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王仁红
“用柏木下脚料和柏木来熏腊肉,腊肉有芳香气味,熏时一定要控制火候,如果火太热,撒上锯末(锯木粉)来压火……”1月25日四川广安市广安区龙安乡革新村,25岁的大学生于华伦回国,被当地人称为“培根西施”、“培根姐姐”村民们在多个冒烟的火炉前穿梭,观察吊在炉顶上的烟民。 肉制品的色泽,时时提醒你“烟民”。 再过几天,这批熏四川腊肉将登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于华伦预计,2023年冬季、腊月、2024年正月这三个月,将有百余吨腊肉从这里“飞”到全国各地,带来浓浓的年味。给当地人。 带来丰厚的福利。
通过抽培根创业
于华伦毕业照。受访者提供
于华伦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安女孩。 2021年7月,从华伦大学毕业后,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创业。 在选择创业项目时,她采取了不同的做法——熏培根。
创业并不容易。 抽培根能赚钱吗? 一个小女孩怎么可能想吃培根呢? 于化伦的朋友和闺蜜之中,有人疑惑,有人甚至叹息。
创业项目选择熏肉,和华伦的父母有关系。
和大多数四川乡下人一样,于华伦的父母也抽腊肉。 从2004年开始,于华伦的父母把自己熏的腊肉留一部分自己吃,也带一部分进城换钱。 鲜肉熏成腊肉,腊肉换成现金,现金再去买鲜肉…… 来来回回,还有一些剩余。 从此,于家每年都熏腊肉卖掉,贴补家用。
于华伦工作中。摄影王仁红
受所见所闻的影响,于化伦从小就跟父母学会了熏腊肉。 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我学到了一些关于熏腊肉的基本知识。
“熏肉是四川的特产,现在懂得熏腊肉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了,熏肉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肯定不受欢迎,我想选择熏肉项目来创业。” 于化伦与父亲、母亲商量。 于华伦的父母欣然支持女儿的决定。
怀着创业梦想,大学毕业后于化伦更加努力地学习线上线下的“寻医”。
八步将鲜肉变成培根
于华伦生活照片。受访者提供
在当地农业农村局、商务局等单位的帮助下,2022年10月,余华伦将熏肉项目选址在龙安乡革新村。 “我当时的想法是,革新村远离城市,符合环保规定。 村里有闲置工厂,重建和新建投资不大。 而且,革新村还是广安区电商最好的网红村。 将来对培根有好处。 产品在网上销售。”余华伦说。
于化伦凑了一块钱,向父母、亲戚、朋友筹集了启动资金,将革新村原来闲置的厂房改造成了烧肉、切肉作坊。 他还建造了一个新的烟熏和烘烤车间,配有 14 个燃烧器的培根炉。
员工切培根、包装。摄影 王仁红
在建厂的同时,于华伦以每人每天100元的工资招募了20、30名当地村民,教他们“抽烟艺术”。 2022年11月,1700平方米厂房建设完成后,腊肉炉正式点火。
“一块鲜肉变成培根需要八道工序。” 余华伦说,鲜肉收购后,要经过炙、切、腌、清洗、挂、发酵、熏制、包装八道工序。 需要15至20天才能变成金黄香喷喷的腊肉。 “而且每一道工序都是一项技术活,包括烧肉的火力、腌制饵料和配方、挂制时间、熏制材料以及火候的控制等,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品质。”和培根的味道。” 于化伦通过指导和实战,外来务工人员迅速成为熟练的“熏肉工”。
吸烟者中的培根。摄影王仁红
余华伦采购最好的鲜肉,每一步都精心制作。 农历2022年冬季,她的腊肉上市,市场反响极佳。 2022年冬月至2023年农历正月,余华伦熏售腊肉50吨。
与此同时,“培根西施”、“培根姐姐”的绰号不胫而走。
做大“腊肉产业”助力农民增收
密封腊肉制品。摄影王仁红
进入农历2023年冬季,玉华伦迎来了第二个销售旺季。 于华伦的腊肉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产销两旺。 在这个销售旺季,品种越来越多。 除了熏肉,她还熏香肠、熏肉脚、熏肉排骨、熏肉头、熏肉尾等。
与老一辈的“熏肉大师”相比,于华伦的熏肉既保守又创新。 “熏腊肉是传统产业,必须坚持传统工艺。” 于华伦学习了传统的八种熏制工艺。
“只有绿色生产、创新销售,四川腊肉才能走得更远。” 于华伦说:“我们坚持绿色生产,安装了8台烟雾净化器。 熏烤车间及其周围无烟尘污染。 环保局多次检查。 所有排放标准均得到满足。”
待包装的培根。摄影王仁红
于华伦卖腊肉,两条腿走路:线上线下。 她在广安市开设了3家实体店,方便广安市民现场购买。 于化伦非常重视线上销售,直播、抖音、微信、微博全面开花。 上个月,于华伦通过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上销售平台(832平台)接到了一份5吨腊肉的大订单。 目前,该业务已制作完毕,正在等待包装发货。
自农历2023年冬月以来,已有80多吨腊肉离开创新村。 于化伦预计,2024年农历正月,将有20多吨腊肉离开改革村,供应到全国各地特别是四川、重庆的家庭,用于过年、过节、婚庆、过节等。其他宴会桌。
柏木碎料和熏肉锯末。摄影 王仁红
当地群众和相关产业都从于华伦的“腊肉产业”中受益。 于华伦采购大量新鲜猪肉,从木材厂收购柏木边角料和锯末,定制纸箱包装,消化农民冬天修剪的柏树,雇佣村民干活……“腊肉西施”熏出了味道新年的到来,也给老百姓带来了一份福利。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