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曲阜孔子像科举制度是由隋朝创设,沿袭至清末才被废除

91百科网 71 0

山东曲阜孔子雕像

科举制度是隋朝建立的,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直到清末明初被废除。 选拔人才充公,一直是历朝历代都重视的兴国重要任务。 古人为了参与“公平竞争”付出了多少代价? 科举制度诞生前后的前世今生是怎样的? 古代的公务员比现在的公务员好吗? 快来和文石先生一起看看吧。

一、隋初首创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最早建立可以追溯到隋文帝时期。 建帝十八年(598年)七月,“命科举五品以上官员、总管、巡抚为治平修进、清平千吉”。 事实上,自从北魏建立均田制以来,中国北方的土地制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均田制的实行,逐渐淘汰了一些因世袭而占据大量土地的强大势力。或者军功,从而给了新兴士族一个重新集结的机会。

南朝四代君主都采取了从民间招募人才重用的方式来维持统治、缓解社会矛盾。 因此,南方人虽然有重视家谱、重视世家的传统认识,但仍然允许下层阶级的人向上层阶级流动。 这种对人才的渴求与当时贵族实力和士气日渐衰落的现实交织在一起。 直到隋朝,统治阶级才终于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将其正式确立为科举制度。 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引入和实施。 曾经被强大的私人集团所掩盖的选拔人才的权力终于回到了中央政府。 我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形成由朝廷控制的、以严格选拔和留住人才为目的的科举制度。

隋文帝愿意接受“有德”、“治国”的人才

2、盛唐时期科举的内容不断丰富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并加以发展。 为适应当时的政治需要,将科目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数”六科。 丰富的考试科目为统治阶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不仅在宫中使用人才,而且还可以利用擅长诗词歌赋的人的聪明才智,为朝廷贡献良策。 研究《历算》的博士官,极大地提高了唐代中央政府在实用科学方面的重视程度和实践能力。 唐太宗曾感叹“天下之才皆我所用”。 这些都足以成为唐朝贞观一代的国力。 繁荣的重要因素。

此外,武则天时代首创的武举考试和玄宗时期独创的道试,分别以“以勇取士”和“以言玄取士”为特点,极大地拓展了武学考试的途径。唐朝官方统治者为了吸引人才,为他们提供了广纳人才的平台。 行文武之人,提供升官之路。 唐朝的科举考试中,还有一个专门的考试,叫“知举”,皇帝亲自定为“征召天下有德、有才、有文学的人,或者是有才干的人”。高到他们都达不到自己的高度,从最低到最低“君为将之师,军事之师,奇术之师”。与平时“进士”的人相比,地位远高于知举人。

唐代的科举考试

三、唐末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化和补充

晚唐五朝至宋代,科举制度进入衰落和改革时期。 唐朝后期,科举选官的习俗一度被统治者废除,依靠上层官僚或权势集团推荐出仕的不良传统又重新回到了历史舞台。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不稳定,长期受到北方、西部少数民族和割据势力的骚扰。 因此,军事立国政策长期被放在首位。 从五朝到宋初,短短50年时间里,经历了5个朝代、8个姓氏、13个君主。 当时的统治者仍把“重军事、轻文才”作为治国秘诀。 五朝初期虽然仍沿袭科举考试,但并没有回避亲近、宴饮、携书等禁忌。 所以,索罗的人要么是弟子,要么是前任官员,要么是皇帝的亲戚,要么是贵族。 但到了五朝后期,朝廷发现此举的严重弊端后,进行了“锁院”、“蒙名”改革,实行“详复”制度,使其为科举制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宋太祖深感,唐末战乱之后,世家的实力已经衰落。 因此,他在满足吸纳新的中小地主政治进步的需要的同时,也完善和继承了晚唐五朝的科举制度。 宋初,废除了前朝的公选制度,消除了世家、财阀家族借机控制朝政、操纵朝政的隐患。 宋太宗正式将殿试制度定为常设机构,加强了“锁定朝堂”、“抄录”和“姓名匿名”制度,并创新和继承了以往的防止舞弊的措施。 王安石变法时期,也曾一度出现过一种注重实际应用、鄙视空谈主义的“治世而用”的思潮。

主张变法的王安石

四、蒙古人统治下科举制度的兴衰

元朝时期,蒙古族接管中原,重视实用技术和武力,长期以来一直是元朝统治集团的主流思维。 从1279年元世祖灭南宋,到仁宗二年(1313年)恢复科举,中国历史上科举中断时间最长的时期就发生在这里。

元代科举考试的定制与“四等”非常不平等。 蒙古族、色目族所经历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南方人和汉人所要求的,但南方人和汉人后来还要参加额外的考试。 只有这样你才能获得晋升资格。 中央给地方官员的晋升目标也严重偏向前两者。 向南方人和汉人开放的省级官员的官方名额很少。 元代科举也具有断断续续的特点:仁宗开试后,先后有马镇侯、定宗、海水侯、宪宗、世祖、成宗、武宗等七个朝代。 七朝都没有举行科举考试。 程朱理学在此时也被统治者所接受,并成为科举考试的官方参考。 元朝对科举考试的蔑视和忽视,最终导致了“蒙汉合并”计划的失败,最终导致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封建王朝之一。

清朝末年幸存的蒙古贵族照片

五、明代科举制度的变迁与逐渐废弃

明朝建立之初,面对特殊情况,采取了以推荐制为代表的特殊征募模式。 洪武六年,太祖下旨曰:“山林中德行文学艺术值得称道者,将由官员接去,送至京师。我将任命他们以实现良好的治理。” 其实际行政作用非常强。 推荐人才也比较广泛,有利于明初社会的稳定和统治秩序的恢复。 他吸引了很多名人,其中刘基、宋濂等人日后受到重用。

朱熹四书注

为了摆脱元朝不重视科举考试的短视,太祖于1367年正式下令“设文武科,选拔士人”,这才是正式恢复科举制。明代的科举制度。 明朝延续了上代乡试、会试、殿试的“三门槛”制度,要求所有考生必须成为正式学徒,才有资格参加考试。 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元,科举第一名称状元,统称三元。 连胜三元,成为科举中广为流传的佳话。 明代的科举选秀办法基本上沿袭了历代的旧制,但太祖、刘基规定的八足文的形式却是明代独创的。 “文仿宋代经典之意,却用古人之声,排比、并列,谓之八篇文。” 限制人们思维的痼疾早已显而易见,这里不再详细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明朝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实行“南北滚”制度。 其意图显然是为了平衡南北士绅与百姓分布不均,但并没有彻底解决南北人为官机会不平等的问题。 他们接受的教育侧重于不同的基本问题。

六、满族对汉人的措施与科举制度的崩溃

清初,努尔哈赤入关前拜汉公正禄为太子导师。 但他杀害了许多汉族士人,对知识分子普遍缺乏尊重。 皇太极统一满洲各部后,开始设立文官机构,提高文官的地位。 顺治元年(1644年),入关的满族激起了汉族军民的共同仇恨和竞争抵抗。 为了不扩大冲突,清政府采纳了明朝的贬官、启动科举考试的意见。 顺治从一开始就坚持文武兼备的做法,这对于赢得汉族士民的依恋,加强对八旗弟子的培养极为有利。

清代科举考试

康熙王朝除了保留正科之外,还增加了举荐和科举考试,扩大了中央的任免和升官权力,一度想废除八分文制。 清朝雍正皇帝之前,科举考试分为满、汉两榜。 旗人在乡试中享有完全的特权,只须选修一门翻译科。 这就形成了满族对官职的垄断和垄断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力。 流量是极其有害的。 更不用说后来兴起的文字狱和八篇文的巅峰,对汉人的精神进行了鞭笞和奴役。 这无形中将中国与现代科技和学术思潮隔离开来,从而导致了清朝的不断落后。 沿袭了千余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完成了其固有的历史使命后,在清末民初被彻底抛弃和废除。

清代的文学监狱与严格的文学审查制度

温世军说道:

延续千余年的科举制度,在近代废除前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有人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官僚社会几千年来公平选官、均衡用人的智慧精华。 还有人说,科举制度限制了人们的思维空间,抑制了现代科学的出现和现代经济的出现,为中国人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它对官本位思想的形成做出了不好的“贡献”。 我们可以辩证地看待科举问题,因为它既然扎根于传统社会,发挥着稳定社会秩序、“兼收并蓄”的历史使命,就应该肯定它的历史成就。 至于其日益闭塞的倾向,以及最终变异成为统治者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我们需要以谨慎的态度来看待。 我的思想与我同在,不局限于书本。 辩证法是我的,但它不是一个人独有的。 我认为这是一种严谨治学而又包容宇宙的理想风格。

洋务运动中的新学校

参考:

张剑阁:《五代至宋初科举制度探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3

刘尔敦图、蒋继峰:《间断:元代科举考试研究》,《高等科学教育》2010.1

于天骄:《略论明代科举制度》,《学说》2012.23

王日根、张光:“科举制度重建对清朝稳定的意义”,《湖北大学学报》2016.6

标签: 科举 统治 制度 中央 元代

发表评论 (已有39153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