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的理由和品味
高考作文
宏大叙事命题价值取向
个性表达策略
关于作者
钟斌:在厦门市第一中学语文教研室工作。 福建省教学名师、福建省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福建省中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集美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福建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福建省高层次人才、厦门市地方领军人才。 厦门市拔尖人才、厦门市优秀教师,着有《讲理的境界》、《讲理得好》、《从学到学》等。2015年以来,核心成员参与完成厦门市重点项目1项主持完成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省级项目4项。 获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CN期刊发表教学论文40余篇。 提出“一体六维”和“公平推理”的教学主张。 “一体化六维教学理念”:“提高语文素养,培养母语情结;“六维”是指探索课文教学本质、根据文体选择内容、观察考试识字、参照教材求方法、强调基于课程的学术情操,传承文化,塑造公民,倡导“公正推理”的议论文教学理念:提出“概念定性”、“同情理解”、“多维推理”等写作教学理念。 “具体分析”和“自我校准”。
内容概要:高考作文宏大叙事命题、价值取向与个性表达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新时代、新高考、新课程标准高考作文的重大难点问题。 本文探讨了解决策略。 针对新高作文命题改革的特点,提出了“议论文的理趣”等总体原则; 提出“在正确的交际语境中的情境角色中寻找‘我’的确认”; 深入分析需要以思辨的姿态来表达理性的兴趣; 在品味的感性与理性表达中实现价值引导和“具体分析下的升华与延伸,以大到小”等具体策略。
关键词:高考作文理情、宏大叙事、个性表达、命题、价值取向
文本
近年来,在“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高考核心立场指引下,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宏大叙事的价值取向。 尤其是2017年以来,宏大叙事的“家国情怀”成为高考作文的焦点。 命题主旨正如张章先生所说:“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趋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志向和低下志向”。 “到地球”作为这一命题的主旋律。 “落实立德树人的着力点和落脚点”,高考是体现国家意志的人才选拔方式,作文命题呈现出具有浓郁新时代特征的价值取向,具有对中学作文教学影响巨大。
不用说,我们的师生对改革的反应并不令人满意。 总体来说,由于作文题目突出“以德育人”,观念角度不够多元,情感难以细腻。 “主题先行”,考生的思维空间有限,导致作文“同质化”现象严重,空话、套话的现象相当严重。 如何避免“大家都一样”、“大家都同意”,力争“我是唯一”,是复习考试时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此,温如民先生关切地指出:“虽然更具有思想性和时代性,但更多的是‘宏大叙事’,很容易导致空谈。他还提到,‘小编辑风格’并不适合。”对于中学生来说,很容易抄袭、同质化,不能拉大差距,也不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 他还表示,“高考作文也应该尽量避免政治思想内容,只关注写作能力问题……它只能测试一个合格公民或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写作能力。”社会生活、学习、工作的需要,论文的“同质化”直接导致大量论文的可读性更差。 质量较差,毫无意义和趣味,评价区分度极差,分数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影响了高考作文科学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引起不少教师的担忧。
新形势下高考作文复习如何应对新挑战? 解决高考作文“同质化”问题? 高考作文宏大叙事命题价值取向背景下如何实现个性化表达? 如何实现教育部考试中心设定的“直接战略性反映时代主题,积极巧妙传递价值观”的写作考试目标? 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1.“我”的确认:交际语境中的情境角色
空话、套话现象严重的原因之一就是文本中没有“我”。 近年来,一些高考作文已将交际语境因素纳入其材料要求中。 作者的身份是预设的。 例如,2015年全国卷一:以“明华”为写信人“给小陈、老陈或其他有关方面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明你的看法”; 2016年全国卷2《从自己的汉语学习经历出发,对上述三种方式进行比较,并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2017年高考作文要求“从12个中文关键词中选择两到三个关键词,展现你所了解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了解中国”、“帮助外国青年了解中国”,材料隐含预设了“我”的身份:热爱祖国、热情友善的中国学生“我”的交流对象是“外国青年”,2018年高考第一卷考生,是“外国宝宝”。世纪”,“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被装进一个‘时间瓶’,在2035年打开,供当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事实上,命题要求不仅预设了作者的身份,也预设了读者的身份,强调交流的真实情境。 在“谁在说话”和“对谁说话”的前提下,“如何说话”不再只是技术要求,而是作者和读者的双重身份——“考生和阅卷老师”以及“作者如何预设”材料与传播信息的接受者”能够有机地契合在一起,应该为个体的表达留下巨大的空间。 比如,2017年的考题中,每个“我”和“洋青”都是独特的个体,给考生留下了很大的表达个性的空间。 再加上12个关键词的组合,每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措辞、语气都会打上鲜明的个人特色。
识别交际情境中情境角色中“我”的存在,确认“我”的身份,是实现个体表达的第一步。 我们来看看2018年某省优秀论文:
当你打开这个布满灰尘的时间瓶子时,你有没有想过,我写这封信的时候只有18岁。 当你读到这封信时,你已经35岁了。 那时你们刚刚出生,但现在你们已经是意气风发的一代人了。 我是谁? 我在哪里? 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写这封信的我和现在的你,都已经18岁了。
18岁的你是否感到迷茫? 请回顾历史。 在我写这封信的时候,年轻的大学生村官正走在泥泞的乡村道路上,为千家万户送去脱贫的温暖; 刚走出大学的年轻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绿胡子致力于最前沿的科研工作; 年轻智慧汇聚北京、上海、深圳。 我这个时代出现的新名词(也许你们已经习惯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都有它们的贡献。 她们是时代的美女,注定会成为我们社会的中流砥柱。
和我? 我也很困惑。 人的寿命不过百岁,动静不过一室; 你所能看到的距离不超过一百英里,你所站立的脚不过是一个立锥体; 多么短啊! 如果我们只是向内心探索生命的价值,追求“微小而确定的幸福”,恐怕还远远达不到人生的完美。 更何况历史上有多少真正的隐士? 毛泽东年轻时说过:“国家是我们的国家,世界是我们的世界,我们不干谁干?我们不打谁打?” 我认为,只有沉浸在时代浪潮中,我们才能在更加雄心勃勃的世界中竞争。 价值的完善是在叙事中实现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具有强烈的认同感,通过一种带有强烈青春期迷茫的视野来叙述改革的变迁过程。 没有虚假的表达,没有矫揉造作,让人感觉真实、真诚。 在写作中,考生要坚持对话的原则,将改革的过程与个人的精神历程结合起来,根据自己的经历、理解和思考做出适当的评论,同时对多年来的变化进行比较和梳理。 和分析,为读者提供直观的理解和解释,激发我们对当前社会和生活的自豪感和热爱。
如何实现“我”的确认,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文字,里面有“我”; 另一个是灵魂,“我”融入其中。 “将灵魂融入文字。”
对“我”的确认,就意味着对“他”的确认,即对读者身份的确认。 “写封信给小陈、老陈或者其他相关人士。” 你所选择的话题和主题,以及你说话的态度和方式,必须有明确的针对性。 “写一篇文章,供2035年18岁的一代人阅读。” 你的交流伙伴会认为什么是有趣的,什么与他们相关,都是作者必须考虑的事情。 在交际语境中写作重视良好的沟通,这不仅仅是使用具有正确含义的词语,而且还在于思考如何以引人入胜且易于理解的方式组织想法。 如果你付出了很多努力却未能传达你的要点,那将是一种耻辱。
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人表达,更有效地沟通,留下更好的印象。 写作前,请先确认“我”,再根据要求确认“他”,然后选择材料:
观众对这个话题了解多少? 他们是专家、外行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相应地提供适当级别的信息。 他们对我有什么期望? 我的目标是什么? 是否应该考虑形式(风格或对话)的特殊要求? 上述问题需要一定的考虑。 例如,一位候选人在《2000年后一代的独白——写给2035年》中写道:
还记得,当我还是一个无知的孩子,变得更加懂事的时候,2008年成为我生命中一道明亮的伤疤,烙在我的记忆里,难以磨灭。 那一年,汶川地震与北京奥运会同时发生,是中国永恒的悲痛与荣耀。
2008年5月12日,我放学后在车站等车。 我的小心脏为奥运火炬传递牵挂着,而我却高兴得像一只白鸽。 那天堵车,公交车晚点了。 我一直看着手表,焦虑就像泥潭一样,一点一点地将我吞噬。 你为什么感到如此悲伤? 小时候,我无法理解像被困的动物一样在车站走来走去的路人讨论的话题怎么会如此一致。 什么地震? 汶川地震了吗? 我猛地站了起来,愣住了,仿佛生了根,一把尖刀在剜出我的心脏,扭动着,鲜血渗出。 那些受害者,他们,他们都是我的同胞! 火炬带来的喜悦如泡沫般消失,我感觉自己身处冰窟之中,无法抑制悲伤。
这位候选人选择的“汶川地震”的悲惨经历,不仅反映了他真实的个人经历,也让18年后的“改革宝宝”感同身受“我”的经历,引起强烈关注,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基础。 。
2.表现出对推理的兴趣:基于推测立场的有效推理
尽管宏大叙事命题的价值很容易引发“价值一元论”的问题,但高考仍然非常重视思辨思维。 许多材料呈现“解决困境”,并为批判性思考预留一定的空间。 任何有价值的争论都有两个方面。 只有一方的论点,或者没有回应的论点,可能存在,但价值不大。 来自已知事实的论证就属于这一类,并且是无趣的。
另一方面,有趣的争论可能会让我们陷入困境。 困境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这种选择是困难的,不仅因为争论的任何一方都有充分的理由,而且因为无论选择哪一方都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 因此,你经常会听到人们谈论困境的“角”:如果你回避一个,就会有另一个在等着你! “个性化”表达并不排除思辨立场,尤其是议论文写作。 推理是否有效,考生的观察、感知、思考和情感都必须是理性的。 例如某省2016年高考优秀论文《奖惩制度的应用探讨》:
不惩罚是保护优秀者的信心,而“奖励弱者”则是高层的“创新承诺”。
什么是“奖励弱者”? 孔子曰:“不怒则不成,不怒则不怒”。 面对面临失败的弱者,肯定他们的价值比比较他们的成就更重要。 只有唤醒他们的精神,转化他们的“价值缺失”,才能激发“基本功”。 让全社会的竞争呈现出行云流水的盛况。 孙权肯定了吕蒙原有的价值,让他脱离了武侠的称号。 说明,留住弱者积极性的最恰当的措施就是肯定他们的进步,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弱者有理”。
这篇文章的态度很明确,但并不极端。 考生讨论了分数在教育评价中的意义,并认识到了惩罚的意义。 但那些彰显智慧的推理却是理性分析、思辨的,没有任何迟缓和僵化的感觉。 可读性极强,推理颇具启发性、有趣性和有效性。
再比如另一篇优秀的高考论文《黄金时代需要国家鼓励》:
然而,正如日本女作家宇野千代所说:“缺点不是被隐藏,而是被利用”。 把积累的不足凸显出来,更有利于我们进行有效的观念再培训和重组。 当公众观念达到高点时,一路上推动的将不仅仅是经济的开放和共享,更是国民进步意识的传播和培育。 如果说经济发展的硬件是基础的主体,那么国民意识将为其添砖加瓦,后者对前者的推动作用也将强化和加速“一带一路”黄金之路,带动各国共同进步。沿线人民乃至世界人民。
本文获得高分是基于公正的立场和真诚的态度进行批判性分析的结果。 有趣的推理需要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而深入的分析则需要思辨的立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凸显理性趣味就意味着凸显“话语语境”中的“我”:“内容”中是否存在独特的“我”思想? “正式”与“我”有不同的魅力吗? 包括观点的选择与确立、材料的筛选与分析、论证与推理项目、讨论与辩论、阐释与分析、分类与比较、绑架与证伪、论证推广与深化等,都需要个性化的“思维支架”。
3、体现品味:感性与合理的价值引导
写作是作者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 语言表达的水平无疑是衡量一篇作文的要素之一。 我们希望考场呈现的是个性化的观点、个性化的材料、个性化的思维、个性化的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讲究概括性和逻辑性,要求概念准确、表达严谨、脉络清晰。 恰当合理的描述和抒情也能帮助引导价值。 记叙文的语言也讲究生动、自然、形象。 句子结构要自由、灵活。 还需要能够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技巧,句子要有表现力或感染力。
比如摘录《高考优秀试卷》中的《用旧火煮新茶》一文:
庆幸的是,“非遗保护”和“传统重生”的风笛唤醒了梦中人,蓦然回首,源远流长的尧舜文化今日如花绽放:才女风采诗歌大会唤醒了中国人民的诗情怀; 大声朗读这封信,以文化情感共鸣着心灵深处的悸动:“余老板”京剧创新在梨园迎来新年……传统与创新、拼搏与梦想在当今的中国密不可分。 今年达沃斯论坛评选出的全球100位青年领袖中,有走在科技前沿的邹武,有酿酒师、耕耘黑土麦田的秦岳飞,用镜头低声低语“祖国万岁”的艺术潮流。 陈漫……老火正在融化,为新茶的灵动增添了一抹醇厚的性格。
首先,标题很有诗意,选的内容有文化散文的味道,语言的排比感人; 整段都是比喻语言,与推理风格丝毫不相悖,让人感觉独特、耳目一新。
比如优秀试卷《从永恒到未来》的节选:
我国几千年历史的缩影,是以长城为代表的万千文化遗产中的精神财富。 我们有绵延万里的长城,这是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决心:我们有杜甫的草堂,背后埋藏的是“济贫济困”的家国情怀天下人》:我们沉园墙上有“钗头”题字“凤凰”,是陆游这样一位宫外文人的挥之不去的思念。 ……艾因·兰德曾说过:“文化、历史的长河、留下的废墟,无不延伸着中国人的情怀:用坚硬的脊梁支撑世界的重量,用根深蒂固的柔情概述 人性的善良之美。
具有文化底蕴的素材,才华横溢的语言,作者深情的文字,读者能深刻感受到考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感情和深入理解,充满抒情魅力的推理,介绍了一首《周老了》。读者将会深深地被“命运待恢复的中国”所感动。 情感与理性并存,价值观的引导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体现品味,提升个性化“表达能力”。 无论是重复、对比、疑问、反问还是隐喻,语言都是可辨识的; 或判断推理,或巧用相关词语,脉络清晰; 或类比、比较、思维新颖; 或排比、重复或质疑,论证有力。 适当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段辅助讨论,既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又可以达到生动的阐述和有效的论证观点。
4、化大为小:具体分析下的升华与延伸
宏大叙事文章必须进行价值分析。 高度的意图是命题的本质要求。 具体的价值分析有助于避免空洞说教,纠正“废话”。
2018年第一卷《与新世纪中国同行、与中国新时代共同成长》、《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天宫一号航天班、村村通、精准扶贫、网络普及、十九大报告“想象一下,把它装进一个‘时间瓶’,留到2035年打开,供当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揭示了个体之间的深刻联系国家(时代),从小事可见,从个人小事体现国家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和重大计划的结合,反映了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历史。
一方面,题材必须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的高度。 联系历史,纵向拓展,赋予其普遍的时代意义,提出措施。 近年来的作文经常出现“创新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家国情怀”、“时代使命”等宏大主题。 ”、“青春成长”。
以小见大,避免以偏概全,本质上是具体的价值分析。 “化大为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大化为小,小包含于大。 宏大的主题、话题找到具体、微观的载体,具体的小事蕴藏着深刻的时代命题。
2.探究现象背后的认知、制度、文化原因,赋予具体个体、案例、事件普遍意义,从哲学、文化、制度等方面分析事件的解决方案。
3、从民族时代的价值呼唤中探寻“自我”的意义。
比如“从《故宫里的星巴克》开始,从“在故宫一座古老的宫殿的一角,开了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已经开了六年了。 这家穿着西服的洋气店还在延续。 指出底层本质:“星巴克咖啡店是美国消费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象征”,然后分析“文化的渗透和扩张”,对其展开展开,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讲”出一场宏大而厚重的故事。 topic 话题被敷衍地延伸到一个具体的、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上。
例如,某省优秀质检论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不立新则不进,不立旧则不进”:
也许有人要反驳:“难道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时候,就得像以前的橘子一样背四书五经吗?” 这个说法确实有道理。 在传承传统文化、延续其生命力的过程中,理解其价值、尊重其只是“守”的一部分。 要达到“进阶”,年轻的僧侣不需要背《弟子规》、《三字经》,甚至不需要一边念经一边开“女班”。 相反,我们必须用更先进、更现代的方法,让传统文化永垂不朽。 现代技术和现代文化虽然不能改变传统的本质,但可以改变传统的传播和表达方式。 201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谭维维携手华阴老腔艺术家演绎现代摇滚的《华阴老腔呐喊》,受到广泛好评。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应该让它停留在旧纸堆里,残缺不全,而应该随着现代化的浪潮不断前行,接受现代文化的合理适应。 只有经过现代社会的锤炼,大众才能体验到传统文化之美。 请问,留存于古印本的《诗经》和登上“中国诗词大会”舞台的《诗经》,哪一本更受大众欢迎呢? 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传统文化的概念含义广泛,必须有特定的载体才能形象地描述它。 传统文化是你我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疲惫的心可以栖息的精神草原。 《一盏酒咏》唱的诗是传统文化,《万户眼里都是小学生》庆祝的节日是传统文化,《大珠小珠落玉盘》奏的音乐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国诗词大会”等承载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赋予了文化振兴、文化自信的光辉内涵。 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 考生要把握这个宏大的主题并不容易,必须找到具体的载体。 其他宏大主题如民族精神、时代品格、荣誉感、个人与时代的联系、四个自信、青春梦想等,可以根据个人的发展经历和社会现象的变化来寻找具体的内容。载体。 在具体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语境”中,表现出“小我”的感受和思维,表现出“大我”的深度和厚度。
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追求宏大叙事的散文的命题价值有其合理的当代意义,而公民个体理性的表达则是科学素养和核心素养的命题要求。 两者如何结合在一起? 如何解决考试中的问题并提高? 我认为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主动与世界接触,直接面对社会生活,因为管理世界是一门真正的学问,具有实质性和实用性,是空谈所无法替代的。” 有必要基于“自我”,并演示“大图”。 我“。只有依靠论点的理由和兴趣,我们才能实现有效和可靠的推理。只有从人格的表达开始,我们才能实现宏大的叙事命题价值取向的目标。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