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的招聘会。 (本期资料及图片均由视觉中国提供)
考研的学生把走廊、屋顶变成了自习室。
考研的学生在天台自学。
北京,下班时间“蚁族”聚集地。
近百名单身男女在地铁上参加了一场主题为“因为爱”的相亲快闪活动。
大学生在招聘会上。
1995年,我毕业于湖南当地一所大学。 按照今天的分类,我也算得上是二学院的学生了。 2005年,我获得博士学位,进入广东F学院任教。 我见证了80后、90后年轻人的成长。 短短20多年的时间,那些和我有着同样起点的二年级学生,在立足社会的过程中,是否也和我一样,始终能够依靠高等教育提供的工具,去克服那些困难?今天似乎难以克服?
中国二线大学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绝大多数普通年轻人的处境。 他们的命运勾勒出中国年轻人最共同的成长路径。
我的学生大多出身普通,要么来自不知名的村庄,要么来自不起眼的城镇。 他们的身后是工作的母亲或下岗的父亲,以及一排排尚未长大的兄弟姐妹。 务农、在建筑工地闲逛或在街头做小生意是他们父母的常见谋生方式。 他们与当下一线城市读书、父母高学历、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家庭形成鲜明对比。 虽然他们的大学在大学金字塔中并不显眼,但对于有机会进入大学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可能是村里第一批大学生,是孤独村里最亮的光芒和希望,来到村里生活后繁华的都市,我们渴望尝试未来。
我想知道学生背后的社会关系、出身家庭、个人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具体权重。 如果其权重越来越由个人实际能力以外的因素决定,那么对大学教育的审查,尤其是完全市场化后对大学教育的审查将成为一个绕不开的命题。
“风”
2005年10月8日,我第一次走上讲台。 我所在的系叫经济贸易系。 我上第一堂课的教室在2号楼101号,那是一座古老的教学楼,里面摆着黄色胶合板的连体桌子。 有些顶部斑驳且扭曲。 凳子是那种活动凳子,站起来会发出刺耳的声音。 当学生下课时,会长时间传出噼里啪啦的声音。 涂着银灰色油漆的铁门就像是仓库的门。 它是老式的,看起来粗糙而坚固。 一把厚重的铁锁是用铁条焊接而成的,同样古老。 讲台上散落的黑板和粉笔立刻把我带入了20世纪90年代大学的氛围中。 由于大楼较旧,二楼没有配备多媒体。 这种原始的状态让我感到安心、平静、安心。
几年后,由于教务处对课件的要求,多媒体的使用成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所以我不得不放弃落后的第二课堂。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意识到,随着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增加,为什么教室的味道已经不能再像2005年2号楼的那样了。这与教学方法的改变密不可分。 对于人文学科来说,多媒体对课堂造成的干扰和危害显然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泛滥的信息和花哨的内容让教师感到压抑,学生缺乏深入思考和理解的能力。 机会和耐心。
一个没有过度配置声、光、电的教室,一个只能容纳50人的教室,一块黑板,一盒粉笔,最简单的桌椅板凳就足够了。
051841班是我执教的第一个班级,共有57名学生。 新生们的眼睛都是明亮的。 他们和我一样紧张和犹豫。 他们是第一次走进大学课堂,我也是第一次站在大学讲台上。 我们互相照亮,却又彼此分离。
2006年5月17日,因为天气是罕见的台风,我临时把准备好的作文题目改为《风》,要求学生当场完成。 收到作业后,我因为一个叫邓华珍的女孩写的东西而无法平静。
作文《风》:
好久没有写东西了,没想到,当我再次拿起笔的时候,我的心情却不能更糟。 我没有心情感受风的呼啸,只能用呼啸的“风”来写我的心情。 阵阵刺耳的风声不正是我此刻内心的呼喊吗?
想到自己现在的处境,我的心里不禁一阵剧痛。 “我要上大学”的呼喊声在我耳边回响。 顶着村民们的“不孝”,我抱着贷款的最后希望来到了大学。 我要写“贫困证明”,写“贷款申请书”等等很多东西。 我今天的辛苦可能就被一句“你父母才45岁,还很年轻”白白浪费掉了……如果我贷款不了,不知道等待我的会是什么? 未来如何生活? 我父母的月工资加起来还不到1000元。 一个兄弟要上高三,另一个兄弟要上初三。 没办法借钱,已经快半年没有收到生活费了。 如果贷款不了,该怎么向父母解释等等别人觉得不可思议的问题,我却不得不一一思考。 当我上高中时,我向往大学生活。 到了大学才知道,大学对于富家子弟来说是天堂,却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痛苦。 当我连下个月的生活费从哪里来都不知道的时候,我就不得不多想了。 虽然在学校的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但我花在财务和生活上的时间远远多于学习。 时间,也许此时的生命对我来说更加重要。 我真的不想长大,不想成熟,但我却要比别人更多地思考自己该如何生活。 我一遍遍安慰自己——“车到山前必有路”。 我也告诫自己要乐观地面对生活。 世界上没有克服不了的障碍,只是每次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后才发现。 我的心更痛了。 我努力过着自己的生活,打暑期工、勤工助学、找兼职。 然而,我发现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这不仅仅是我想做的事。 条件苛刻,我的身高、外貌的限制让我感到自卑,让我感觉更加渺小。 有时候想想人生的种种,我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也许我一开始的选择就是错误的,我不应该来大学……
外面的风还在吹,是不是也能吹走我今天烦躁的心情呢?
老师,真的对不起。 今天贷款的事我很生气。 我一回来就必须写一篇文章。 我真的一点想法都没有。 把你自己当作我的听众一次吧。 感到抱歉。
她所描述的处境和无助让我这个刚刚参加工作的人感到无比的震撼和无法释怀的焦虑。 当天,我就开始通过学校邮箱向全校老师募集善款。 《风》几乎成了我职业生涯中自我存在调整的开始。 在此之前,我常常为自己博士毕业后找工作的鲁莽、懒惰、冲动而后悔甚至自责。 我对自己的学术生涯感到困惑,因为学校无法提供专业的平台,大多数时候我只能参加公共课程。 而无奈的是,我很羡慕那些进入名牌大学任教的同学。
是一首像《风》一样的作文,用坦白的文字,静静地照亮我内心被忽视的角落,瓦解我内心的成见,一点一点消除我积攒已久的空虚,让生命的姿态蹲下来。一点一点,并在对生活的具体观察中发现内心的丰富。
后来,随着教学的深入,我发现普通教室的皱纹里隐藏着很多像她这样的学生。
我眼中的中国教育现实
让我惊讶的是,很多农村和城市的孩子对于高考这个话题有着不同的态度。 许多出生在城市的学生讨厌应试教育。 刘一笑将此比喻为“一场赌博”。 方学怡说:“中国学生的青春似乎简单粗暴地分为两部分,高考前和高考后。家长的期望、老师的指点、同学之间的小比较,都像是巨大的。”岩石,让我的内脏都受伤了。”
但很多农村学生却充满了高考通过的喜悦。 一位名叫苏艳的女孩说:“当我们华文教育的一代人回首过去的时候,我们都抱怨高考,痛恨高考,但我们不得不承认,高考给了我们这些贫困学子一条出路。致富并摆脱贫困。” 陈文婷坦言:“回望青春,我能想到的就是假期里不想去的补习班、黑板上永远擦不干净的数学公式、空气中的粉笔灰,以及向父母报告结果时的焦虑。” 现在,我正坐在大学课堂上,对高考万分感激。 正是它让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双手,以笔为剑,看到更广阔的天空。”
他们的中学时期非常艰苦。 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他们都已经接近极限了。 在“倒计时”和“誓言大会”的压力下,他们的时间观念非常强烈。 很多学生连洗澡、洗衣服都不敢,精神疲惫。 就连好时的哭泣也是浪费时间。 “再一分,杀千人”的应试理念杀气腾腾,深入人心。
正是因为经历了压力过大的考试过程,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得乖巧、成熟、稳重。 在我教书的13年里,从来没有一个学生因为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与我争论。 他们的冷静和正直与我们大学时代的傲慢和肆无忌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没有哪个孩子会表现得出乎意料。 他们收缩了属于自己青春的触角和锋利的锋芒,被逼入了绝境。 他们唯一能攻击的目标就是他们自己。
当我上大学时,我偷偷地在英语老师的桌子上放了一条用纸做的假蛇。 老师吓坏了,决定停课,找出恶作剧者。 在众目睽睽之下,我红着脸站起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最终,这场闹剧就好像从未发生过一样,新闻甚至没有传出教室。
中学的老师和家长总认为送孩子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了。 然而,只有大学教师对中学教育的后果有更直接的认知。 在具体的课堂上,我充分感受到教育就像一种慢性炎症。 中小学时期服用的强效药物、抗生素、激素,终于到了大学时,造成了冷漠、淡漠、缺乏思考、不活动的后果。 学生内心的疲惫和大学的严格压力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底色。
第四个监视器
我班的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班里一共选出了4位班长,分别是曾刚、王国维、吴志勇、石磊。
回想起来,四位班长毕业后的选择和现状,其实代表了十几年前两所大学的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机遇和可能性。
曾刚的特点是适应社会能力强。 毕业后,他选择了银行,很快进入了更好的工作,成家,创业,在广州买了房子。 他们是这个现实社会中最能适应现实的年轻群体,往往能够最快、最直接地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和现实利益。
石磊大四时被选为班长。 出生于潮州市,是家中独生子。 他的父亲经营一家摄影店。 因为他从小就衣食无忧,所以一直都是愚昧无知的。 直到大四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即将毕业。 毕业后,他进入了分散在广州街头的各个英语培训机构,“4年内换了6家公司”。
我不能再留在广州了。 回家参加公务员考试只有一种方法。 他只复习了一个月,就幸运地进入了梅州国税局。 他很快就结婚并生了孩子。 父母经营了一辈子的摄影店最大的意义,就是让儿子成家后能够安心花掉所有的积蓄。 虽然他形容每个月的日子是“先信用卡还清两三千,然后支付宝或者蚂蚁花呗再还清两三千,再付房子两三千”。 他先前的迷茫消失了。
在广州的四年里,他只获得了第二所大学的文凭,但并没有为他赢得一席之地。 独生子女的传统责任让他认识到某种人生轨迹对于父母的重要性。 归根结底,他决定回家参加公考,这让他薄弱的大学文凭充满了果汁,成为他余生坚实的依靠。
作为三班长,吴志勇性格沉稳。 毕业后,与很多同学不同,他并没有选择进入银行。 相反,他坚持加入社会工作机构。 尽管收入极低,他还是坚持了三年多。 考虑到他的家庭经济状况,2010年前后,通过朋友的介绍,我极力推荐他加入珠三角某经济发展良好的城市的公安局。 他听从了建议,没想到自己只在公安局呆了不到10天。 之后,他毅然辞职,回到社会工作中心,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毕业后,为了打破自己的职业生涯,他在网上卖时装,后来加入一家美容机构,担任专门从事纹身和刺绣行业的培训师。 在最近的一次电话交谈中,我得知他已经放弃了纹身和刺绣项目,转而从事其他行业。 他向我讲述了纹身刺绣行业,“都是套路和包装。”
毕业多年后,他性格中的敏感和自尊依然那么引人注目。 他还没有被生活打磨得一丁点顺利,但是生活还得继续,尤其是结婚生子之后。 经过八九年的打拼,他深深认识到,人首先要生活。 想到自己多年在社工机构的生活,他并不后悔,只是感觉遥远而不真实。
为了维持家里的生计,他和常年在外打工的哥哥合伙开了一家餐馆。 餐厅的工作极其繁忙,利润并不丰厚。 处于“不招人就忙,招人就没有利润”的局面。 很多时候,他必须亲自上阵,就像街上随处可见的快递小哥一样,为可能和他处境相似的人送外卖。
他在电话里告诉我,“生活被控制了,生活被金钱控制了。”
相比较而言,王国维的经历和成长代表了典型的农家子弟的成长路径。
从大二开始,王国维就被同学选为班长。 他很害羞。 刚入学时,他和其他农村孩子一样,并不是特别善于与老师打交道,也不懂得刻意经营人际关系。 中学时,他写了几十万字的武侠小说。
虽然我不会评价武侠小说,但从他的写作风格中,我能感受到他良好的写作功底。 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真正被兴趣吸引的人,一个有目标、有梦想的人。 这就是我所教的。 路过的数千名学生中,只有屈指可数。
王国维出生于广东四会邓村。 他的父亲利用邓村的古工艺经营着一家古造纸小作坊。 他还从事养殖、种植、电工、泥巴、编织……供他和妹妹学习。 。
1995年,父亲花钱在四会市买了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 父亲立刻看到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 父母坚守在农村的作坊和田地里,起早贪黑地工作来支付两个孩子的学费,把兄妹俩留给城里的奶奶照顾。 这个选择与内地农民外出务工的选择完全相反。
王国维具有务实的性格。 他目睹了父母在生活中的挣扎,清楚地明白大学毕业后的首要任务不是坚持武术梦想,而是生存。
他成功地在一家银行找到了一份工作。 为了吸引储蓄,为了顺利度过12月31日的“银行家解题日”,他不得不过着喝酒应酬的生活。 银行工作只持续了一年。 虽然收入不错,但毕业第二年,他毅然参加省公务员考试,成为四会监狱的一名狱警。 他的务实态度帮助他再次成功实现转型。 “我之所以报考这个单位,主要是因为它招的人多,而且考试也比较容易。” 虽然由于环境的变化,这份工作比银行风险更大。 但他在身心上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在这里,我不用打扮成另一个人来取悦别人,至少不用去应酬。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工资更稳定,可以给我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我未来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
与成为一名作家的虚幻梦想相比,他的选择显然更好地让父母尽快挺直多年来被生活压弯的腰肢。
四名班长都是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 两所学院的出发点或许让他们默默无闻,但没有人否认,无数个人的努力正在悄然改变着群体的命运,实实在在地推动着社会更加稳定。
分割的关键要素是房子
虽然跨越了23年,但我2006年首次担任班主任的062111班的命运与我1995年大学毕业的9202班的整体命运并没有太大区别。
毕业20多年了,我的大学同学在做什么? 以2005年参加毕业十周年晚会的36人为例,其中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9人,占80%,国有企业工作人员6人,企业工作人员1人。一家外资企业。 有趣的是,除4名学生因工遭遇事故并从事二次就业外,80%的学生一直在湖南同一单位或系统工作。 这一情况充分展现了市场化前高校的就业状况。 特点:在国家包调的前提下,个人与国家、单位联系十分紧密。 虽然人才流动性较差,但人才稳定性极强,个人对单位有很深的情感认同。
2006年我第一次担任062111班的班主任,班里有52名同学,都是在广东就业的。 有趣的是,我毕业的时候,班里没有人选择考研。 总体来说,他们对自己的就业状况比较满意,不需要通过提高学历来改善生活条件。
虽然从整体上看,因为是在房价较低、经济环境较好的时期毕业,大多数人都取得了较好的安顿,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短短8年时间,从同一个教室开始,同学之间的关系已经改变。 分歧已经开始。 区分的关键要素是房子。
杨胜轩毕业后的处境与毕业后在广东买了六套房子的同学形成鲜明对比。
圣轩是班上为数不多的来自广州的学生之一。 圣轩的家在芳村河东桥附近。 “反正亲戚们的生活都是围绕着这座河东桥转的。” 这是他对家的直观认识。 继母亲从自行车厂下岗后,父亲也从制药公司下岗。 当盛轩还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在附近的菜市场开了一个冷冻食品摊。 他的父母工作非常努力。 他上小学的时候,天还没亮,妈妈就得骑着自行车去黄沙取货。 直到晚上六七点她才能回来。 每次干完活,她都会往家里放很多又脏又臭的食物。 把新鲜的鱿鱼带回家,仔细清洗一下,第二天就可以卖了。
父母开了冷饮摊后,十几平米的居住空间变得越来越紧缺。 广州潮湿的天气不允许他们将剩下的冷藏食品存放在室内。 为了找到合适的空间存放当天卖不完的冷食,父亲向原单位求助后,终于获准使用不远的单位空置平房。
到了初二,小平房面临拆迁。 失去临时住所后,一家人仍然没有离开河东大桥附近。 在盛轩的心里,白河东地铁曾经是19路公交总站的印象无法改变。 芳村的记忆已经渗透到他的童年、青少年时期,乃至整个成长史。 广州城市的变迁也给芳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对于盛轩来说,这是他个人人生史的一个片段。 除了时尚,便捷的地铁也取代了低层平房。 除了老公交车站的消失,更深刻的感知来自于家庭内部的裂变,父母下岗、房屋拆迁,这些伟大时代的宏大字眼,透过一桶桶的冷冻食品。 与父母的斗争成为他成长过程中更加真实的片段。
长期以来,圣轩一家都租住在白鹤洞附近。 后来,他们向亲戚凑了几万元,在白鹤洞旁边买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 这是走在生存钢丝上的父母,依靠转瞬即逝的低房价机会,做出的大胆而明智的决定。
2006年,圣轩考入广东F学院。 “上大学之前,我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我出生在工薪阶层家庭,没有培训班,也没有夏令营。上课时,我很专注,没有什么爱好。”我的情况代表了60%-70%的学生情况”。 在我担任班主任的2006年语文班里,盛轩是12个男生中最安静、最省心的一个。 他有着工厂男孩的善良和责任感,从不说一句话。 父母双双下岗的经历,以及父母下岗后为了生存所面临的艰辛,在他的性格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圣轩毕业八年后,我能以旁观者和班主任的角度,以自己的专业经历,准确地衡量父母被职场抛弃、被职场抛弃所带来的失败感。
盛轩毕业时,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他曾应聘过粮油集团、房地产广告公司等单位的工作,但“都不是好的选择”。 一位远房姐夫把他带进了一家互联网公司。 他说,这家互联网公司实际上是一家小淘宝店。 他要“做图片、做操作、做包装、发货”。 他被夹在中间。 工作了4年,辞职的时候,我的月工资只有2000多元。
直到街道办招聘时,他才决定辞职。 他被接纳为街道办事处网格员,并被临时聘用。 圣轩的首要目标是摆脱临时就业身份,通过考试获得全职民政职位。 “我考了好几次,每次笔试都通过了,但面试却过不了。”
毕业八年后,他的积蓄还不足一万元。
圣轩的目标是参加公务员考试。 “我申请了很多次,可能有十几次,竞争非常激烈。” 圣轩承认自己“非常绝望”。 他记得有一次,他考入广州市文化局某单位,有200多人争夺一个名额。 “事业单位的年龄限制是35岁。35岁之前,我每年都会参加考试。”
圣轩参加公考的经历让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大学生把公考看得比高考更重要。 对于他们来说,公务员考试与其他选择相比意味着相对公平的竞争。 那些顺利通过公务员考试的学生往往比那些选择自己职业的学生心态更加平静。 对于普通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公务员或许不是最好的职业选择,但却是安抚父母辛苦劳作、最好实现文凭价值的最好方式。 更重要的是,这条路能否打开,往往成为决定这个群体是否还有进步空间的一个秘密尺度。 不可否认,中国基层的面貌是由这个群体决定的,而两所高校学生的命运则是与此暗中呼应。
我知道,在各个职业的空白之中,能够参加公考,算是时代悄悄向他们撕开的一盏明灯,但这盏灯还没有照到盛轩身上。
马上就要到35岁的岳父考试年龄了。 相恋多年的女友,因无法接受与未来的公公婆婆挤在60多平米的老房子里,不得不黯然分手。 。 “现实摆在眼前,看看广州的房价,以我现在的工资,根本买不起独立屋。”
芳村河东桥附近,航口的稻田早已消失。 母亲工作过的自行车厂,祖父和父亲工作过的药材公司,早已换了面貌。 珠江上来往的轮船汽笛依然响亮,广州古色古香。
圣轩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家庭收入的匮乏就像是一个看不见的绞索。 即使他们通过努力获得了大学文凭,但在毕业后的社会斗争中,当面临紧要关头的选择时,这根无形的绞索会暗中困住他们,阻止他们伸出头去更远地看到世界。离开。 圣轩的诸多选择,以及做出这些选择时的谨慎,与其说来自于他的性格,不如说来自于他的家庭对他自己命运的反映。
当我分析班上学生的职业构成时,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几乎所有进入机关、事业单位或者金融机构的学生都害怕复杂的人际关系,害怕大量饮酒的应酬,害怕工作绩效不靠它。 个人的努力是由背景的大小和关系的深度决定的。 对于在农村地区出生的孩子,尤其是那些父母是农民的孩子,这种人际交往会使他们更加困惑。 但是对于出生于商业家庭的学生,没有这样的障碍。
我必须承认,尽管我的大学同学和我的学生之间的差距在就业结果方面并不明显,如果我们查看更详细的质感,例如培训目标,培训表格,就业概念和其他维度,您可以找到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
毫无疑问,我的大学时代和学生的大学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教育场面。 不能否认我的大学时代仍然充满了计划经济时期理想主义的余辉。 对于062111级及其同时代人来说,在他们面前展开的大学时代更加充满市场经济的后果。 公用事业,现实,竞争和机会。
作为一个亲自经历过精英教育和大规模教育两个阶段的人,我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中国大学的教育目标的变化。 在我大学时代,教育目标是为集体(祖国或社会)培养“才能”,但是当涉及到我的学生时,已经训练他们成为可以找到工作的就业学科。 用老师Wen Tiejun的话来说,“使人成为资本化的要素”。
随着训练目标的变化,身份证明也存在差异。 在我大学时代,即使是技术中学生或初中学生也被视为“骄傲的天堂”。 对于农村地区的儿童,上大学通常被视为“穿过龙的大门”,而在人事关系方面,该国被认为是“干部”。 对于062111班级的学生来说,进入像广东F大学这样的二线大学不会带给他们太多的精神荣耀。 我觉得自从进入学校以来,在我有时间体验高中老师描述的美好大学时代之前,辅导员告诉我有关就业压力的信息。 当他们毕业时,大多数人只会获得“劳动派遣”工作。 可以说,一旦我解除了大学入学考试的负担,我就紧紧抓住了自己的心以找到工作。 在教育工业化后,学校将整个大学过程转变为专业“装配线”的常规产品。
对于我大学的9202级,无论他们的起源如何,同学的就业质量几乎是相同的。 但是,对于062111级学生,个人前景通常与家庭环境有关,并且学生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成长背景。
在跟踪062111班级学生的下落时,我突然发现,在欢迎新学生并首次见面时,我直观地留下的第一印象实际上证实了他们整体上的基本毕业。
与我的大学同学相比,我的学生确实同意商业原则,并且有更多的勇气开展业务。 很多时候,我什至是他们的第一个目标客户。 我办公室中无休止的鞋抛光剂,无尽的茶,红色枣,丝绸被子和洗发水都来自学生的销售。 我的日常消费,一些护肤产品,小珠宝和更多正式的袋子都由学生提供。 这种新的教师关系完全推翻了我以前的理解。 在我大学期间,我不会为用纸蛇取笑老师并在课堂上引起骚乱而感到羞耻,但是很难接受销售产品以获得利润和价格差异。 对老师的行为。 这种差异和对市场经济的不同态度无疑表明了时代给我和我的学生留下的不同烙印。
它们像固定的锚点一样,已经成为我对社会最方便的观察。
他们的真实生活已成为我对时代最真实的看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