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真实教育的追求不仅包括对传统的继承,也包括对常识的保护,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本文是著名特级教师周光远对江西省特级教师王志兴“本真教育”的点评。
周关关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专家。 曾任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语文编委会副主编、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王志兴,特级教师、高级教师,江西省人民政府督学,江西省小学语文学科首任带头人,南昌市东湖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当我在读《王志行与本真教育》(《教育者成长》系列丛书之一)时,一位年轻的教师朋友来拜访。 当他看到书名时,他说:“无论什么,真实性和真实性都是一样的。” 最基本的,不然的话,这个东西就不会存在,更不会存在教育这个严重的问题。 “真正的教育和不被提及是一样的。” 我告诉他:“你不能这么说,真实当然是最基本的,但是人与人之间。” 在认知领域,真正了解真相并不容易。 我们所有的努力和奋斗不都是为了追求真理吗?” 朋友顿悟了,同意了,至少他想说,“有道理”。
其实我和王志兴接触不多。 我唯一有记忆的是在“千班万生”教师培训平台上听他的一堂课,并现场评价这堂课。 这次邂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班级正如其名,‘智慧’星光璀璨”。 于是,下课后我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后来2020年左右,他要出一本书,发来了十万多字的稿子,让我写序。 这时我才对他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这是他25年教学成长的简单记录,记录了他从农村初小开始,直到成为特级教师。 这段经历似乎和我很相似,只是我没有他那样的高起点(小学毕业后当了老师)。 我没有像他一样获得“五一劳动奖章”荣誉。 当然,我这辈子从来没有离开过绍兴市。 在省会南昌发展了以后,我还不如他。 但毕竟我们彼此珍惜,也有很多相似的经历。 为此,我写了《名师就是这样炼成的》一文作为序言。 幸运的是,这篇序言的题目得到了王志兴老师的认可。 这可能与我们两个经历相似、精神相同有关。
前几天,王志兴打电话给我,让我对他的“本真教育”理念发表一些看法,并寄给我他出版的五本书。 这对我来说绝对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于是,我在比较紧张的工作日程中做了安排,边看书边做笔记。 我想从王志行成功的教育实践中做一些理论探索。
千里之行,从“真我”开始
凡是从基层教育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名师,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从“本真”的自我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这是因为他们的起点比较低,但人又比较简单,所以他们在不太理想的现状中奋力前行,在基层奋斗,一步步负重前行。 虽然这种情况会造成相当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超负荷,但“初生牛犊不怕虎”,艰难也能转为甜蜜。 从“真实”的自我出发,才是成功的起点。 王志兴师范毕业后,参加了第一次工作分配会。 当时,有的学生欢呼着自己被分配到了离县城不远的郊区小学,也有的学生庆幸自己被分配到了大县城的中心学校,而他要去的是车田小学。 车天在哪里? 连我父母都不知道。 幸运的是,我的祖父是一位走南闯北的老中医,知道在江西婺源山脉最北端有一个叫车田的小村庄。 于是他就到了车站,坐上了去清华镇的公交车。 开车两个小时到达车站后,没有到车田的班车。 路人劝他,深入大山密林不安全。 路边没有任何房屋。 然而,为了节省一晚的住宿费,他步行20英里去学校。 最后,他在一所山村小学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活。 。 当然,由于表现出色,两年后,他被调到家乡江湾镇的中心小学任教。
王志兴努力学习、教书,终于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当全县只有四个对象去济南上课学习时,学校给了他这个机会,就像“进城参加考试”一样。 这次出国留学彻底改变了他“如何当一名好老师”的想法。 他学习刻苦,看到同事有一本自己喜欢的教学专着,就借来抄,甚至“抄老师”也成了他的绰号。 于是,在他忙于教学的同时,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教学研究文章。 还在各类教学专业竞赛中多次获得奖项和一等奖。 从学校到城市,再到省里到乡村,他一路追随真实的自己,留下了许多伤痕。 从车田的“乡村小学”到江湾的“乡镇学校”,再到县小学,再到著名的省立学校,他从大山深处走来,教书25年。 获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7次、5次。 曾获全国教学竞赛一等奖。 一路风雨,一路阳光,一路上展现出来的美丽身影,来自于一个能勤奋工作的“真实的自己”。
按理来说,似乎谁都不缺“自我”,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 “自我”不仅要在活动和交往中区别于周围环境,而且要把自己视为行为和心理的主体。 同时,自我也是理性的,是自我的原始欲望与生活现实之间的中介。 它应该按照原则行事并控制自我的冲动。 从哲学上讲,“自我”被视为绝对独立的精神能力的体现。 法国笛卡尔认为,自我的全部本质是思想,不依赖于任何物质。 因此,坚持真实的自己并不容易。 从王志兴的成长道路上不难发现,正是因为坚守“本真”的自我,他才能正确看待外界的艰难困苦,坚守教学初心,正确认识客观条件,努力奋斗。去克服各种困难。 面对困难和障碍,凭着“自我”的理性,无论付出多少努力,无论收获多少,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所以说起来,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自认的“我”,但那并不是“真实”的我。
自上而下探寻,迈向“本真教育”
王志兴从大山深处车田村小学的新老师到省城特级教师时,年仅35岁,是江西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 如此超凡的进步速度,应该源于他对“本真教育”的追求。
说起“本真教育”,我们自然会想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本真教育”。 他认为“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正的教育”、“逃避现实的不是真正的教育”。 陶先生还强调“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只有发自内心的,才能到达灵魂深处”。 从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真正的教育”就是真诚地面对真实的孩子,培养孩子面对现实社会、用行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确实,本真教育必须确立培养“本真人”的教育目标。 王志兴在这方面的教育见解确实发人深省。 他认为“在教育中不要寻求控制和改变他人”。 这个说法可谓是有说服力。 这是因为,教师通常习惯于主观说教、批评训诫,甚至以惩罚相威胁,但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要么导致学生顺从,要么导致学生被动对抗。 这种普遍的教育现象是因为教师“忘记”了学生和他们一样是独立的生命体。 他们有各自的性格和不同的成长道路。 教师只能遵循成长规律,因势利导。 这就是教育的“真实性”所在。 在《王志兴与本真教育》一书中,王志兴用大量的教育案例论证了“不要用权威压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营造一个心理上安全、自由的课堂”和“学生需要的教师是“感性的,不权威的”和“教师有那么高尚吗?”等话题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本质,而围绕这些话题引用的大量案例都利用了当前的现状。显然,这种论证方法,由于是基于真实经验,很容易引起读者(尤其是老师和家长)的认可,无疑是颇有说服力的。
确实,正如王志兴老师所认为的:“教育不能只讲标准,而更应该注重融合和生成。要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就要‘开放’教学标准。真正好的教育不会让学生感觉就像他们在监狱里一样。”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比分数更重要的可能是反抗、天真、活泼、游戏、贪玩……”从这几句话的讨论中,我们不难感受到,现在的孩子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无异于极大的伤害。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过去生产力发展极其缓慢的时候,代际关系是非常稳定和可传承的。 成年人现在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孩子未来的生活。 因此,儿童成长的重要使命就是不断吸收和内化成人社会的基本规范和生活技能。 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代际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基本上不存在。 但今天,我们正处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世界日新月异、日新月异的时代。 代际之间的文化差异甚至文化冲突日益凸显。 没有了之前代际之间的超稳定结构,我们自然要追求教育的“真实性”,在充分遵循当代孩子的生活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让孩子有更大的“进步”在他们的发展中。 这必须从孩子生命发展的“真实性”开始。
脚踏实地,做“正宗汉语”专业
王志兴,语文特级教师。 他对纯正教育的追求,自然会更多地体现在他的语文教学中,体现在他对“正宗汉语”的脚踏实地的追求上。 他的一本专着《过汉语生活》,蕴藏着他追求“地道汉语”的痕迹:《成长故事:享受汉语的幸福》(第二章); 《体验反思:汉语的智慧》与美》(第三章);《精品课堂:品味汉语的芬芳》(第四章)……什么是汉语的“本真”?确实更容易这是因为汉语是文化的载体,是表达和交流的,也是学习各种课程的基础……可以说,汉语无所不在,包罗万象。并不是因为语言“大”了就失去了“真实性”,事实上,“大”就是它的“真实性”,“大”意味着语言是人类生活的存在和表达,无处不在。语言无处不在。
“地道汉语”对于王志兴来说,当然要追求“地道汉语教学”。 对此,著名语文教学专家高林生先生有非常中肯的评价:“当你走进王志兴的课堂时,映入眼帘的是师生之间深厚的关系,你所感受到的是他精心营造的轻松、融洽、平等的氛围,一种自由的对话氛围,我们看到的是他“俏皮”的行为,听到的是他带着江西口音的话语,“很像弋阳口音”。我们不难发现,这段描述性的评论,与王志兴追求“本真教育”真谛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 显然,这是他“教育不求控制、改变他人”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贯彻。
他对语文课堂真实性的追求,用教育大师的七句话来阐述:第一,“教师不一定事事领先学生,学生可能在很多方面超过教师”(蔡元培); 二是“教育工作是一件针线活,不能马虎,更不能急躁”(于毅); 三是“学生的错误是偶然所难免的,更多的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错误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第四,“不能与人合作的人比智障人更可怕”(培根);第五,“没有自由的课堂是无法生存的”(钱梦龙);第六,“我们必须保证教师的威信,但决不能让教师自己说话”(卢树祥);第七,“孩子是我们的朋友。 既然是朋友,我们和孩子就应该平等对待他们”(陶行知)。这应该是王志兴老师追求地道汉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只有这样,他才能拥有一堂属于自己的汉语课。对此,高林生老师总结为:一是“教学语言简单、清晰、睿智”;二是“课堂组织有吸引力,掌控能力强”;三是“对教材的把握准确”。认真组织教学过程的能力。”
应该说,做“地道中国人”是王志兴老师的立业之本。 他之所以能在这个专业取得好成绩,在于个人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在“读书”方面,他早上读书,晚上读书。 他不仅买书看、借书看,甚至还“抄书看”。 他曾用17本练习册逐字抄写了一本20万字的汉语教学培训专着,终于借到了,读后爱不释手。 就写作而言,他勤于“写”。 从参加车田小学首届现场作文比赛十四人中的最后一名,到现在他的作文频频发表,作品不断出版,成为一名拥有大量学生的知名特级教师。的教学著作。
对立统一,遵循“智者的哲学思考”
王志兴的“本真教育”是有其哲学基础的。 从教育到语文教学,我们习惯于“一分为二”,如“教与学”、“师与生”、“文与道”、“读与写”、“器与人文”等。甚至“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所以“一分为二”的视角让我们只看到矛盾的对立和斗争。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我们一直在不断修正反对和斗争的道路。 强调政治的重要性并发现汉语工具性的衰落; 对“重道轻文”的反思,带来了新的“轻文轻道”。 文道的这种对立,很难达到“文道合一”的和谐境界。 课堂上的“说”和“练”也是如此。 我们曾经提倡教师在课堂上要“教深、教透”。 结果,老师讲得太多,学生自主实践却缺失。 然而,在强调“语文课应该是培训课”之后,我们发现学生作业过多的新问题。
在这种“一分为二”、对立面斗争的思想影响下,当我们刻意纠正某种偏见时,往往只看到它不好的一面,从而全盘否定。 这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导致“矫枉过正”。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不仅仅是“一分为二”,而是“一分为三”,即“一分为二”之后,必须达到两者的辩证统一。 当然,“一分为二”并没有什么错,但这只是思考过程的一个阶段。 我们不能把“一分为二”绝对化。 “一分为二”之后,还要实现“二为一”的辩证统一。 这个新合成的“一”就是“三”。
例如,他在《王志兴与本真教学》一书中的《本真教学——我的教学思想》中提出“破除教育误区,实行本真教育”。 什么是“误会”? 当然,主要目的是纠正“一分为二”和对立面斗争所造成的各种错误,而纠正往往会带来新的错误。 例如第一部分“不要用权威来压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从哲学上分析了“师生”的关系。 学生需要的是“热情”而不是“权威”的老师。 如果让学生在老师的“魅力”和“专业知识”之间做出选择,首选肯定是“魅力”,尽管“专业知识”也很重要。 他在分析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的矛盾时,也强调两者必须是对立统一。 虽然课堂上的“写作练习”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师不能急功近利,重写轻读。 他认为“急功近利”会导致课堂写作实践中的误区。 他的结论是,第一是“假”:为了写而写,是弄巧成拙; 二是“空”:狗尾巴继续跟着貂,形式主义; 三是“浅”:绣技绣腿,重形式; 四是“僵化”:概念模糊,思想僵化; 五是“伪”,止于“言语”,只说不写。 这说明阅读中的实践不能与“读”对立,“读”的功能就会被淡化,“写”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是“读”与“写”的矛盾对立。 如果注重“写”而忘记了“读”,“写”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但应该是“空中楼阁”。 “一分为三”实现了“读”与“写”对立后的统一,以“读”引导“写”,以“写”促进“读”,达到两全其美: “读”帮助“写”,“写”深化“读”,这就是“读”与“写”从对立走向统一的真正意义。
王志兴对“本真”的追求,从学术哲学的角度来看,是“一分为三”、对立统一理念的体现。 “一分为三”也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比如儒家思想中的“持二用,用中用”。 孔子曾说过:“中者,天下之本”。 为什么不选择极端,而选择中间呢? 其意义是非常明显的。 选择两端就是“一分为二”,就是走向“极端”,而这往往不是“真实”的事情。 选择两端就是将两端的对立统一起来。 这也说明了“一举两得”的“言简而意深”。
二十年的课程变革凝聚了历代人的努力。 作为一名年轻的特教教师,王志兴不愧是一代人的代表。 他对本真教育的追求不仅包括对传统的继承,也包括对常识的保护,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然而,最令人感动的是他在教育领域辛勤耕耘的对课程改革和教育的挥之不去的热情。 这应该也是他向我们展示的最“真实”的人格魅力。
来源 | 《江西教育》
编辑| 白易
商务合作请拨打010-82296824(梁老师)
010-82296739(康老师)
标签: 特级教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