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青川
来源 | 尹建利家长学校
优等生为何突然自杀?
印度电影《初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拉加夫是一个“鸡”男孩。 他从小就是优等生。 他不需要父母的监督,每天学习18个小时。
这样的孩子给自己定下了很高的目标:考入印度理工学院。 (印度有句话,一等学生去印度理工学院,二等学生去美国读书)
但不幸的是,他失败了。
沮丧之下,他选择了跳楼自杀。
幸运的是,孩子被立即送往医院,生命才得以保住。 不幸的是,他仍然昏迷不醒。
摔倒前,孩子说了一句话:
“我要怎么面对我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就是个失败者!”
拉加夫的自杀与他的父母有什么关系?
他们是否给儿子施加了太多压力? 还是你期望太高,不允许你的儿子失败?
两者都不。
相反,这些父母从小就没有强迫拉加夫读书。 这次他高考落榜,连一句坏话都没有说。
一位劝儿子开明点,今年考不过,明年再考。
另一个根本不关心成绩,只想安抚儿子的情绪。
这更奇怪了。 有这样开明的父母,孩子怎么会因为考试不及格而绝望到自杀呢?
一个失去自我价值感的孩子 凯伦·霍妮在《我们的内心冲突》中说道:
所有绝望的本质都是对无法做自己的绝望。
如果我们从拉加夫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他,我们可能会理解他的行为。
这个孩子内心有两个令他绝望的现实。
拉加夫的父亲名叫帕塔克,母亲名叫玛雅。 两人都是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尤其是帕塔克。 那年他的高考成绩排名全国第384位。 他是个学神,从不担心考试问题。 。
所以,他理所当然地认为,如果自己能考上大学,儿子考上大学就没有问题了。
只有拉加夫自己知道,他并没有继承父亲的高智商。 他的父亲很容易就取得了好成绩,但他却要花好几次复习才能得到相似的分数。
每次听到父亲说“不难,别担心”,他就更加焦虑和自卑。
高考结束后,拉加夫的焦虑达到了顶峰。 他时不时地给朋友们打电话,问一些他重复了很多遍的问题:
今年高考难还是去年难?
是我数学最好,还是其他人都很好?
我是物理成绩最差的,还是所有人都和我一样差?
很明显,这小子快把自己逼疯了。
但谁也没想到,帕塔克无心的“鼓励”举动,直接将儿子推向了绝路。
在公布结果之前,他拿出一瓶酒对儿子说:“等你的结果出来了,我们一起庆祝,喝这瓶酒。”
儿子无奈地说:“爸爸,你被我压力好大啊。”
帕塔克补充道:“你离开家后,我只剩下和你在一起的回忆。” 言外之意就是儿子一定会考上,他已经做好了儿子离家出走的准备。
孩子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准确地感受到父母的真实态度。
此时,拉加夫明白,自己的父母都是顶尖学者,作为他们的孩子,他绝不能成为一个失败者。 他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考入印度理工学院。
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生活是可怕的。 当这条路被堵住时,拉加夫陷入了“我是个废物”的心情:“我尽力了,我放弃了一切,每天学习18个小时,但我还是失败了。”
而当他得知班上成绩最低的同学都考上了大学时,这种情绪让他羞于面对大家:“我这辈子注定是个失败者,一切都无望了。”
拉加夫无法做真实的自己,他想不辜负父母的期望,证明自己的价值,但他失败了。
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时,他就不会充满求生的欲望,死亡就成为摆脱痛苦的选择。
正如前面提到的,这个孩子自杀了。
孩子的救赎
这通常始于父母愿意尝试理解
帕塔克和玛雅面对儿子的自杀,一开始并没有接受。
尤其是帕塔克,他简直不敢相信,也无法理解他从来没有给拉加夫施加过任何压力。 平时相处得就像兄弟一样,有什么要求就给他,也不时鼓励他。 孩子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呢? 呢绒?
请记住这位爸爸的困惑,这应该是父母最困扰的问题之一。
如果解决不了,就触动不了孩子的真实想法,更谈不上解决孩子的心结。
看着儿子在生死线上徘徊,帕塔克想做点什么。
但他一遍又一遍地回忆,却想不起自己做错了什么。 相反,儿子却以闭关学习为由,拒绝与他交流:
“爸爸,我要模拟考试。”
“我不能看电影。”
“考试结束后,我陪你去度假。”
“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我没时间和你聊天。”
直到医生告诉帕塔克,拉加夫已经没有活下去的欲望,根本不想活了。
他随后想起儿子的朋友曾经告诉他:“拉加夫非常难过。他说每个人都会称他为失败者。”
是的,这句话就是让我儿子活不下去的关键。
虽然帕塔克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救儿子,但他愿意尝试。
他做了四件事:
首先要向儿子承认,在大学的时候,我是一个被所有人嘲笑的失败者;
第二件事是找到当时和他组成“失败者联盟”的朋友,向儿子讲述失败的故事;
第三件事是告诉儿子,尽管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想成为胜利者,但最终还是功亏一篑。
第四件事是,儿子问他:“你这么努力了,还是输了,你想死吗?” 他坚定地摇头:“不,你的成绩并不能决定你是否是失败者,重要的是你要尽力去赢。” 努力工作。”
至于儿子,当他做第一件事时,他就慢慢恢复了知觉; 当他做第二件事时,他愿意主动与父亲沟通; 当他做第三件事时,他的生存信念被点燃了; 当他做第四件事时,儿子平静地接受了手术,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
过去,拉加夫把成绩视为生命本身的意义,始终生活在焦虑和紧张之中。 但现在,根据父亲的经验,他找到了克服恐惧的方法。
父亲的“示弱”丝毫没有损害他在儿子心中的“力量”。 反而让儿子感受到了他的真诚,解开了“不能失败”的束缚,爆发出了他耀眼的内在力量。
统一模式下长大的孩子 像个空心人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这是电影情节,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
事实上,现实中类似的事情并不少见。 也许孩子们并没有自杀,但过于脆弱的情感和缺乏自我价值让他们成为了空虚的人。
前不久,《十三邀》节目邀请了从教14年的大学二级教师黄登,许知远与她探讨了二级及以下学生的现状。
选择这个群体是因为他们代表了中国绝大多数年轻人的现状。
2020年,高考考生人数约为1071万人。 共有约195万人考入“一级”院校,共有771万人考入“二级”院校。
也就是说,拥有两个或以下本科学位的学生约占70%。
1992年,湖南农村出生的黄登考入岳阳大学,相当于现在的“二本”。
据她介绍,当时的大学生无论考上哪所大学,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 他们整天关心国家大事,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与他们有关。
男生没有多少钱,但是遇到喜欢的女生就敢去追求。
但现在的二年级学生大多是这样评价自己的:
有人说,对于我这种条件不好的人来说,生活水的来源就是“工业废水”;
只关心你能得多少分,而不关心你学到了什么;
当我想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可能不会成功时,我感到绝望得想哭;
那时我整天照镜子,看看自己是不是人。
……
男孩不再想追求爱情,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追女孩需要时间和金钱,而且最终可能不会结婚,何必浪费时间。
黄登老师说,这十年来,她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感受是:单一教育对孩子的伤害特别大,你感觉他们的人生被掏空了。
他们进入大学时是空虚的人,有塑料和电子产品的味道,情绪敏感,缺乏自我价值。
在竞争焦虑的氛围中,很难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许知远还问黄登老师,这些孩子该怎么办?
她说其实她真的还是找到了自己。
儿时不竞争 长大才胜出 我知道有的家长会说,现在社会就是这样,到处都是竞争,胜者为王,我们无能为力。
只是家长们没有意识到,获胜不仅仅是一种竞争意识,而是一种足够强的竞争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通过与同龄人比较而获得的,而是通过足够的内心力量、内心被关注的感觉、对输赢的正确认识来获得的。
尹建立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是最简单的》一书中说:
当前乃至未来,人们竞争的不是“竞争意识”,而是价值判断、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从更高层次上克服困难的勇气。 正应了那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面对一个体弱但潜力无限的孩子,与其专注于培养他的“竞争意识”,不如专注于培养他的良好品格。
每一个优秀的品格都能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 良好的品格本身就是竞争力。
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伸,而是向内积累。 一个人只有内心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才能在未来处理好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获得人生事务的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孩子身体状况良好,心理健康,好奇心强,开朗友善,自信平和,那么即使他从未听说过“竞争”,在未来的生活中,什么样的竞争会打败他呢? ?
放下竞争意识,才是重拾竞争能力的必由之路。
正如帕塔克在《初梦》中的感悟:
我们太专注于输赢,以至于忘记了如何过好生活。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生命本身。
不要忘记,只有我们平静,我们的孩子才能平静。
当我们明白时,孩子就得救了。
感谢您阅读这篇文章。 欢迎您点击文章右下角【阅读】+【转发】,让更多人看到。
*作者简介:青川尹建立家长学校(微信ID:yinjianlifumuxuetang)是由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家庭教育书籍《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立主办的教育交流平台。 你所有的家庭教育问题都在这里得到解答! 帮助千万父母轻松养育孩子,从知道到做到!
标签: 奇闻轶事
文章来源: 91百科网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346732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已特别标注为本站原创文章的,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谢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