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专家:徐航航(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研究员、高中心理健康高级教师)
羊城晚报记者 何宁
“清明节下大雨,路上的行人有种要死的感觉。” 清明节期间,大多数广东家庭都会回到家乡祭拜祖先。 对于父母来说,清明节是生命教育的最佳时机。 心理学教师一致认为,生命教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涉及到情感的很多方面。 这也是父母和孩子在长期关系中需要特别关注和培养的一个方面。 我们如何与年幼的孩子谈论死亡? 当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目睹亲人的去世,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引导他?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无法承受学习和生活的压力,选择自残、自残甚至自杀。 如何让他们珍惜自己,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本期《本周热点》我们来聊聊生命教育。
我们如何向幼儿谈论“死亡”?
孩子通常在3岁到5岁之间对死亡产生好奇。“但这个阶段的孩子对死亡往往有模糊、抽象的理解和表达。他们可能会觉得死亡是暂时的、可逆转的,而不是最终的;死了的人可以复活。” ; 死亡就像入睡或旅行。” 中山市石东区朗庆小学心理老师雷小云表示,如果幼儿向家长询问死亡的问题,家长不要刻意回避,否则很容易让孩子认为死亡是一个神秘的话题,无法回避。公开讨论,这会让孩子感到恐惧。 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理解程度,以简单、真诚的方式回答孩子。
家长首先可以清楚地了解孩子问“死”的原因。 雷晓云说,如果家里有亲戚或宠物去世,孩子们对死亡产生疑问是很自然的。 “家长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亲人或宠物死后无法复活。我们可以带孩子去庄严地告别死去的亲人或小动物。孩子们也可以听故事、电影、书籍或大人的聊天。”当谈到死亡的概念时,父母不妨向他详细解释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自然过程。
雷小云提醒家长,要用恰当的词语如实描述死亡。 “当与孩子谈论死亡时,父母应使用适当的词语帮助他们了解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规律。在描述死亡时,应指出正常身体机能的结束,例如心跳停止、没有呼吸、没有情绪,睡不着,无法思考。 避免用模糊的语言来解释问题,例如“死亡就是睡着了,再也不会醒来”,这可能会导致孩子对睡眠产生恐惧感,担心自己会睡着。睡着后就再也醒不过来。”
“没有必要描述死后的地方太美丽,比如‘去天堂’。 这可能会让孩子对死亡产生向往,缺乏敬畏感,也没有必要描述太可怕的地方,比如‘下地狱’。”“这会加深孩子的恐惧。” 雷晓云强调,父母要告诉孩子,死亡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在与孩子讨论死亡话题时,应让孩子了解生命的有限和宝贵,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珍惜生命的意识。 还可以鼓励孩子努力成长,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
雷晓云建议,对于幼儿来说,家长可以通过一些绘本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死亡。 例如“汤姆的爷爷去世了”、“爷爷变成了鬼”、“一片树叶落下”等。
尖端
如何消除孩子对死亡的恐惧?
很多家长都承认,一旦孩子知道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什么也不是,孩子就会特别害怕死亡。 如何消除孩子对死亡的恐惧? 雷晓云给出了以下建议:
1、尽量引导孩子表达悲伤、恐惧等情绪。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 比如“我的小宠物死了,我很伤心”、“我害怕我会死”、“我不想让妈妈死”……情绪表达出来、释放出来后,孩子的恐惧感就消失了。死亡人数会逐渐减少。
2、创造安全感。
如果孩子担心因为亲戚或宠物的去世而导致自己的父母或自己发生类似的事情,父母需要向孩子解释是什么情况导致亲戚突然死亡,并让孩子知道这样的情况一件事不会偶然发生。 无缘无故地发生。 虽然将来爸爸妈妈也会自然死亡,但那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了。
3.了解恐惧背后的心理需求。
有些孩子害怕死亡,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安全。 家长要注意不要用死亡来吓唬孩子,要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让孩子放心。 有些孩子因为对家人的爱和依恋而害怕死亡。 父母应该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有安全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身边。 有些孩子可能遇到了困难,正在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 这时,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并给予陪伴和支持。
如何让孩子正确面对“死亡”
当孩子们长大并开始经历亲人的去世时,他们会如何表现? 江门市心理学研究员张培产表示,面对亲人的去世,孩子的心理反应和应对方式会因年龄、性格、家庭环境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作为父母或监护人,正确引导孩子面对和处理这种悲伤是非常重要的。
“当亲人去世时,孩子们可能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这些可能包括悲伤、愤怒、困惑、孤独、无助感以及对安全感的增加。孩子们可能会在不同的时间经历这种情绪表达这些情绪有时可能会通过退缩行为、攻击性或学习成绩下降等行为问题来表达他们的悲伤。此外,孩子们可能会对死亡的概念感到困惑,并想知道为什么他们的亲人不再存在,“这可能会让他们担心。自己或其他亲人的安全。”张培灿提醒,孩子有时会隐藏自己的悲伤,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者担心表达悲伤会影响周围的人。“隐藏悲伤的迹象可能包括过度沉默,避免谈论已故的亲人,突然变得非常独立,或者在不寻常的时候表现出快乐或兴奋以隐藏内心的痛苦。 有时,孩子们可能会通过过度活跃、做噩梦或其他身体症状(例如头痛或胃痛)来隐藏内心的痛苦,以间接表达他们的悲伤。”
尖端
如何陪伴孩子度过失去亲人的悲痛?
如果父母和监护人无法接受亲人的去世,他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呢? 张培产建议:
首先,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无论好坏。 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担忧,不要试图立即解决问题,而是验证他们的感受是否合理。
其次,尽量保持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例如就寝时间、吃饭时间和学校活动。 这可以提供安全感和正常感。
最后,如果孩子长期无法从悲伤中走出来,或者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应该向正规机构的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寻求帮助。
张培产表示,陪伴孩子度过失去亲人的悲痛需要时间、耐心和理解。 家长不妨尝试以下方法:
1. 开放的沟通: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问题。 通过公开和诚实的对话,父母可以帮助孩子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并回答他们有关生与死的问题。 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理解程度来调整讲解的深度和风格。
2. 情感支持:父母应该提供一个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感受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以不同的方式经历悲伤。 鼓励孩子通过谈话、绘画、音乐、写作、体育活动或其他形式的艺术表达来表达他们的情感。
3. 一起回忆:与孩子一起回忆和分享已故亲人的美好时光。 通过参与或举办纪念活动来记住他们,例如植树、制作纪念册或举行纪念仪式。 你可以用积极的方式表达悲伤,并找到告别的方式。 逐渐接受亲人去世的方式。
4. 树立榜样:父母如何处理悲伤和失落的情绪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父母应该努力以健康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情绪,为孩子树立积极的榜样。
张培产强调,最重要的是,父母和监护人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支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是正常的,他们有权利悲伤和哀悼。 通过共同的努力和时间来治愈,孩子们可以逐渐学会处理他们的悲伤,并从中成长和获得力量。
生命教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
我们在意识到生命宝贵的同时,也发现现在的孩子们似乎特别脆弱。 他们可能受不了老师或家长的几句责骂。 有的会拿刀割自己的手腕,有的会割伤自己。 他们被挤得遍体鳞伤,有的甚至直接爬到阳台上,希望跳下去自杀。 很多人很困惑,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不爱护自己的身体。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学教学研究员、深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王秋英表示,孩子不珍惜自己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爱的能量而这种能量的获得需要情感的滋养。 。 她进一步指出,生命教育的本质其实是情感教育。 “这不仅仅是给孩子们上一堂课,告诉他们要热爱、珍惜生命,而是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轻松成长。”
“然而,现在很多孩子的现实生活往往是空虚的,所以他们的内心很容易变得空虚。这种现象让孩子们长大后缺乏现实感,无法真正热爱生活。” 王秋英表示,现在很多孩子家长也很疑惑。 他们觉得现在的孩子都是高需求宝宝。 想想,他们小时候好像都是玩泥巴长大的,没想到他们会有这么多的心理问题。 “其实,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玩泥巴是现实生活中成长的体现。在这样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有非常真实的情感和情绪。但现在的孩子,他们的情感和情绪更多地出现在虚拟空间中。” ”。
除了情感滋养不足甚至缺乏之外,导致孩子自残的另一个原因是父母在与孩子发生冲突时没有良好的应对策略。
王秋英说,她曾遇到过一个孩子不肯上学的案例。 家长了解到,孩子之所以不愿意上学,是因为害怕老师叫他上课回答问题。 他害怕回答错误,也害怕老师再叫他回答问题,所以他选择了不去学校。 但当时父母只是安慰了我几句,认为我答错了也没关系。 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这样的安慰对孩子并没有什么作用,他还是不愿意去上学。 “与孩子深入交谈后,我建议孩子与老师沟通并达成一致:除非他举手表示愿意回答,否则老师不会在课堂上问他问题。这个小小的改变让孩子回到了学校,度过了美好的几个月,孩子现在非常有动力。”
王秋英表示,大多数家长都不是专业的心理老师,向家长要求更高的应对策略确实是非常苛刻的。 “不过,父母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不要追求完美的孩子。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理解他们的错误,可以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真正表达自己。”
王秋英进一步解释说,很多父母试图创造完美的孩子,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区。 完美主义的标准不仅不切实际,还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 相反,佛教的养儿观逐渐深入人心。 它强调不要过多关注孩子的成就,而是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幸福。 “除了用佛教传统养育孩子,我们还应该采取更积极的教育理念。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太严格,这会剥夺孩子成长的自由和能量,导致他们采取极端的行为来反抗。” ”
王秋英建议,家长不要总是放大孩子的问题。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应该被视为成长的机会。 父母的任务是提供支持和指导,而不是过度控制。 通过理解和接受,我们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尖端
如何让孩子珍惜自己?
为了让孩子珍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王秋英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让他们感受到被爱和被接受。 同时,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和控制权。
其次,学校和社会还应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帮助孩子学习应对挫折和压力的方法和策略。
第三,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等有益活动,让他们通过运动、玩耍来释放精力和压力。
总之,生命教育的核心在于情感教育。 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为他们提供充满爱和关怀的成长环境。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在现实生活中茁壮成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