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爱孩子,就必须了解孩子。 好孩子都是被表扬的,要表扬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
因此,家长首先要认真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智力、能力、习惯、性格、优点、特长、缺点、弱点等,了解这些后,家长总能看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
赞美是过程还是结果?
很多家长喜欢用“你真棒”、“你真聪明”来表扬孩子。 父母喜欢用“聪明”来定义孩子的每一个进步。 这样的结果只能让孩子们觉得成绩好就等于聪明。 不会。同时,孩子很容易变得“傲慢”而不是“自信”。
为了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所做事情的全过程,亲眼看到孩子的良苦用心和努力。
孩子三岁的时候,有一次我给下班回家的爷爷送了拖鞋,然后把电视调到新闻联播。
爷爷穿上拖鞋,故意走到孩子面前。 爷爷高兴地说:“太好了,宝贝,我知道怎么给爷爷买拖鞋了,爷爷高兴极了,你看,这样脚舒服多了。”
然后他给了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和一个吻。 他还给了孩子一根棒棒糖,然后抱着孩子一起看新闻联播。
于是孩子就记住了。 从此以后,每天到了时间,孩子都会给爷爷准备拖鞋,打开电视等爷爷回家。
由此可见,及时表扬孩子的努力,肯定孩子的努力,不仅能真正“表扬过程”、“表扬努力”,孩子还能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努力。未来。
《懂心理学的妈妈很神奇》作者表示,表扬过程比表扬结果更能让孩子做得更好。
当表扬变得肤浅时,兴趣和热情就会减弱
“你真棒”是对父母最省心、最随意、最廉价的赞美。 这也是最无效、最无用的。 这是因为孩子们实际上对一般性的表扬没有任何感觉。
当孩子兴奋地向父母展示自己的一件“作品”时。 父母一边做自己的事,一边扫了一眼,不停地说“不错不错”,然后继续做自己的事或者看手机。
孩子可能一两次都没有注意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一定会感受到父母敷衍的行为。 这种漫不经心的表扬,看似是在表扬孩子,实则暴露了我们对孩子的粗心。
当表扬变得敷衍了,孩子就感觉不到了,就像我们收到群发祝福的信息一样。
我有一个朋友是服装设计师,给孩子报了绘画班,但是孩子一直没有很大的兴趣,孩子总觉得自己没有绘画天赋。
朋友周末在家画设计图,就让孩子给她做作业。 当她做完作业后,发现孩子没有做作业,反而画了一双靴子。
一位朋友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激发孩子画画的方法。 她接过孩子的画,仔细端详了良久。 这时,孩子焦急地看着妈妈,生怕妈妈责怪他。
朋友看完画后,认真地对孩子说,画得不错,你的靴子整体比例正确,配色也抓住了当下的流行趋势。
然后朋友从专业的角度和孩子讨论了很长时间,并让孩子根据沟通的结果重新画一幅画。
他还告诉孩子们,绘画不是靠天赋的。 只要方法得当,后天努力就会成功。 后来,孩子也爱上了绘画。
你看,如果表扬孩子的方式有针对性,而不是流于表面,就能让孩子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可以改进,这样就会更有动力。
得到的表扬越多,压力就越大,生怕下次得不到表扬。
虽然大家都知道要多表扬孩子,但在实践中,家长往往往往会忽视,有时表扬也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为了让人们表现更好而给予的表扬有时会让人表现更差,甚至让他们想放弃。
记得我学考驾照的时候,有一次师傅对我说:“这是一个好转!” 我当时很高兴。 但当我下一圈再次来到这个弯道时,我下意识地产生了一个想法:刚才我在这里转得很好,这次我一定要做得更好。 结果,我越想做好,就越做不好。 这就是赞美带来的压力。
我曾经问过一位排名前十的学生,你的成绩下次能不能进入前五。 没想到孩子告诉我,我永远进不了前五。 我一般都在前六名和前十名之间,永远不会进入前名。
我感觉很奇怪,虽然我的成绩还不错,但很可能是前三,而不是前五。 结果孩子告诉我,每次考试后,他都会根据考试的难易程度故意犯错几道最简单的题,这样他的排名就上不了去了。
因为他说,他上小学的时候,曾经一次考试名列前三,但父母见到他总是表扬他。 他们对他的赞扬如此之多,以至于每次他考试没有取得第一名时,他都为他的父母感到难过。 为了保住第一名,他学习一直很压抑。 所以到了初中,我的成绩逐渐变得不太好。 因为他不想永远生活在父母的赞美之中。
看来,父母在表扬孩子的时候,是希望孩子能够做得更好,但同时,也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一旦孩子达不到目的,表扬就会引起焦虑,让孩子失去兴趣和积极性。
也就是说,很多家长变相把表扬孩子作为监督、管理、奴役孩子的工具。
赞美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被别人看到和认可。
父母想要表扬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然后用正确的方式表扬孩子。 这样,在积极的表扬和肯定下,孩子就会觉得我也很棒。
心理学认为,好的表扬是孩子身上飘浮的一缕阳光和幸福的音符。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表扬。 表扬可以增强孩子的勇气和信心,好的表扬也是一种激励、唤醒和启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