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我当年高考时也琢磨过,也觉得北京太特么的爽了,上清华北大怎么那么容易。
但是客观地说,北京考生上清华的难度,绝对远远远远大于上海考生上复旦、湖北考生上武大的难度。
后来我了解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纯粹喊几句公平公正就能解决的问题。
部属高校(尤其是985排名靠前的那十几家)的招生名额怎么分配,是以省为单位的地方利益问题,甚至还有政治化的风险。
说得难听点儿,你、我觉得公平不公平,根本没人关心。
清华、北大比较特殊,是中央财政全额拨款支持建设的。但其他几所,像复旦、上交、浙大、南大、武大、中山,甚至略弱一些的大连理工、东北大学这些名牌大学,虽然名义上是教育部直属,但在财政支持上是中央和地方各出一半钱的(比例不一定严格是一比一,但大体是这么个意思)。从股权结构上说,这些学校中央和所在省共建的。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中央没钱。早在八九十年代,上述那些学校有一些的确是中央全额拨款的,但那几年中央财政困难,连带着学校日子也不好过,办公条件差得一塌糊涂。只能求着地方一起支援建设。当时在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甚至出现了大量师资从部属重点高校流失到省属一般高校的潮流。
后来中央有钱了,但是部属高校也多了啊,而且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部、省共建的模式还一直保留着。
对于地方来说,一所重点大学,一半的钱是我出的,要是全国统一招生比例,招进来的学生里90%以上不是本省的,岂不等于花钱补贴了外省?地方领导在本地怎么混?掏钱给别人家儿子花的事儿是没有人愿意做的。
而且这个事情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比如湖北省财政供养了一所大学,肯定要优先用来满足本省人民的高等教育需求。
而且从大学本身来讲,其实很希望实现题主设想的“公平”招生,因为生源好,学生培养质量就高,对学校自身发展就好,从概率论上说,全国其他省份高考成绩前5%的学生,比本省高考成绩前30%的学生培养起来更酸爽。
但是大学本身的意见是没人理会的,或者说想要实现是很难的。
这里有个故事,就是浙江大学招生的事,很有代表性。
众所周知,现在的浙江大学是合并而成的,合并以前,浙大、浙医、浙农、杭大四家都是211,其中老浙大是985兼部属高校,其他3所是浙江省属高校。当时浙江省的学生,有很多进入这四所高校学习。
后来四校合并,新浙大成立了,于是浙江全省只有一家211高校了。一所学校相比于四所学校,招生名额总数肯定是缩水的。新浙大的校领导又比较有想法,立志要建世界一流,生源质量要提高,于是就开始想办法压缩本省的招生名额,多去外省市尤其是北方高考大省招生。浙江本省招生名额占招生总数的比例从接近七成生生降到五成——从外省市或者全国来说,这算更“公平”吧?
结果浙江本省沸腾了,浙江省教育厅被骂得狗血喷头,什么“出卖浙江”之类的帽子都有人扣;浙大领导在省里也不受待见,浙江省人大开会时,专门有人大代表质询这个事情,说“浙江大学对不起浙江人民”,此言一出,全场掌声雷动。
另一个佐证是,在华东五校里,中国科技大在本省的招生比例远低于其他四所高校的本地化招生比例,而安徽省的财政能力也远低于苏浙沪三省,所以地方政府在招生名额上没有什么议价能力。
所以,结论就是,重点大学招生名额多少,背后是财政资源、教育资源的投入与回报资格问题,是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教育部甚至国务院要考虑的是各个省级政府的利益平衡,而不是考生觉得它“公平不公平”。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