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如果他的一篇文章或评论入选高考语文考试,他应该感到相当荣幸,也值得记录在简历上。 甚至梁恒、迟子建这样的名人。
例如,2011年,湖南省高考作文题目《歌手的转变》公布后,人们发现题目中的“歌手”是当年《快乐女声》的评委萨顶顶。
【湖南201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知名歌手、演员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谈到自己的变化:以前,她上台对观众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家好,我来了!” 但现在她说:“谢谢大家,来吧!”
或许类似的变化也发生在你的身上或你的身边,或许你也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请起草自己的主题并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叙述性或议论文。
萨顶顶是一位颇有个性的歌手。 电视节目中的他冷静大方,但当他成为高考作文题主角时,接受记者采访时却难掩兴奋与羞涩:“这是一个既贴心又感人的命题。” ..虽然我没有说出这句话,但我还是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而且我也很感谢提出这个问题的老师,就像音乐一样,他听出了其中的隐含意义,是一个真正的朋友。 ”。
萨顶顶和命题老师是好朋友,这是一个好故事。
02
多年来高考期间,当事人或作者“不买账”的事件屡屡发生。 命题老师慧眼识珠,精选了某篇文章,让亿万读者不仅阅读,还品味、欣赏,作者关注度也随之飙升。
本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有的作者却用自己的经验站出来,指出了命题的不足和解题的难度。 无疑,这让命题老师非常尴尬和紧张。 毕竟高考如此受关注,话题很容易演变成事件。
其中不乏名人。 比如,作家王蒙就曾公开表示,自己高考语文考得不好,甚至不及格。 他的文章被选为中小学试题,但成绩不好,被孙子不喜欢。
王蒙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还担任过我国文化部部长。 他在公开发表相关言论时应保持谨慎。 他没有专门针对任何人。 他只是笼统地反映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还有一些不太知名的作家。 例如,2011年和2009年福建省高考的两篇阅读摘录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文章作者是普通记者。
2011年,中国青年报记者林天红撰写的《朱启谦:“被抹去的创始人”》入选当年福建卷实用文本阅读,共三道题,一道选择题,两道简答题。
林天鸿说,出于好奇,他尝试了一下,与标准答案相比,他可以得到大约一半的分数。
“出题的老师果然不负盛名,连作者自己都打败了,还好我没落到你手里,题目一共15分,我怕只能考到七八分。” ”。
例如,在第一道选择题中,林天鸿选择了C和E,但正确答案是D和E。林天鸿在微博上爆料后,博主立即疯狂转发。 一天左右的时间,转发量超过8万次,评论超过1.4万条。
为命题老师辩护的评论也有,但大多数都是嘲讽、批评、批评。 他们中有答非所问的应届毕业生,有对高中教育怀有深深仇恨和敌意的人,也有不明真相、无脑评论的键盘侠。 他们无疑找到了一把利器,直接刺向了他们。 华文教育的关键。
从高考语文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项需要培训的技术工作。 林天鸿的成绩其实并不让人意外。 一个能写出好文章的作者,在高考中不一定能做好相关题。 比如关羽,能舞出飞扬的青龙偃月刀,但拿起菜刀切菜的时候,绝对不如训练有素的厨师。
03
这里重点关注2009年福建卷新闻阅读篇章《沉默的钱钟书》(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沉默的钱钟书》的试题及答案) 。
当年高考结束后,文章作者周杰人在自己的博客(当时还没有微信、微博)上发帖称:我的文章是针对高考题的,但是我不会做。 。 人民网等多家中央媒体发表了相关报道。
“这篇文章是一道高考题,原作者试了一下只得了1分。” “特别可笑的是,作者认为‘表达了我最真实的意图’的选项的参考答案是错误的。”
周杰人博客截图
这位作者的身份很特殊,尤其是因为她与高考的关系密切。 她是一位因高考而受益的超级学霸。 公开信息显示:
周杰人,1986年5月出生于浙江萧山,就读于萧山中学。 2005年,他在浙江省高考中以文科第四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200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文学、法学双学士学位。 同年加入新华社。
博客头像()是她的照片,美女才女类型。
这篇由清华大学才女、浙江省高考文科排名第四的新华社著名记者撰写的文章,成为一道高考题。 满分15分,作者却只得1分!
这么大的反差,这么大的短板,刚刚结束的高考,备受关注,这件事引起的公众关注,福建试卷专家的心理阴影可想而知。
不过,相比上次网友将矛头指向命题老师,这一次,不少网友和考生在她的个人博客上留言:
仔细看题目设计,其实并不难。 杀人是不是有点造作?
这两个选项不就是A、D吗? 我觉得没有什么问题...
出题老师显然比你更理解你文章的意思。
作者在浙江高考文科排名第四。 我想知道她是怎么通过考试的?
天上的鞋子没有把你压死。
经过高四的密集复习和练习,一个高考名列前茅的顶尖选手在满分15分中只能得到1分,这令人难以置信。
哪怕第一道选择题得了0分,后面还有10分的客观题,反正拿到3、5分也是没有问题的。
04
怀着实事求是、亲身实践、明白道理的初衷,我把这篇读物摘录打印出来发给我的两位同学,并要求他们限时练习。
大体训练结果如下:我做了12分钟,严格按照参考答案打分。 满分15分。 平均分约为11分。 选择题的正确率在80%左右,没有人得0分。
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年级水平较高,汉语水平较好。 很难说是否有像“没有”这样的学生。 浙江省文科排名第四”,但整体水平无疑低于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客观来说,这些题都不是很好,考试的价值也不大。 例如,使用“沉默”一词作为标题似乎有点过度解释。 但它并不像作者所说的那么棘手或奇怪。
如果作者说的是真的,那就不会像她说的“回清华大学”,而是要调查一下她是如何考上全省第四名的清华大学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位作者其实欠2009年福建卷专家一个道歉。
以下为课堂讲授及评价课件(可下载拖至文末查看)。
05
西方学者说“作者已死”(作品出版的那一刻,作者就被宣告死亡)。 作者的初衷、提问者的设计、考生的各种解读都可能存在错误。
但如今,如此沉着、愿意装“死”的作者已经很少了。 尤其是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空前迅速。 命题专家压力较大,无法提前与作者沟通。 如果做不好,那就是吃力不讨好,就是热脸对冷屁股。
因此,这里给命题专家一个提示。 事实上,很多省级高考作文作者也有这个不成文的套路:只使用已不在世的作者的文章,而从不使用在世作者,尤其是中国在世作者的文章。
这样,定好题目后,就不用担心有人跳出来说:我的文章算是高考题了,但我做不到。
比如湖南卷,如果我没记错的话,12年里只有一个独立选题,而且文学选集都是活人的作品,那就是台湾诗人爱的《午莲》。
想想看,乐福已经80、90多岁了,一生都在金银岛上度过。 他很少看到大陆某个省份的汉语考试题。 就算有,他也懒得去关心自己能拿到多少分,更不用说抓住这个机会了。 很多炒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