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微课精讲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微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微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第一册微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第二册微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第三册微课+课件教案
其它资料
其他推荐信息
高中各科目信息汇总
高中化学考试要点汇总
测试点1:物质的成分和分类
1.元素、物质、粒子之间的关系
(1) 由同一元素形成的不同元素称为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有两种形成方式:
①原子数不同,如O2和O3;
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变是化学变化。
2.混合物和纯物质
(1)纯物质: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质。
(3) 常见混合物:
①分散体系(如溶液、胶体、浊液等);
②聚合物(如蛋白质、纤维素、聚合物、淀粉等);
③特殊名称的常见混合物:
石油、各种石油馏分、煤、漂白粉、碱石灰、福尔马林、油脂、天然气、水煤气、铝热剂、氨、氯气、王水等。
3.酸、碱、盐和氧化物的概念
(1)酸:水溶液中电离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化合物称为酸。
(2)碱:水溶液中电离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化合物称为碱。
(3)盐:由金属阳离子或NH4+与酸性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称为盐。
(4)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称为氧化物。
如CO2、CaO、NO、Na2O2等。
①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CaO、Na2O、Fe2O3、CuO等。
②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SO3、SO2、CO2、SiO2等。
③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4.常见物质的分类
5.分散系统
(一)概念
一种混合体系,其中一种或多种物质(称为分散体)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剂)中。
(二)分类
根据分散颗粒的大小
(3) 三种分散系统的比较
(4)胶体的性质及制备方法
①丁达尔效应
当可见光束穿过胶体时,胶体中会出现一条明亮的“路径”。 廷德尔效应的发生是因为胶体颗粒散射光。
②电泳
胶体颗粒可以通过吸附而带电。 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体系中定向运动。
③积累
胶体颗粒聚集成较大的颗粒,形成分散剂的沉淀物。
胶体凝固的方法 A. 加热或搅拌)b. 添加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的胶体颗粒c. 添加电解质
④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方法: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将5~6滴FeCl3饱和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液体变成红棕色,制得Fe(OH) 3胶体。
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⑤性质的应用
【综上所述】
(一)化学物质存在名不符实的现象:
冰水混合物实际上是纯净的;
纯盐酸是混合物;
高分子化合物是混合物等。
(2)仅含有一种元素或其组成元素的质量比恒定的物质不一定是纯物质。
例如,O2和O3的混合物中只有一种元素;
C2H4和C3H6混合物中烃类的质量比始终恒定。
(3)如果氧化物与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以外的物质,
那么该氧化物不是碱性(酸性)氧化物,如Na2O2;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例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Al2O3是两性氧化物,Na2O2是过氧化物。
(4)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不一定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和碱(如SiO2、Fe2O3)。
两性氧化物与酸和碱反应形成盐和水。
SiO2可以与HF反应但不形成盐。 SiO2是酸性氧化物,不是两性氧化物。
(5)酸性氧化物都是与酸相对应的酸酐,但酸酐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乙酸酐[(CH3CO)2O]。
(6)酸(或碱)的水溶液一定是酸性(或碱性),但酸性(或碱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性或碱性。
(7)金属元素的化合价只有正数,但不一定只以阳离子形式存在。 还可形成阴离子,如MnO4-、AlO2-、
非金属元素也可以形成阳离子,例如NH4+。
高中化学高频考试中心
高频考点一:选择题
选择题的主要内容包括:
离子是否可以大量共存、元素化合物(碱金属、Al、Zn、Mg、Fe、Cl、S、P、N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式、性质、用途、离子鉴定等)、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物质量的计算、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关系、同位素的原子结构;
常见分子的空间结构,晶体的类型和性质,外部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位移的影响,原电池原理,电解原理,官能团、异构体和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
氧化还原反应、热化学方程的书写和正确判断、盐类的水解、pH值的简单计算及其与溶液酸碱度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运动、多步反应方程的确定、实验方案设计和评估。
高频考点2:推理题
推理题包括无机推理和有机推理。
无机部分包括框图题:突破(特征反应、特殊现象、特殊颜色、重复物质、特殊反应条件、特殊数量关系);
推理题:物质结构(核外电子排布、晶体性质)、典型物质的化学性质等; 方程写作:复习题(离子方程或化学方程),充分利用信息进行书写和配平(先氧化还原,后电荷守恒,后质量守恒)。
有机部分包括反应类型:加成、取代(硝化、酯化、磺化、水解)、氧化(氧化、脱氢)、还原(氢化、脱氧)、消除(醇、卤代烃)、加聚、缩聚等。 (从结构变化来看);
化学式书写:注意题目要求(结构式、结构简化式、化学式); 化学方程式书写:生成有机物时不要漏掉无机物,注意平衡; 有机合成:信息的利用; 框图分析,特别关注功能组的变化等。
高频测试点三:实验题
实验考试在试题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做好实验复习对提高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验部分包括试剂储存:广口瓶、窄口瓶、棕色瓶、密封件等; 药物的使用; 温度计的使用:液面下、支管口处、水浴中、溶液中等;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醛类2种典型反应(反应环境问题)、酯化反应(饱和Na2CO3溶液作用)、苯酚与浓溴水(存在沉淀)、实验室乙烯生产温度、Fe(OH)2生成操作(液面下的滴定管)、几种仪器的读数(天平、量筒、滴定管等)、气密性检查:①常用方法,②特殊方法; 喷泉实验原理;
废气吸收方式(风管、倒漏斗、球形干燥管、燃烧); 气体制备; 装置连接顺序:(制备-除杂-干燥-纯度验证-检验-收集-性能实验-废气处理); 界面处理(强氧化剂存在下处理橡胶软管);
定量实验:原理、计算依据、称量(常将仪器和药品一起称量)、气体采集(排液法)、误差分析(基于表达式);
实验步骤:整理(装药前气密性检查)、操作书写(定量实验请注意平行实验至少两次);
故障原因分析:漏气、工况控制不良、气体导入速度过快、冷却时吸水、干扰等; 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来分离和提纯物质,而物质的检验通常涉及鉴别三类:鉴别和推断。 它们的共同点是:根据物质的特殊性质和特征反应,选择合适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的明显现象,如颜色变化、沉淀的形成和溶解、气体溶解等。 产生并闻气味、火焰的颜色等,做出判断和推理;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1)实验方案编制的设计思路
(2)定性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
(3)材料测试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
①观察样品的外观,判断其颜色、气味、状态等;
② 准备检验样品。 当样品为固体时,应先取少量制备溶液。 同时观察样品是否溶解,溶解时是否有气体产生等,初步判断样品中可能含有何种物质;
③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设计方案的评价依据是: 1、科学性(即实验原理、操作程序和方法必须正确); 2、安全(即注意用药、操作安全,防止爆沸、防反吸、防污染等问题); 3、可行性(必须满足中学现有实验条件); 4、要考虑简单性(装置简单、步骤少、药物用量小、时间短)。
高频考点四:计算题
化学计算部分包括混合物计算:假设已知物质的物质的量(根据题目要求计算质量或体积)。 一般的方法是利用守恒;
关系表达法:问题给出多个相关回答,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列出比例表达式;
讨论方法:问题要求一定范围; 极限方法,注意判断是关键;
化学平衡:应用当量平衡原理; 计算技能: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守恒、“差分法”、“极值假设法”、“数形组合法”等。
常见容易出错的测试点
01
了解氧化物的分类
人们错误地认为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是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CrO3、Mn2O7等都是酸性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例如CO和NO。 和二氧化氮等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例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CrO3是酸性氧化物。
02
胶体被认为是带电的
胶体是电中性的,只有胶体颗粒,即胶体颗粒带电,并不是所有的胶体颗粒都带电。 例如,淀粉胶体颗粒不带电荷。
03
人们认为存在化学键断裂的变化过程
这是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点是生成新物质。 从微观上讲,意味着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仅破坏化学键或仅形成化学键的过程不是化学变化。 例如,当氯化钠固体溶解在水中时,其中的离子键被破坏。 离子晶体和金属晶体的熔化或破碎过程破坏了它们中的化学键并从饱和溶液中沉淀出来。 固体中形成化学键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04
物体受力的分析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知识。 分析方法有“整体法”和“分离法”两种。 可以说,物体的受力分析贯穿了整个高中物理。
如力学中的重力、弹力(推、拉、升、压)和摩擦力(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电场中的电场力(库仑力),磁场中的洛伦兹力(安培力) , ETC。 。
在力分析中,最困难的是确定力的方向。 最常见的错误是在力分析中经常遗漏某个力。
尤其是“力、电、磁”综合题,第一步是力分析。 虽然解题思路是正确的,但考生在分析时往往会漏掉一种力(甚至重力),从而少了一种力做功。 得到的答案与正确结果相差很大,整个题分就丢掉了。
分析某一力的变化时,采用的方法有数学计算法和动态矢量三角法(注意只有一个力大小和方向不变,第二个力大小变化但方向不变,第三个力就是大方向和小方向都变化的情况)和极限方法(注意必须满足力的单调变化)。
人们认为,同一元素的单质之间的转化
是物理变化
同一元素的不同元素(如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是不同的物质,在转变过程中又生成新的物质,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05
气体的摩尔体积被认为是
22.4L·mol-1
两者不同。 气体的摩尔体积是在一定条件下1摩尔气体所占的体积。 标准状态下为22.4L。 在非标准条件下,它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22.4 L。
06
当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或阿伏加时
当德罗定律忽略物质状态或
使用条件
气体的摩尔体积或阿伏加德罗定律仅适用于气体系统,无论是纯气体还是混合气体。 不适用于固体或液体。 将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气体计算时,需要注意的是,22.4 L·mol-1只能在标准条件下使用。
07
错误地计算物质的量浓度
所用溶剂体积
物质的浓度是代表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测量标准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 因此,在计算物质的浓度时,应使用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
08
测量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溶解度时
换算质量分数时,忽略溶解物
液体体积单位
在转换溶液物质的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时,必须使用溶液的密度。 通常溶液物质浓度的单位为mol·L-1,溶液密度的单位为g·cm-3。 换算时,很容易忽视体积单位的不一致。
09
想想 SO2、CO2、NH3、Cl2
是电解质
因为当SO2、CO2、NH3、Cl2等溶解在水中时,所得溶液可以导电,因此错误地认为SO2、CO2、NH3、Cl2等是电解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研究范围是化合物。 元素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必须是电离成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化合物本身,否则其水溶液的电导率不能作为判断是否为电解质的依据。 SO2、CO2、NH3等溶解在水中之所以能导电,是因为它们与水反应生成电解质。
10
电解,其溶液被认为具有强导电性
强电解质
电解质的强度与溶液的电导率没有必然关系。 电导率的强弱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的数量有关; 电解质的强度与电离程度有关。
常识测试点大全
所有初中知识点+课件教案练习
文章来源: 91百科网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346732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已特别标注为本站原创文章的,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谢谢!
其它资料推荐高中化学考点汇总考点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70
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