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原平原浮云之外,宫殿宫殿错落有致,灯火辉煌。”
西安,曾经是十三朝古都,充满着浓厚的历史文化交融。 西安现在是西北中心城市和教育、科研、国防科技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的重要发展基地。
其中,位于西安的陕西师范大学(简称:陕西师范大学)是西部地区教育的中心策源地。
在西部地区,从省市重点学校到基层农村学校,陕西师范大学的学子到处活跃。
01扎根西部,点燃“教育红烛”
每年毕业季,陕西师范大学的一批毕业生都会奔赴西部。
建校79年来,陕西师范大学已培养各类毕业生约50万名,其中30万余名学生毕业后服务于西部地区教育行业。
自2007年招收第一批公费师范院校学生以来,陕西师范大学已培养近3万名公费师范院校毕业生,其中近90%在中西部地区就业和教学。
“毕业后,去西天吧!” 陕西师范大学学子像他们的老师前辈一样,紧握“西部红烛精神”的接力棒,用自己的专业精神和理想情操支撑着西部教育的未来。
1943年下半年,“现代新汉语第一人”李进熙、清史研究第一人肖一山、时任陕西省厅厅长王友之等一批有识之士教育部部长提出“救国必须振兴”的思想。 怀着“教育”的愿景和对陕西本土师资短缺的洞察,他亲自参与了陕西省师范学院的筹建工作。
次年8月,陕西师范大学办学源头陕西省师范学院正式成立。 教育家郝耀东从兰州西北师范学院赶回家乡西安,担任省师范学院首任校长,实现了早年设定的目标。 “创建西北大学”的愿望。
成立之初,省师范学院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屋,资源捉襟见肘。 师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十分困难。 经常发生粮食短缺的情况,师生们都挨饿。
“妻寒不可暖,子饥不可抚”、“舌焦唇干、肠枯”,郝耀东发表了题为《苦与乐》的诗。教学》庆祝建校三周年。 生活的艰辛和工作的艰辛。
即便如此,以郝耀东为代表的资深教育工作者仍然觉得“教学是有趣的,再有趣,大厅里的孩子们都在笑”。
1949年8月,根据西安市军管会命令,省立师范学院与西北大学教育系合并,并在此基础上成立西北大学师范学院。 教育家、心理学家刘泽如担任院长。
三年后,西北大学师范学院独立建校。 当时校址就选在吴家坟村附近,为今天的“吴家坟女子学院”奠定了部分基础。 1954年,学校定名为西安师范大学,刘泽如出任西安师范大学首任校长。
刘泽如曾说过:“办学就是为人民事业培养人才”。
怀着这样的蓝图,刘泽如陪伴学校走过了西北大学师范学院时期、西安师范大学时期、西安师范大学与陕西师范大学合并后的陕西师范大学时期。
1960年,校长刘泽如见证了陕西师范大学校牌揭幕。
当时,中国只有五所高校被称为“师范大学”,其余的都被称为“师范学院”。 这无疑让当时的师范大学人雄心勃勃,立志成为全国一流的师范大学。
1961年,副院长郭起制定了两个“小目标”:
“五年小成,十年中期,十五年大成”。
“走出潼关,进入北京,争取全国学术领域的话语权。”
这两个“小目标”旨在攻克教学坎(所谓“小成功”)、科研坎(所谓“中成功”),教学科研赶上全国水平。级(即所谓“大成”)。
如今,陕西师范大学已发展成为教育部直属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大学。 被誉为“教师的摇篮”。
在陕西师范大学人的不断努力和团结奋斗下,郭琪校长的“小目标”已成为陕西师范大学的一大成就。
02 学高为师,堂堂正正为师
长安校区图书馆南侧有一座碑亭,碑亭上有《师大颂》。 这首赋的作者是我国古典文学界、书法界的领军人物、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霍松林。 介绍了陕西师范大学的发展历程。 这段旅程表达了教师教育的自豪感。
早在西北大学师范学院时代,霍老师就在该校任教,并与陕西师范大学合作了半个多世纪。 他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该校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 该学科的创始人,他创建了古代文学两个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
1979年以来,他直接指导培养了硕士研究生20余名、博士生70余名,形成了学界著名的“霍家军”。 文坛的许多名师,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清华大学教授孙明君等,都是“霍家军”的成员。
“做园丁,园丁乐桃李;做别人的梯子,我们可以一起攀登美丽的岭峰。”
霍松林如此,他在陕西师范大学的同事也是如此。 他们践行“中学为师,堂堂正正为师”的教育作风,弘扬文学兴师,激励各地人,成为陕西师大人的“大教师”典范。 。
张竹军教授被誉为“化学发光第一人”,是我国最早开展化学发光分析的学者,主持多项国家级项目。 他是一位言传身教的科学家、教育家。 当他80多岁的时候,仍然忍着双腿的疼痛,坚持站着上课:“坐下来讲课是对学生的不尊重。”
同样陪伴陕西师范大学半个世纪的施念海教授,是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开拓者。 一套《山河集》就足以让石先生名扬千古。 更重要的是,史先生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为推进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让历史地理学走向世界提供了科研支撑。
此外,他与黄永年、马正林等教授一起撑起了中国西北历史的半壁江山,使陕西师范大学成为历史学的一大中心。 如今师父走了,他留下了满园桃李,继续将师先生的思想、学说和教育方法传递给每一个生灵。
岁月如飞刀,让人老去。 许多老先生退居幕后,但陕西师范大学仍然拥有一支海纳百川的一流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国家级人才9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领军人才(含特聘教授)2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双聘院士8人,省部级人才290人。
其中,陕西师范大学原校长方宇教授于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带领团队坚持薄膜荧光传感器研究,突破了技术瓶颈垄断高端传感器结构。 他勤奋学习的同时,也注重育人,推荐学生进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实验室,并“邮件轰炸”外国教授,希望学生有大志向、担当大任。
他的学生也没有辜负期望。 何美霞在法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 刘静、丁丽萍、刘凯强、彭俊霞等一众学子延续着教师的教育事业,继续扎根西部,培养有道德的人。
也就是说,陕西师范大学的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辜负方宇老校长的厚望。 他们或留在学校任教,或钟明山、叶淑贤、王红艳等专家学者在其他院校留下了陕西师范大学的足迹; 或是杨晓生、程采玲、沉成林等同事默默工作在西北基础教育第一线。 ,成为照亮学生的“烛光”。
“恩师的恩师德艺兼备,学贯中西,有很高的文学声誉,热心传授八德,践行圣戒;学生的学生,深思熟虑,体贴智者。” ,学识渊博,通达当下,终日埋头工作,焚膏以续,日晷沟通六术,为百姓带来知识和传道。”
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田玉川校友写下这首与霍松林同名作品的《陕西师范大学颂》。
此时,霍先生已经去世了。 这首诗似乎是一种纪念,也是一种传承:两首《师范大学颂》和两代教师,共同传承教育火种,铸就了“西方红烛”。
03 不固守道,而抱书成英雄
当毕业生们收拾好行囊,奔赴西北,成为“红蜡烛”时,获批的大学生陆续收到了陕西师范大学手写的通知书。
自2007年起,陕西师范大学使用书法手写录取通知书已有17年,以墨香楷书彰显陕西师范大学的文化底蕴。
今年的陕西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进行了修改和创新,采用了汉泥印章和剪纸剪影的简洁设计。 它写在柔软的宣纸上,用小楷书和一个带有银杏叶铭文的书签。
这些作文老师每一笔每一笔都传达了以文化育人、全心全意育人的教育宗旨,成为新生的“第一课”,也成为学校最好的招生简章之一。
除了优秀的师资队伍和真诚周到的录取通知书外,陕西师范大学的教学平台、课程建设、学科建设、校园传承等都十分出色,不愧是一本精美的“招生简章”。
在建设优质教学平台方面,学校现拥有2个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育部众多的培训项目为培养人才提供了沃土。
陕西师范大学依托师资力量和教学平台,在课程建设上创造了一批优秀作品。 三尺讲台上,陕西师范大学人用广博的知识和生动的教学方式,让求知若渴的莘莘学子受益匪浅。 鑫同学。
学校有25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9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5门课程入选国家优质资源共享课程,8门课程入选国家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共享课程。 近年来,学校还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国家级优秀教材奖1项。
在学科建设方面,陕西师范大学拥有哲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教育学等12个学科门类。
其中,汉语言文学被列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历史地理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动物学等4个学科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 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普通社会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动植物科学、临床医学等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陕西师范大学在巩固文理基础学科的同时,积极建设以化学为主导的优势理工科学科群,以及以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复杂科学、量子信息、中药材等为代表的新兴交叉学科。以食品深加工为主要建设方向。 我们将共同推动“新文科”、“新理科”建设。
走进校园,人们更能体会到陕西师范大学“坚守真理而不歪曲真理、拥抱书本、自强不息”的学术作风。
学校占地2800余亩,拥有长安、雁塔两个新、老校区。 两个校区相距约10公里。 师生乘坐校车、公交车等交通工具,一小时左右即可到达另一校区。 。
现代化、开放、宏伟、宽敞的新校区长安校区是学校主校区,主要承担本科二年级及以上学生和研究生的教学育人任务; 古朴、典雅、典雅的老校区 雁塔校区主要承担本科一年级学生的基础课、通识课和师范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教师干部培训、留学生教育等培养任务。
虽然老校区的住宿环境简陋,六人间、大澡堂等设施成为不少南方孩子眼中的“减免入场费”,但雁塔校区古色古香的图书馆却让不少师生惊叹不已。渴望它。
图书馆四周青砖红墙,琉璃屋脊,角如尾,檐如翼。 图书馆藏书丰富齐全,提供舒适实用的阅读环境。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分两个校区,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馆藏纸质图书411万册,其中线装古籍25万余册,善本古籍700余册。 15种善本古籍入选《国家善本古籍名录》,数据库139种,电子期刊8万余种。
长安校区红竹校史馆是中国第一座综合性教育博物馆(含华文教育馆、妇女文化馆、历史文化馆、书画艺术馆),以及四人间和四人间。宿舍独立卫生间,让广大大学生愿意“吃苦耐劳”、“先苦后甜”。
那就相聚在这长安学术圈里,陪伴大雁塔,传播教育烛光,结出科研硕果,在桃李花开的满园里,与陕西老师们一起高歌明天。
参考:
1.陕西师范大学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博客
2.陕西师范大学西部红烛网
3、人民网“开笔!” 陕西师范大学来了! 》
4.清塔“这所大学是西方教育的福气!” 》
5.软科“这所师范大学是主修医学的!” 》
6、中国教师报《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培养公费师范毕业生25967人了吗,支持西部地区基础教育!》 》
7、软科推荐学校“这所211学校闪耀中国西部!” 》
8.软科推荐学校“这所大学点亮中国西部!” 》
9.中国科学报《方宇:做有价值的研究,做应用性研究》
10.地道风景《陕西大学哪里吃饭?》 不,是陕西师范大学!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