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悦悦博士,副研究员,高级引进人才,毕业于南京大学,此前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工作。 她说,选择到科学岛工作的首要原因就是满足国家的需要。
“从小学到博士后,国家培养了我这么多年,等我学会了本领,就应该根据国家的需要开展研究工作,然后做出一点小小的贡献。” 刘悦悦博士早期的研究方向是环境科学,虽然与辐射有关。 保护存在重叠。 毕竟它仍然是跨学科的。 想要快速上手并不是那么容易。 为了尽快进入工作岗位,刘悦悦主动自学专业书籍,通过慕课、上学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刘悦悦表示,她想在这里更好地将环境科学知识运用到辐射防护领域,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促进辐射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
“说到跨境,可能我的跨度比较大,来核能安全所之前我一直从事临床医学。” 副研究员李文义博士表示,“核与辐射安全会影响更大的人群,辐射损伤离不开医疗救治”。为了致力于辐射安全的科学研究,李文义博士选择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全日制攻读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
“我满怀热情,什么也没想就去做了。” 经过努力,李文怡顺利攻读博士学位,并通过了注册核安全工程师资格考试。 目前从事微核反应堆辐射防护研究和核安全科普工作。
每次发生核安全相关事件,总会出现“抢盐”、囤积物资等恐慌行为。 其实,这是公众核安全知识匮乏的表现。 为此,李文毅博士认为,科普是核安全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她通过绘画和制作 Flash 视频来宣传科学。 “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既要做好科研工作,又要兼顾科学知识的传播,提高公众对新核能的接受程度。”
团队中另一位副研究员赵旭博士早期从事生物学研究。 2015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得知核能安全研究所正准备开展第四代“微反应堆”的研究。 “第四代反应堆在安全性和效率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比如从日本核事故可以看出,福岛核电站传统反应堆型式不具备固有的安全属性,需要进一步改进。我觉得这个研究方向,非常值得去做。”
改变研究方向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需要“赶上”很多新学科的知识。 核物理、辐射效应、核电子学等知识都是在繁忙的工作中及时掌握的。
徐昭研究的微反应器相关领域最困难的一点是,所有数据都是从零开始,可供查阅的资料很少。 “从反应堆设计到屏蔽材料、辐射防护,一切都是新的,我们办公室负责的防护研究也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只能继续探索。”
她表示,将努力克服困难,突破关键技术壁垒,确保核能应用安全,让清洁能源更好服务社会。
由三位跨界女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共同话题较多,日常工作中团队氛围也十分融洽。 博士生周媛媛、杨艳艳告诉记者,团队中的三位老师不仅在工作中给予了很多重要指导,他们的科研精神更是令人敬佩,是他们学习的好榜样。 “希望我们能像老师们一样,成为瞄准国家需求、不断攻坚克难的科技创新攀登者。” (记者张一璞、刘继伟实习生杨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