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的精神》之二:自然法观念的渊源

91百科网 58 0

《论法律的精神》开篇写道:从最广义上讲,法律是事物本质产生的必然关系。 (孟德斯鸠:《论法律的精神》[第一部分],第1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文中强调的部分是引文所加的)这是对自然法的定义。 这有两层意思。 首先,自然法可以这样定义。 孟德斯鸠说,自然法“纯粹源于我们生命的本质”,是人类在形成社会之前所接受的法律。 (《论法律精神》(第一部分),第4页)其次,把法律,首先是自然法,视为法律,可以视为自然法理论家固有的思维特征。

今天,把一个抽象的实体、一个相当于法律的客观规律悬浮在具体法律之上,显得有些幼稚和可笑。 因此,我们很难想象,两千多年来,从古希腊哲学家到现代启蒙学者,这样的思维方式占据了多少智者的心灵,唤起了如此纯洁高尚的理想。 或许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将其视为特定时代的偏见、幼稚可笑的突发奇想。 如果我们保持距离,用同情的眼光去观察,或许就能发现,在它幼稚、偏执的外表下,隐藏着人类内心炽热而大胆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一个时代结束后,它仍将留在人类身边。

自然法概念的起源必须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社会。 要理解这个概念本身,我们可以从“自然法”的字面意义开始。

“自然”一词通常用来指代客观物质世界,这种用法古今中外大概都是一样的。 不同的是,古代物质世界也被视为某种基本元素或单一原则的表达,具有美丽的简单性。 自然法的概念出现得比较晚。 它显然源自早期的自然概念,因而具有前者的客观性和单一色彩。 然而,当人们提到“自然法”时,他们脑海中是否只有一个外部实体或单一的自然法? 人必须不断地摄取营养,否则生命就会终结。 这一定是自然规律或模式。 但是,当斯多葛派宣称根据自然法,所有人类生而平等时,奴隶制因此是不自然的,应该被消除。 这个时候,他其实表达了一种价值观,一种他自己认同的信念。 他把这种事情描述为自然规律,但他却把自己的主观信念和理想提升到了客观规律的地位。 这里讨论的自然法就是这样一个东西,一种客观化的价值追求。 梅因在他的《古代法》一书中简要描述了“自然法”概念的产生及其内在本质。 他写了:

后来的希腊学派又回到了当时希腊最伟大的知识分子所迷失的道路,在“自然”的概念中,他们在物质世界中加入了道德世界。 他们将这个术语扩展为不仅包括物理宇宙,还包括人类的思想、实践和希望。 在这里,和以前一样,他们所理解的自然不仅是人类社会的道德现象,而且是那些被认为可以分解为一些普遍而简单的规律的现象。 (缅因州:《古代法律》,第 31 页)

自然哲学和道德哲学在这里融合。 客观规律与主观理想从两个极端走到一起,又相互深入; 人类的价值判断在物质世界中找到了无可置疑的权威,而外在的自然则在人类的灵魂深处找到了。 你最真实的生活。 从这里产生了一个伟大的想法:自然法。

作为对“自然”价值观的追求,自然法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矛盾。 一方面,它是自然规律,是客观规律,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另一方面,它确实只是特定时代特定人群的信仰和理想,是一种不断变化的价值判断。 作为自然法,它是永恒的、普遍的、单一的; 作为一种价值信仰,它是暂时的、特殊的、多样的。 正是这样一个悖论性的想法,同时提出了“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并巧妙地将两者结合在一个概念中:价值被宣称为事实,而事实只是应该是什么。 正是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更为深刻的矛盾:实在法本身的矛盾。 关于实在法,无需进一步解释。 这个词本身就已经表明了它的本质:它是实际统治我们的具体规则,是真正的事实。 然而,这些事实是人为的、暂时的。 这两点是它与自然法等“事实”的不同之处。 作为“人造事实”,它是可以选择的,作为“临时事实”,它必然充满变数。 这一事实引发了一系列非事实问题:现行法律何时应该改变? 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标准是什么? 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法律? 旧的事实已经是这样了,新的事实应该是什么?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显然,实际的法律往往不是应有的事实,而事实本身也并不总是预期的法律。 否则,为什么要以自然的名义宣布一个理想的理想呢? 为什么要把人类的希望和信念寄托在虚假的事实之上? 这种做法预示着自然法与实在法的对立,最早的二元法概念由此产生:一方面有自然的、永恒的、抽象的和单一的法律,另一方面有人造的、暂时的法律。以及具体的复杂性。 规格。 这种区分人类法与自然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赫拉克利特。 后来的智者也喜欢谈论这个区别。 同样的思维模式甚至可以在一些对自然法保持沉默的哲学家身上看到。 例如,在柏拉图的哲学中,观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真理与错误、永恒与短暂之间存在着各种对立。 柏拉图本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自然法的概念,但他至少相信存在着永恒的正义,可以作为实在法的基础。 这是希腊思想的一个特点,也是所有自然法学说建立的起点。 今天的人们想要理解自然法的概念,把握西方法律演进的路径,就必须从这里开始。

区分甚至反对自然法和实证法,使前者优于后者,并在实际统治人类的法律上设定庄严的道德目标,使前者服从后者。 这确实是自然法概念的一个本质特征。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所谓自然法只是单一原则的体现。 它只是一个抽象的框架和表达主观价值的客观公式。 使用相同的公式,古代斯多葛派所表达的信仰可能与中世纪神学家所表达的信仰有很大不同。 此外,对于自然法与实在法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存在一致的观点。 有些人可能认为实在法不自然、不合理,从而发出革命的呼声; 其他人可能持有相反的观点,从而为现行制度的合理性找到“客观”基础。 由于这两个原因,自然法概念实际上可以与各种政治观点相结合,这使得它在欧洲思想史上长期存在。 正如主要所说:

“自然”学说及其法律观点保留了其影响力,主要是因为它们能够与各种政治和社会倾向联系在一起,其中一些是他们促成的,而另一些则是他们确实创造的。 ,并且他们提供了大部分的解释和形式。 (缅因州:《古代法律》,第 52 页)

在欧洲法史上,自然法概念所推动和创造的东西或许并不多,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 例如,法律中的合理性概念可以说是决定西方法律性质的为数不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 然而,作为一种“政治社会倾向”的“解释和表现”,自然法概念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因为它所体现的不仅是人类对自然和理性的推崇,更是人类灵魂最隐秘的一面,对某些价值目标的不懈追求。

最早的自然法思想并不是革命性的。 但一旦将自然法与实在法区分开来,一些重要的后果就会立即产生。 既然自然的存在被赋予了永恒和神圣,那么人为的法则立刻就黯然失色了。 而将价值划分为高低价值,自然会导致人们在成文法之外寻求正义的基础。 如果说早期智者将城邦法视为某种特殊利益的体现,或对其进行嘲笑或批评,主要表现了他们对实在法的知识态度,那么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希腊哲学则更多地强调了这种价值归属的意义。 当然,不同时代的哲学对具体问题的理解往往存在差异。 亚里士多德断言奴隶制是自然的,这是他那个时代流行的哲学偏见。 相反,公元前三世纪早期的斯多葛学派相信,由于自然理性,人人生而平等。 在他们设想的自然理性王国中,奴隶制并不存在。 这种主张人人平等的世界国家理想,与一切斯多葛哲学一起,深深地融入了罗马法,并通过罗马法对西方社会的政治哲学和法哲学产生了最深远的影响。

罗马人在哲学上很贫乏,在许多方面仅限于重复希腊人的思想。 西塞罗说,自然法是永恒的、普遍的,适用于所有国家、所有时代。 这里确实没有更多新想法了。 然而,仅仅从这一点来评判罗马人是不公平的。 他们确实不是哲学的创造者,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杰出的实践者。 希腊人创造了一种哲学,罗马人将其转化为行动:一个统一的“普世帝国”,帝国几乎所有臣民的平等公民权,以及“所有人民共同的法律”——所有民法。 根据古罗马著名法学家盖乌斯的观点,罗马法可分为两部分:民法和万国法。 他没有提到自然法,因为在他看来,国际法就​​等于自然法。 直到查士丁尼皇帝之前,当时的大多数人都相信人民的法律源于“自然理性”。 事实上,这种理解是自然法概念影响罗马法的媒介。

国际法的历史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自然法的概念如何影响罗马法的发展。 当然,肯定人类某种观念对实践的影响是一回事,分析这个观念本身的“真实性”又是另一回事。 既然所谓自然法只是一种客观化的价值判断,将自然法与万民法等同起来只能是一种价值偏见。 乌尔比安是另一位与盖乌斯齐名的罗马法学家,他认为自然法绝不等于万民法。 他的理由是奴隶制是违背自然的。 它只是万民法中的制度,不能成为自然法的规定。 在这里,乌尔比安至少陈述了一个事实:奴隶制实际上统治了古代社会。 仅凭某种流行哲学并不能改变这一事实。 作为古罗马最伟大的法学家之一,乌尔比安难道不满足于重复斯多葛派的理想吗? 哲学家的思想是自由的,但法学家的行动却始终受到事实的束缚。 重要的是,希腊哲学家的自然法成为罗马法学家的自然法。 这种转变无异于一场革命。 除了提及罗马法学家实践这一哲学的独特方式之外,这里不可能对这段历史说太多。 罗马法学家并不回避“人人生而平等”等命题。 在他们看来,这是一条不容置疑的法律公理,也是一个简单的事实。 在“自然”的所有领域,他们都本着这种精神行事。 由此,除了固有的民法之外,还创造了人类共同的法律——万民法。 罗马法学家回避了它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他们以事实为幌子,在法律命题下偷偷地进行某种价值判断,悄然完成了一场伟大的革命。 至此,古老的自然法就结束了。

《论法的精神》之二:自然法观念的渊源 法律 自然 法学 哲学 事实 第1张

中世纪的自然法是在神学的幌子下出现的。 自然法在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这当然不再是古希腊哲学家或古罗马法学家的自然法,但它至少保留了自然法思想的一般特征。 神学家所做的只是赋予它神学改造,将其排列在新的价值序列中,使其从属于一种更高的存在:源于上帝智慧的永恒法则。 这种神学转变和自然法的发展本身可能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优秀的思维方式被保留了下来。 由于这种模式本身的适应性和潜在的批判性,即使在没有上帝的时代,它也一定能够独立存在并推动人类历史的进程。 这不是预言,而是确凿的历史事实。

16世纪以后,欧洲经历了从神到人的巨大转变。 挣脱了神学束缚的人们开始从“人”的角度观察自然和社会。 从这里开始,一系列新的欲望和新的价值观出现了。 当这些新事物与旧制度发生冲突或变得不可调和时,一场全面的危机就会爆发。 这是政治革命的先兆。 启蒙思想家应运而生,他们的使命就是启迪人民的智慧,向人民灌输新世界的价值观。

启蒙思想家对自己的梦想毫不怀疑,他们以权威的语气宣称自己的理想是真理。 他们需要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因此神学自然法经历了政治观念的转变。 它从保守的神学概念转变为革命的政治公式。 在这个公式下聚集的是一群有着不同政治观点的人:格劳秀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他们常常被归结为古典自然法学派,不仅因为他们都相信有一个永恒的、普遍的东西。自然法,是理性的最高命令,是一切实在法的基础,也因为它们都以自然法的名义宣告了那个时代先进人类的理想。 后来,这些理想大部分都被写入了最早的现代国家的宪法中。 1776 年美国《独立宣言》指出: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历史文献选》,第12页)

13年后颁布的《法国人权宣言》将“自然的、不可动摇的人权”定义为“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无论从理想到现实的道路多么漫长和艰难,理想本身的呈现(更不用说以这种方式呈现)都是一种无法抹去的成就。 至此,自然法完成了第二次革命。

古典自然法理论在19世纪达到顶峰,但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这次,它遇到的不是被神学化的危险,而是其思维方式被根本否定的可能性。 两千多年来,以价值为事实,以主观代替客观,从而混淆主观价值和客观规律的做法曾一度十分盛行并被视为理所当然。 现在这一切都受到怀疑。 早在1740年,休谟在《人性论》中就区分了理性、事实和价值,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自然法的理论基础。 此后不久,另一位伟大哲学家康德进一步区分了道德概念和法律概念,认为道德正义不能通过法律正义来执行。 这实际上为后世严格划清法律与道德的界限,甚至从法律中排除价值问题开辟了道路。 19世纪自然法思想的衰落可以从更多方面来解释。 首先,作为一种革命性的理论,古典自然法学说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 19世纪需要的是对各种突发的、具体的社会问题的秩序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个解决方案需要经验方法和各种技术处理,不需要模糊抽象的词语和句子。 其次,就认知方法而言,实证主义与自然法的先验和演绎方法直接对立。 在这里,最容易批评自然法的观念。 在奥古斯特·孔德的实证哲学体系中,自然法等理想实体的形而上学概念被认为对人类理性来说是过时的。 这种说法似乎没有根据。 第三,19世纪,进化论的传播改变了人类的思维,变化和进化的概念开始取代永恒和静止的概念。 历史方法和比较方法在法律研究中的成功加深了人们对反历史思维的不信任。 此外,自然法理论家把某些主观设定的事物描述为客观存在、永恒普遍的自然法则。 这种武断的说法并不总是与社会进步相一致。 杰里米·边沁 (Jeremy Bentham) 写道:“所有这些关于自然、自然权利、自然正义和不公正的言论……都是古老的偏执以新的形式发泄其愤怒:当你不同意我的观点时,不要再说了,你是异端,但我称你为暴君。 ”

所有这些都威胁着自然法的生存。

19世纪下半叶,各种法律思潮相继出现。 自然法概念的衰落与当时法学的兴起形成鲜明对比。 这似乎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古典自然法确实已经过时了。 它所代表的理想和价值观不仅显得(至少部分)过时,而且还将成文法与某些价值目标联系起来。 在一起的做法也被认为是不科学的。 法律被视为纯粹事实的领域,没有价值的空间。 边沁说,在一个或多或少的文明社会中,个人所能拥有的所有权利只能来自法律。 按照这种说法,即使自然权利理论不是废话,它也永远无法在法律中立足。 边沁的观点也许不错,但他并没有最终解决问题。 如果权利必须依法转让,那么法律依据是什么? 难道只是统治者的任意意志吗? 而且,能有一种完全独立于价值观的意志吗? 指出古典自然法思维方式的缺陷是一回事,否认其对法价值问题的关注又是另一回事。 问题的关键是法律是否只是无数命令和规则的集合,还是也包含着人类内心的追求; 无论它只是一堆事实,还是充满生命力的价值。 失去价值导向的法律会是什么样子,甚至会有这样的法律? 生活在这种“法律”之下(也许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法律,但人们可以让自己相信法律不问价值),人们的命运将会怎样? 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严峻的历史挑战。

进入20世纪,曾经声名狼藉的自然法卷土重来。 1910年,法国人夏蒙出版了《自然法的复兴》一书,被认为是“文艺复兴运动”明确无误的宣言。 当时,这场“新自然法”运动的影响有限,但也表现出了一些重要的迹象。 例如,新自然法运动从一开始就分为神学和非神学两个分支(前者是新托马斯法学,狭义的新自然法仅指后者)。 这两个分支一直持续到二战后。 又如,新自然法既然是20世纪社会生活的产物,就不可能是对古典自然法的简单回归(即便是新托马斯主义法理学也不能不从时代土壤中汲取养分)。 新康德主义者的代表人物斯塔姆勒提出了新的正义观。 他认为“自然法的内容是可变的”。 这种观点在20世纪非常流行,因此颇为流行。 其他新自然法理论家在对法律的定义或解释中特别关注法律的经验要素,这也可以说是19世纪以来其他法学流派影响的结果。 这些在二战后新自然法的发展中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一些人认为自然法的真正复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这种看法不无道理。 因为在此之前,自然法思潮普遍是一股“暗流”。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才发展成为一场大规模的运动。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直接的可能就是世界大战。 对犹太人的屠杀、对人权的践踏等暴行实际上都是以法律的名义进行的。 这一无情的事实不仅让人们再次关注法律的正义,也促使人们从“法律就是法律”的经验立场转向“法律应该是什么”的探索。 曾担任魏玛政府司法部长的海德堡大学教授拉德布鲁赫就是如此。 在亲眼目睹了纳粹的骇人听闻的罪行后,他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正义被忽视的地方,在法律规定中不断否定正义核心的平等的地方,那里的法律不仅仅是一部‘不公正的法律’。 ’,却完全失去了法律的本质。” 他的这句话可以表达出负责任的西方知识分子对纳粹暴行的愤慨。 不过,这毕竟是二战之后的事了。 这也是对法律价值问题的担忧。 尽管它也来自人类良心,但它的形式比以前的自然法学说更加复杂。 这里我仅用战后新自然法代表人物之一、哈佛大学法学教授富勒的理论来说明。 富勒认为法律和道德是密不可分的。 但他重点论证的并不是实在法与自然法的一致性(如古典自然法的倡导者所做的那样),而是“真正的法律体系”本身应该遵循的某些原则。

他认为,有八个原则:(1)法律必须具有普遍性; (2) 法律必须是公开的; (3) 法律不得具有追溯力; (四)法律应当明确、易于掌握; (五)法律不得相互矛盾; (6)法律不得要求不可能的事情; (7) 法律必须具有合理的稳定性; (八)颁布的法律与实施应当一致。 (参见 Lon Fuller,《法律的道德》,第 2 章。耶鲁大学出版社,1982)这八项原则被视为法律固有的“内在道德”。 这些原则中任何一项的缺失都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不道德的法律,而根据富勒本人的说法,这些法律根本不应该被称为法律。 从古典自然法信仰者的角度来看,富勒的理论可能会比较陌生,因为之前的自然法只要求法律与外在道德目标一致,而实际上注重的是内容的“合理性”(即,法律的法律性质)。 “外在道德”),富勒称之为实体自然法。 富勒的自然法侧重于法律的一般程序和法律的形式原则,即其“内在道德”。 这种从“实体自然法”到“程序自然法”的转变,显示了人类认识的深化,也可以从中看到不同学科、法流派之间相互渗透的趋势。 这是现代的新自然法则。 这种事情与传统自然法理论联系起来的,恐怕不再是一种常见的理论模式,而是对法学价值问题的关注。 这种关注从古希腊思想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人们了解西方法律演变的重要线索。 这里有很多发人深省的东西。

探索人类法律的道德基础或价值目标,即使是以某种“虚假”的方式表达出来,也同样值得肯定。 有些人将法律本身视为一个封闭的系统,从分析入手来解释概念含义与规范之间的关系; 另一些人则将法律视为一种社会现象,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法律,强调法律的社会方面。 目的和效果。 此外,还有一些人将法律与某些基本的人类价值观联系起来,致力于探索法律的正义基础。 一般来说,第一类人必须是训练有素的法律专家。 他们善于分析,熟悉各种法律概念和推理方法。 第二类人大多是受过社会学训练的社会学家和法学家。 他们专门研究法律研究的社会学方法。 最后一类人可以是哲学家或任何负责任的知识分子。 他们对法律价值问题的深切关注,体现在他们强烈的正义感之中。 尽管这一类人不一定总是受过良好的法律职业训练,有时也会采取某种形式的“假”解释,但在一个可以称为文明的社会中,他们的工作与前两类人的工作是相似的。 人同样不可或缺。 如果说对法律结构的概念分析和社会学研究主要是把法律变成一种可以有效运用的社会手段,那么探究法律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寻找法律最真实的生命。 禁止这种探索就是扼杀法律的生命; 失去批判能力的法学家,即使不是暴政的帮凶(如纳粹时期的许多法学家),至少也会成为死法的受害者。 当我们今天回顾自然法的历史时(尽管只是一个非常粗略的概述),我们不能不记住这个深刻的教训。 本文来自《学习与探索》(1988年第1期)。 来源和“别吃我的小米”官方口号。

标签: 法律 自然 法学 哲学 事实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