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免生是否抢了考研生的“奶酪”?

91百科网 61 0

转免比例持续扩大,“双非学校”名额难求——

免试生偷了考研生的“奶酪”吗?

作为大学专业和免试“第一名”,南开大学大四学生林月宜将“毫无悬念”获得该校免读研究生的资格。 她的电脑文件夹里按顺序排列着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暨南大学的免试申请材料。

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即推荐少数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成为硕士研究生。

9月,启动各高校研究生升免工作。 10月8日,全国推荐系统正式启用。 推荐的学生可以注册并填写信息以跟踪其录取状态。

目前,考研人数持续攀升,2020年将达341万人。作为研究生选拔的另一重要渠道,高校保送和免试的比例日益增加。 面对考研学生激增,被推荐免考的学生是否抢走了自己的“奶酪”? 推荐制度和统一考试制度哪个更有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推荐免试比例普遍上升,推荐免试学生“赢在起跑线”

在这个升免季,最引人瞩目的消息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宣布,2021级保送生和免试生只招收全日制学生,只招收非全日制学生。学生将进入就业导向学生统一考试阶段。

这意味着研究生将无法在这所国内顶尖的新闻学院攻读全日制学位。 这个“放大招”并非突然袭击。 近年来,一些高校逐步提高部分专业保送生的招生比例,只招收保送生的情况并不少见。

2020年,南京大学60%以上学院招收保送、免试生; 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等专业只招收推荐生; 兰州大学保送生数量较2015年翻一番。2015年开始,教育部实施免试生招生改革。 此后,高校加大了“抢夺”优质生源的力度。

考研生邓然对这些话题“并不关心”。 对她来说,“获得豁免资格非常困难”。

邓然来自江西的“双非学校”(不是一流大学,不是一流学科建设)。 “在理工科学校读文科,是劣势中的劣势。” 在她的文学院,免试资格“比黄金还珍贵”——新闻专业每年只有一个免试资格,新闻班和播音班的学生轮流获得。

和往常一样,今年学院的免试资格在播音类。 邓然自嘲一笑,“你专心复习,参加12月份的研究生统考吧。” 自3月份复习以来,邓然大部分时间都在自习室度过。 即使在暑假期间,我也几乎没有离开过学校。

从邓然身上,记者看到了考研群体的一些基本特征——高考失利后,他们“再试一次”,希望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他们别无选择,只能考研入学考试。

2020年考研人数首次突破300万,达到341万人。 尽管扩招研究生18.9万人,但仍有超过200万人无法通过考试,被排除在研究生教育之外。 不过,也有人因为豁免而提前拿到票,“赢在了起跑线”。

“信用评分是3.57。”清华大学大四学生陈毅坦言。 “这个分数不高,班上大概有一半的学生准备填写免试系统申请表。” 她向记者提供了一份盖有部门公章的文件。 《推荐免试办法》显示,直属硕士及外推成绩排名要求为前80%。

“这是唯一的硬性规定,其他约束可以忽略不计。大多数学生都可以达到推荐和免试的资格,区别只是内部推荐和外部推荐。” 陈毅说道。

目前,各学校确定考研免试资格,有的采用学分,有的要求学生专业排名前25%,甚至10%以内。

林月怡告诉记者,绩点反映了整个大学前三年的成绩。 绩点必须在一定范围内才有资格获得提名。 “然后就是不断的笔试和面试,这与考研相比并不容易。” 此前,她曾参加过“十多个提供入学前豁免的夏令营”。

保送或免试的学生大多来自“双一流”项目,学校水平是决定性因素。

无人能否认,本科大学的水平决定了学生在免试方面的优势。

截至2020年,我国有普通高校2740所,符合免试资格的高校仅有366所。 有专家指出,符合免试资格的二级院校几乎为零。

在免试政策的具体实施层面,即便是同样符合免试资格的学生,也可能因本科院校“出身”不同而面临不同的“待遇”。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张琳发现,在考研复试中,考官仍然习惯看考生的“出身”,“非常关心考生的本科学历”。 ”。

推免生是否抢了考研生的“奶酪”? 考研 研究生 大学 升学考试 考研人数 第1张

“这样,当学生通过高考进入高校时,其免读硕士学位的概率就被确定了,代际教育的不公平效应仍然存在。” 张琳说道。

“获得免试资格后,学生进入名校的概率会比参加统考的学生高很多。同时,免试并不是与统考的竞争,而是两种不同的渠道。”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 在张琳看来,这就是免试生推荐受到质疑的症结所在。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目前,137所“双一流”院校不仅拥有绝大多数推荐名额,而且也是各大名牌大学推荐生的主要来源。

2019年,北京大学共接收免试推荐硕士生2174人,其中“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2061人,占比94.8%。 中山大学这一比例也达到了91%。

201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推荐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招生单位录取的推荐学生数量不得超过招生人数的50%。单位硕士学位招生计划,各专业必须保留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用于招收统一考试考生。

“推荐生占学校总招生的比例不能超过50%,这是教育部的规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专业、所有类型的研究生招生都会遵循这条红线,只要总人数符合要求,也就是说,相对冷门的专业和专业学位可能会招收更多的统考考生。”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传义从招生情况来看。从近几年全日制硕士生的情况来看,不少名校的保送和免试人数逐渐接近50%。

随着免试生数量的增加,是否挤压了研究生的录取机会?

武汉某211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告诉记者,2020年学校保送免试的学生人数较2019年有所增加,占招生总数的12.6%。 “我们学校保送生的录取率不高,不存在名额挤的问题。但有些985大学可能有50%,就会挤掉研究生的名额。”

对此,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持有不同意见。 “虽然推荐和免试的学生总数不断增长,但实际占总招生的比例却在下降。” 他表示,近年来,推荐和免试的学生比例基本保持在12%至14%之间。 往年,这一比例最高达到15%左右。 无论从比例还是招生总量上,不存在考研机会被挤压的说法。

由于缺乏官方数据支持,记者未能证实这一说法。

哪一个质量更高? 个人认知存在明显差异,缺乏权威答案。

当保送生比例不断上升成为政策指引时,人们不禁要问,保送生和考研生哪个素质更高? 哪种制度更有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披露,90%以上的招生单位认为保送、免试生质量普遍高于统考考生,60%以上的招生单位认为认为推荐和免试的学生对考生是公平的。 该《报告》来自中国教育在线,其调查样本量尚未公布。

然而,在记者的调查中,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教授对于研究生来源的质量差异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 在回答哪个质量更高的问题时,有的人选择推荐免试的学生,有的人则回答是考研的学生。 对于这个问题,很明显,教师认知的个体差异非常明显。

记者试图查询教育部门的权威数据,试图在研究生质量与保送或考取研究生之间建立某种联系。 截至目前,由于教育部门从未公布过保送生的整体招生数据和质量跟踪报告,因此无法确认“保送生质量较高”的说法是否适用于更大范围。

自2012年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办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每年都会对全国研究生进行满意度调查。 记者获得了2020年的调查结果,样本数量超过10万个。 调查显示,研究生三年级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中,公开招聘考生平均发表学术论文1篇,研究生平均发表学术论文1.69篇。 如果仅限于SCI/SSCI/EI论文,公开招聘候选人的平均数量为0.35,推荐候选人的平均数量为0.99。

“发表论文只是考虑研究生质量的一个方面,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在研究领域的能力和意愿。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荐学生的质量更好。” 王传一给出了这样的判断。 他解释说,免试制度是一种“掐人”制度,只有排名靠前的学生才有资格获得免试资格,而且除了考察学习成绩外,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因此,平均而言,推荐免试的学生比参加统考的学生有明显的优势。

王传义提醒:“必须看到的是,研究生中有非常优秀的学生,而保送生中没有那么优秀的学生。如果对于具有相同学术潜力和能力水平的本科生来说,推荐与不推荐资格导致读研究生的概率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公平的。”

如果像高考一样,只看成绩录取研究生,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研究生的录取逻辑和本科生不一样。” 陈志文解释,从某种角度来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科研人员,有研究能力和意愿的人必须被筛选掉。

“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分层现象严重,在研究生升读过程中,相应的升读比例与学生数量不同也在情理之中。” 陈志文坦言,是应该给所有学校授予晋升资格,还是应该按照级别给予某些学校。 一些学校更多的免试资格值得研究和讨论,“但前提是要把免试的蛋糕做大,更广泛地推广免试制度”。

“完善推荐免试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 王传义建议,在既定质量标准的条件下,可以考虑更多的高校拥有推荐和免除名额的权利; 严格遵守录取院校的推荐和免试比例,密切关注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之间的免试比例差异,确保各专业都能给统一考试考生留下机会; 免复审与统审复审将一体化,“免审是初审而非复审,‘免检产品’必须与‘普通产品’一致招生单位最终检查。”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使用部分化名)

标签: 考研 研究生 大学 升学考试 考研人数

发表评论 (已有1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