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短视的眼睛和一颗八卦的心
我是八段锦
点击下面的绿色图标收听今天的文章。
微博上的互相辱骂太多了,而且普遍没有什么价值。 但最近三位心理学界知名老师在微博上的争论值得关注。 为了叙述方便,下面我们以名字称呼他们,并没有任何不敬的意思。
01活动还原
源自李雪的微博:“有的家长总是为了一些小事攻击、羞辱孩子,显得小题大做,因为这会让孩子发疯,让他们感到轻松自在,就像吸毒一样。” 。 这几乎就像上瘾一样。 当孩子开始像被洗脑的人一样自残、自杀的时候,就是母亲达到快乐顶峰的时刻。 当她看到孩子打自己或割伤自己时,她会情不自禁地微笑。”
徐凯文评论了这条微博并表示,“不懂就假装懂,是最误导人的”。 这引起了李雪的强烈抵制,甚至@武志红也参与抗议。
李雪说,她和曾奇峰、吴志红是同一类型:他们专注于写文章、讲课,用精神分析来解读家庭和社会现象,分析自己的生活; 而许凯文则被归为“另一类人”,“需要挂起自己的头衔,向学校证明自己”。 她问徐凯文,你为什么不能“观察、思考、推理”,提出自己的观点呢?
于是,徐凯文写了一篇文章《父母真的“都是灾难”吗?》。
不堪忍受李雪等网友的多次呼吁,吴志红也对此事进行了回应,并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篇7000字的文章:“父母虐待孩子不是绝对幸福的吗?” 》
吴志红建议大家多关注他们的看法,而不是去分析他们三人的性格。 但在文章的开头,他首先解释了李雪是他的前女友。 他在文章中多次提到过他的前女友,但这似乎是他第一次公开公布名字,但也许我还没有看够。
他说,“李雪是我见过的智商最高的人”,引发一些网友猜测他的文章动机:“支持前女友”。
有网友在文章下评论,称李雪充满敌意,是一个没有爱心的人。 吴志红回答:所以你不关心人事,先选边站队。 你认为你的意见并不重要。 网友们斩钉截铁地表示,当人有问题的时候,他们的意见是不可靠的。
无论是因为人还是意见,现实中确实很难完全划清界限。 然而,偏袒一方确实容易让人看不到真相。 这次我们先澄清一下各方的意见。
02 意见辩论
李雪:有些家长就是以折磨孩子为乐。 孩子们的精神成长需要不断地看到真相和对苦难的自我责任。 在看清真相的过程中,愤怒会生起,这是治愈的唯一方法。
徐凯文:我从来没见过父母以折磨孩子为乐。 关键是要了解父母看似暴力行为背后的原因。 一味地沉浸在对父母的怨恨之中,不利于获得平静与幸福。 孝道与和解才是面对创伤的真正力量。
吴志红:父母为了获取快乐而折磨孩子的例子是真实存在的。 说父母都是灾难,只是表达一种情感,而不是一种观点; 我不认同孝道观念,认为长期以来对孝道的宣扬,导致很多父母在自恋愤怒的时候产生了一种道德正确感,从而造成了中国父母对孩子的伤害。确实严重得多。
从观点和文笔来看,吴志红的文章显然论述得更充分。 如果毫不犹豫地提出孝道问题,他的孝道观更符合当今时代的心理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尤其是针对愚孝现象。
他并不是提倡仇恨父母,而是希望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犯错误的并不总是孩子。
虽然这个道理如此简单,但对于那些受过父母伤害的人来说,要认识到这一点却很难,因为中国人长期以来都生活在“孝道第一”的语境和道德中。 这也是豆瓣“父母祸根”群体存在的原因。
先明白道理,自然地表达情感,然后才能进一步成长。 这应该是李雪和吴志红的共同看法。 吴志宏还表示,他正在准备下一本关于与父母和解的书。
他对徐凯文的第一个论点也是站得住脚的。 徐凯文“从未见过父母以虐待孩子为乐”的说法,确实过于武断。
这世上谁没有呢? 不能保证父母一定会爱孩子,也不能保证父母以正确的方式爱孩子。 我身边也有类似的例子,网友也提供了很多,就不再展开了。
奇怪的是,徐凯文难道真的不懂这些道理吗? 担任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秘书长,伦理委员会委员,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员之一,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背景支持,徐凯文是难以想象的。 是的,他不一定是“一个只靠头衔过日子的人”;
更何况,他并不需要像一些网友猜测的那样,靠批评李雪来提高自己的人气。 他在圈外的影响力确实不如吴志宏和李雪。 原因之一是他根本没有走网红的路,更偏学术。 。
前段时间流行的“空心病”就是他提出来的,这让他凭借自己的能力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吴志宏也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布了那篇文章,可见他也认可许凯文的专业见解。 当然,“空洞病”这个词是否足够“学术”则是另一回事。
至少从表面上看,这场争论不应该是简单的个人恩怨或职业问题。
“不懂装懂是最误导人的”这句话,被吴志红解读为具有攻击性。 与李雪的“超强攻击”(吴志宏原话)相比,这句话或许算不了什么,但与李雪的“超强攻击”(吴志宏原语)相比,许凯文平时的说话风格,说起来也不为过。他很有攻击性。
那么,被吴志红形容为“谦逊温和”的老派学者许凯文为何突然对李雪做出“咄咄逼人”的评价呢?
03 背后的观点
如果我们只关注意见和不满,很难理解整个事情。
当今网络世界的正义能否得到尊重,往往取决于谁能像辩手一样把论点讲清楚。 背后的逻辑是,只要有道理,你一定能解释清楚。 如果你不能解释清楚,说明你自己也不相信。
所以,谁善于争吵,谁就更容易代表正义;谁善于争吵,谁就更容易代表正义。 谁的粉丝多,谁的正义就多。
其实很多人不擅长把一件事解释清楚,很多事情也不是很容易就能解释清楚,或者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
比如本案中,如果没有注意到徐凯文负责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基本上是不可能弄清楚他的意图的。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是什么? 这里有很多规则,比如保密原则、尊重原则、不接受超出个人能力的案件、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访客、不与访客进行私下往来等等。
简单来说,类似于顾问的职业道德。 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仅仅用普通的法律法规来思考自己的行为是不够的。 他们还必须考虑是否可能对客户造成潜在的心理伤害,甚至对其他相关人员造成伤害。
举个简单的例子。 有一位外国顾问。 在接待客户时,客户表达了杀死自己暗恋的女人的想法。 后来,他真的杀了那个女人。
结果,咨询师因没有告知受害人当事人对他人造成的潜在生命伤害,从而间接导致对方死亡而受到质疑。
你认为这位顾问不公正吗? 首先,他必须遵守保密原则,不能随便说任何话; 其次,他不确定这个人是随口说的还是认真的。 如果他贸然告诉别人,对来访者会不会有什么不好? 毕竟他和来者建立了契约关系,必须首先考虑来者。
后来,有关部门经过激烈讨论,制定了新的规定。 对于危及生命的内容,不遵守保密原则的顾问必须及时告知潜在的伤害接收者。
通过这个例子,你大概可以了解到咨询师的道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在涉及道德问题时,专业咨询师也如履薄冰。 吴志宏不确定的话也会咨询许凯文。 他现在会处理这件事。
问题在于,他认为许凯文目前所坚守的伦理原则过于严厉,意味着绝对禁止,又过于宽松。 例如,你能控制人们在网上说的话吗? 如何证明李雪的言行给网友带来了不良影响?
中国心理学行业的发展时间很短,很多问题都是“盲人摸象”(徐凯文原话)造成的。 没有成熟的制度和市场规范,没有权威人物可以说了算; 徐凯文也不能,但他以他的地位,必须寻求自己的政府。 他对李雪的“攻击”,更有可能是出于伦理方面的考虑。
其实这个伦理并不完全是专业水平是否可控,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办法让相信你的话的人真正接受正规的心理治疗(没人能保证这一点),那就让他们通过非正式的方式来了解片面且“深刻”的真相是否合适,客观上可能会加深愤怒?
“父母害人”群体的言论越来越偏激,李雪的粉丝情绪激动是常有的事。 这种封闭的、正确的小圈子对他们来说不是有害的吗?
徐凯文自己的解释是,善念不等于善行,有太多患有严重精神障碍的人无法放下对父母的怨恨。 夸大和鼓励这种怨恨只会加深自我伤害。 作为一名拥有众多粉丝的心理咨询师和老师,李雪的观点如果过于偏激,可能会误导学生。
如果完全不考虑道德的话,李雪根本就没有问题。 无论如何,在互联网上,有言论自由。 不管她说的是对还是错,都与别人无关。 粉丝有责任; 何况,她的观点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而现在最流行的就是不要“道德绑架”。 提伦理就像提道德一样,非常令人反感。 但考虑到中国心理行业的现状和咨询师的专业水平,我们根本不能忽视伦理问题。
诊室里有规矩。 如果你真的对委托人开膛破肚,让他面对痛苦的事实,你必须先确保他能承受; 一旦你开始这样做,你就必须完全确定你能帮他解决后续的问题。 缝合和愈合是必要的,否则不能轻举妄动,必须循序渐进。
也就是说,谁做手术谁负责缝制。 如果你没有钻石,就不要做瓷器工作。
现在网络上很多人即使有真正的心理问题,也不会花钱去正规的心理咨询,也不会彻底系统地学习心理学。 他们宁愿追随一个或几个自己喜欢的名人,盲目相信、盲目聆听,三言两语就开始自我治疗。 痊愈了。 这是他们的问题,但从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角度来看,难道就没有什么需要小心的吗?
心理咨询师在微博或其他渠道发表专业言论和深度分析时是否应该更加谨慎?
自我修复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作为一名职业选手,七年过去了,李雪仍然无法完全摆脱痛苦。 那么关注她的非专业人士会怎么样呢?
咨询师的职业道德实际上是同时保护双方的,有的不应该局限于咨询室。
扭曲的孝道观挑战着全体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 如果在没有妥善考虑后续问题的情况下揭开盖子,而且在微博的背景下,可能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 虽然这并不全是吴志红和李雪的责任。
这不应该是一两个人就能解决的。 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在获得干净的水之前,可能必须经历沉积物上升的过程。 如果能有更大规模的专业讨论,那将是大有裨益的。
真相无法辨别。
往期文章回顾:
阅读文章请发送消息“目录”至公众号;
了解八段锦请在公众号留言“我”。
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心理八十八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