103人,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75.38%,副高中以上职称教师42.33%,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9人。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队伍1支、自治区“草原人才”创新人才队伍3支、自治区教学队伍8支、自治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队伍1支。入选国家优秀教师1人,国务院给予特殊津贴2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自治区“111人才工程”、“草原人才工程”和“321人才工程”候选人8人,“四批”人才1人,自治区青年创新人才1人,“草原人才”工程青年创新人才2人,自治区教学领域知名教师8人,新增人才7人,自治区高校青年科技人才领军人才3人,骨干人才2人。教育部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有一名工作成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人才培养】学校在全国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0225人,其中本科生9099人,大专生1126人。在校学生中,蒙古族、回族、藏族等16个少数民族学生占67.2%,师范生占42.9%。学校全面落实立德育人的根本任务,扎实开展中华民族意识教育,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科学素养、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优秀的职业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近年来,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师范生技能竞赛、体育竞赛、艺术表演和社会实践中多次获奖。考研数量和考研录取率逐年增加。四年来,内蒙古为民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68项贡献,为民族自治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科研】学校拥有教育部国家和地区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民族委员会国家和地区研究中心、国家教育部国家和地区研究中心等7个部级平台,国家民族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民族委员会重点实验室、国家民族语言资源监测研究中心蒙古语研究基地;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中心、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社会科学科普基地等六个自治区级平台,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共同建设了新时期内蒙古三个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在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该大学启动了477个各级科研项目,包括16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16项。《蒙古学》是国家a级学术期刊,也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学术期刊。
【社会服务】学校积极服务国家和自治区的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民族学等人文学科的优势,建立加强中华民族意识的研究中心,先后获得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和自治区四部委批准,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为增强中华民族意识、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一和“一带一路、俄罗斯和中国”经济走廊建成。教育部国家和地区研究中心“蒙古研究中心”成立,举办了“民间文化与“一带一路”的学术交流会,完成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托的重点项目,如“内蒙古牧区目标扶贫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促进畜牧业发展”等。少数民族毕业生异地就业创业,实现“三区三地”扶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教育部民族教育中心项目。请提交更多信息篇自治区“北江智库”报告及咨询报告。制定信息处理国家标准蒙古族传统分类和蒙古族传统布鲁地方标准。
【校园文化】学校秉承“崇尚诚信、智慧、服务、传承”的校训,以建设强烈的中华民族社区意识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先后9次被国家和自治区评为“全国教育先进集体”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2020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六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学校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开展各项主题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校园足球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项优质校园文化工程。学生男子足球队五次获得自治区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连续两次获得全国青年校园足球联赛校园组第三名。乌兰牧歌在校园里深入基层开展了多次表演,传达了党的心声。学校被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自治区征兵先进单位”、“自治区助学先进单位”等称号,“自治区首批安全校园”和“全区学校安全管理先进集体”。
大学与蒙古、俄罗斯、日本、美国、马来西亚、匈牙利、泰国、英国、菲律宾等国家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中央民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并与南京工业大学及所在地区的相关大学开展合作培训交流。与华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华为云学院坤鹏中心”,与中软国际有限公司、丹麦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东方智能有限公司、青岛青松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教育项目,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与苏尼特左旗、乌拉特后旗、新巴尔胡右旗等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拓展办学资源,推进全方位合作。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