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系列活动之一的首届“汉语+职业技能”教育国际合作论坛于8月28日举行。
论坛上,多位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专家教授分别以“国际教育认证与职业教育国际互认”、“鲁班工坊建设路径与经验分享”为主题,做了五场主题报告。 在校长专访环节,省内外12所高职院校负责人围绕论坛主题分享了经验与交流。
谈及本次论坛主题,福建黎明职业大学副校长李冬梅表示,培养“汉语+职业技能”人才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东盟国家本土企业发展,服务东盟各国企业发展。中资企业“走出去”。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资企业较多,企业员工大部分需要本土化,因此需要培养懂汉语、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李冬梅说,“我们和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从2004年就开始交流,他们在小语种专业教育方面有优势,尤其是近年来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做得很好。借助“交流周”平台,贵州的职业教育发展非常快,也非常有竞争力。”
目前,贵州有职业院校177所,在校学生约87.4万人。 其中,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自2011年以来已招收来自50个国家的1300余名留学生,在校留学生人数和生源国数量继续位居贵州省第一。
贵州职业教育与东盟国家合作交流不断取得新成果。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向光亚介绍,学院在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老挝同济医院设立海外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海外实践教学基地,针对东盟国家人员开展“汉语+职业技能”以及企业员工。 海外培训项目,“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我们的职业教育也必须‘走出去’,充分发挥教育软实力。我们希望依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提升学院办学能力学校国际化,更好地融入我们中国,特别是我们贵州的教育品牌。”
据了解,首届“汉语+职业技能”教育国际合作论坛由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和黎明职业大学联合主办。 论坛聚焦“汉语+职业技能”教育可持续发展,围绕资源机制建设、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开展交流研讨和经验互鉴,旨在深化职业教育领域合作,共建职业教育新格局。构建“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 建立植物形态。 国家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中外机构代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近千人线上线下参会。
(记者:王玉文 杨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