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任何一家企业的破产都可以归咎于疫情,但事实上,疫情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许多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公司,当遮羞布被揭开时,其实已经陷入了毁灭性的境地。
“疫情只是一个小因素,据我了解,小银卡已经出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 在上海运营十年的亿丰国学中心创始人吴芬芬告诉创业网。
据其分析,首先,小银卡正在追随互联网的扩张思路。 简单来说,就是赔钱和赚钱。 花很多钱做广告来提高知名度。 家长可以带孩子免费试听课。 没有利润的时候,老师的班费就已经产生了,获客成本比较高。
那么,小银卡只能通过家长预付款快速提取资金,购买大量课程。 其错误地将预付款视为自己的收入,将用于下一轮广告、新扩张等目的。 但事实上,预付款只是家长向机构支付的临时费用。 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存在取消课程并退还费用的风险。
此外,由于对外部环境风险预估不足,小银卡的线下扩张策略也较为激进。 比如,今年1月,小银卡在浦东租用了630平方米的园区进行试运营。 去年11月,小银卡还在广州租用了约500平方米的校园,每月刚性固定费用巨大。 当疫情来袭时,这些都会成为负担。
因此,吴芬芬认为,疫情只是压垮小银卡的最后一根稻草。 究其原因,是其对外部环境分析不足、扩张策略激进、现金流不健康等原因。
小银卡代表的是一群激进分子,但事实再次证明,不看宏观形势而盲目烧钱扩张已经行不通了。
不过,小银卡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素质教育的未来不再光明。 吴芬芬表示,她仍然坚定看好这个赛道。
“我认为整体环境是宽松的,对素质教育来说是鼓舞人心的。另外,随着三孩政策的开放,未来会有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从校外培训整体来看,学科教育培训受到限制,作为课外教育未来仍有更大的市场空间来补充现有的素质教育市场。”吴芬芬说。
有机遇的同时也有挑战,比如学科教育培训巨头向素质教育转型带来的降维冲击、中小机构寻求分一杯羹、低价获客等。价格上涨、开展素质教育的学校对课外培训机构的挤压等,都是吴芬芬可以预见的挑战。
但她会采取一如既往的策略,谨慎行事,不盲目扩张,不使用预付款,小步走,同时保持稳定的现金流。 据介绍,一峰国学馆目前在上海拥有9家门店。 未来计划每年新开两家直营店,并逐步开设加盟店。
与小而美的毅丰国学博物馆相比,大型素质教育培训机构对政策的了解更深,更不敢轻举妄动。
“双减之后,本来以为对素质教育有好处,但我发现,政策落实到基层时,压力增大了。他们不太明白什么是主体教育,什么是主体教育。”因此,素质教育也受到严格控制。”
一家业务遍布全国几个大城市的青少年体育培训公司负责人告诉创阳邦,甚至有一些教育培训公司属于监管范围,他们在绕圈子,将学科教育融入素质教育。 ,加大监管难度。 但无论如何,优质教育企业并没有享受到明显的政策红利。
另一个是疫情的影响。 影响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疫情本身的影响。 公司提供内部培训,影响很大。 另一方面,管理者的政策缺乏预期,反复出现。 执行层面缺乏灵活性,往往一刀切,也很难符合企业运营的实际情况。
鉴于此情况,公司正在考虑暂定扩张计划,暂时不进行投资,等待政策明朗。
钱不多,等一下
反观投资圈,从投资数据来看,双降以来,教育投资热情也大幅下降。 不仅涉及学科教育培训,还涉及素质教育投入。
资料来源:锐手分析
瑞手分析数据显示,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素质教育公司投资案例共32起。 自2021年7月双减政策出台以来,截至今年6月底,优质教育投入仅12例。
大环境支持素质教育,但为何投资者对素质教育失去了热情?
“首先是因为政策原因,很多投资者对教育赛道持负面看法。其次是因为大环境,投资机构手里没有钱,还在观望教育赛道。” 真诚投资合伙人李建伟对创业邦表示。
话虽如此,双减后,李建伟连续两次主导投资了一家素质教育公司——智能音乐教育平台小野音乐科技。
“我个人认为双降之后其实是优质教育投资创业的最佳时机。” 李建伟解释说,因为双降之前,大部分教育培训机构和投资机构都在关注K12赛道,而素质教育长期被忽视。 如今,学科教育培训已不再受到重视。 优质教育在获客成本、研发费用、营销推广等方面将比之前双倍降低,有机会迎来新的增长点。
当然,这仅限于稳定的公司,而不是前期花大量资金进行营销的进取型公司。
李建伟之所以选择小野,是看中了小野求稳进取的企业DNA。 小野音乐科技利用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全球顶级的音乐演奏识别,替代人类老师进行钢琴训练。 这本身就是一个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问题。 此外,小夜夜并不急于扩张,更多地专注于技术研发、产品打磨、保持稳定健康的现金流。
“只有这种稳定的公司,才能在良好的形势下取得进步。” 李建伟说道。
对于小银卡这样的雷暴事件,李建伟认为,这可能与过去的创业文化有关。 在资本压力下,一些创业者片面追求快速增长,高成本获客,烧钱扩大规模,以求尽快取得成功。 资本市场。 这种现象也与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有关。 当资本充足时,激进的扩张将会更加普遍。 当资本陷入寒冬时,盲目扩张的成本就会显现。
“那些靠融资、烧钱疯狂扩张的激进公司正在慢慢退出市场,这对于专心做产品、用心服务客户、稳健经营的创业者来说应该是个好消息。” 他说。
标签: 国学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