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如平:新样态学校实验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91百科网 44 0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2019年,他出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更广为人知的是他在2016年4月启动的新学校实验。

履新前,陈如平的职务是中国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 作为一个掌握基础教育脉搏的人,他对我国中小学有着更加透彻、清晰的认识,是中小学校长圈子里的明星人物。

五年后,他推出了60个新学校实验区和1200多所特许学校。 这样的发展速度超出了包括陈如平在内的很多人的预期。 而当你真正进入并了解新学校时,你会发现一切似乎都合乎情理。

什么是新式学校? 如何体现新风格的“新”? 在实践中,新学校实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本期《中国故事》带您走进陈如平和他的新学校实验。

1.“高消耗、低效率”,学生不再热爱学校、不再享受学校

“天上阳光明媚,花儿对我微笑,小鸟在说早安早安,你为什么背着一包炸药?我去炸学校了,老师没有知道吗,我一拉绳子,一声巨响,学校就炸了!”

这就是歌曲《轰炸学校》,改编自20世纪80年代著名儿歌《上学》。 虽然有恶搞的成分,但陈如平无意中听到这首儿歌时,心里还是“敲了一下”。

“这首歌的广泛传唱意味着什么?说明有些学生并没有真正把学校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享受学习的场所,而是深深地厌恶学校。”陈如平说。

有人认为,中国教育陷入了“高消耗、低效率”的“手工教育”泥潭。 高消费体现在师生巨大的时间投入,教育成为一种需要体力和消耗的体力劳动。 产出低下是师生发展不全面、不健康造成的,畸形发展已成为许多地方学校教育的常态。

陈如萍对此颇为感动。 在走访基层学校时,他还发现一些学校在教育上充满了功利主义。 他们只注重知识技能教育,管理粗放,只注重成绩和分数,教育教学缺乏科学精神。 他们不尊重教育规律,只相信“时间+汗水”。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也明确提出,要打击五种反教育行为。 什么是反教育行为? 比如,将学生分为三、六、九年级,对所谓的“差生”、“后进生”进行特殊歧视; 使用暴力对待成绩不佳的人; 用不人道的口号督促学生好好学习; 促进学习竞争; 鼓励学生茁壮成长,过度惩罚学生 地方教育过早地给孩子们强加了繁重的学习任务,剥夺了他们学习负担沉重的快乐童年。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的责任是全心全意、关爱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 古明远说,反教育是一种不好的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都要与之斗争,特别是学校这个致力于育人的学校,更要坚决与之斗争。

针对教育中存在的急功近利等问题,陈如平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校自主改革,引导学校走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 、掠苗促长,无捞无益,不科学。

他认为,学校发展迫切需要在理念、方式、方式、策略上进行深入探讨和系统变革。 于是,新学校的实验开始了。

2.完美深远,如新学校,凉风拂面

2017年春天,一次偶然的机会,时任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教科局局长的杜尚伟读到了一篇题为《开创学校课程新面貌》的文章。 这篇文章让他心跳​​不已,读起来如清风拂面。 文章作者为陈如平。

陈如平在文章中这样解释新式学校:“新式学校”是一个旨在突破以往学校发展方式的高概念,强调立足本土文化和自身基础,以走内生发展之路,创建纯粹纯粹的学校。 一所生态、功利、良知、可持续的现代学校。

2017年初,陈如平依托中国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发起成立公益性学校发展联合体——中国新学校联盟。

心跳需要行动。 几经周折,杜尚伟联系上了陈如萍。 他所在的盐湖区成功成为首批新学校实验区。 18所学校参与了新学校实验。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比盐湖区更早参与试点。 2017年1月,《深圳市盐田区新式学校联盟实验区建设方案》发布。 该计划以打造“小而精、美而强”的盐田教育为愿景,以美丽校园、智慧教育、创新管理、课程重构、魅力课堂、家校共育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努力打造区域优质教育新模式。

“新派学校具有鲜明的‘四件事’特点,即‘人文’、‘温暖’、‘故事’、‘美’。” 说到这里,陈如萍目光坚定的望向远方。 根据他的描述,新学校的大致轮廓缓缓展现在我们面前——

“人性”揭示了新学校的教育本质。 这是关于教育的目的和价值,回归教育的本质,遵循教育的规律。 它要求校长和教师在办​​学过程中明确表达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温馨”体现了新学校的育人环境。 在新学校里,师生之间的接触和互动不应该是机械的、程序化的、冰冷的,而应该像自己的家一样友好、平易近人、温馨。

“有故事”体现了新学校的文化特色。 从学校整个文化的角度来看,可以用各种精彩的“教育故事”来表达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场景和办学成果。

《美学》从美学的角度审视新派。 新式学校将“美”渗透到学校结构元素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学习中快乐地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学到东西、找到乐趣、获得幸福。发展过程。 构建了一个非常美妙的学校意境。

在陈如平看来,新学校必须体现对学校和教育发展的新认识。 重点关注的领域是“不只是明星学校,更要关注老弱病残学校”,即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新建学校、衰落学校。 他希望通过新的探索,找到一条适合各级各类学校内生发展的道路,从而促进和带动学校的整体提升。

四年过去了,现在深圳市盐田区的教育工作者对新学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他们看来,“仁”就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让学生成人化; “温暖”,就是为学生提供生动、友善、愉快的教育; “有故事”是指学校要办好,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广博的知识、生生不息的活力;“美”是指学校要有知识之美、思想之美。 ,青春的生命之美,形态之美。

重庆立嘉中学作为新式学校的特许学校,坐落在重庆这个重视文化礼仪的城市。 学校通过“仁”体现人性,通过“情”体现“温”,通过“美”体现“美”,通过“美”体现“美”。 “功”体现“故事”。 走新式学校的实践道路,学校党委书记王艳时常将学校人格化,时刻进行批判性的哲学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出发?”我想去哪里? 并由此反思。 他们自身的办学行为使学校得以“品格、品质、品牌、品位”的发展。

3、全面教育,让学生“成为自己”

陈如平做了一个调查:老师们被要求用简单的图画描述他们的学校。 这些教师中,有小学教师、初中教师,既有专业骨干,也有刚毕业的新教师。 发现他们心目中、眼中的学校,到处都是高楼大厦、绿树成荫,但学校里却没有一个“人”。

“校长、老师千方百计地努力,最终却失去了最重要的‘人’。这些现象时刻提醒我们要不断反思教育理念、制度、结构和行为。” 陈如萍说道。

回顾目前的学校实践,陈如平发现,学校里的“人”已经被抽象化,仅以录取率、成绩排名、获得荣誉的数量来衡量。 学生被分割成狭小的、盒子般的存在,人的整体消失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经历了身心的二元分离甚至对立。

“在学校实践中,虽然我们经常喊‘眼里有人’、‘课堂上有学生’,但实际上这并没有真正落实,没有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我们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但听不到学生的声音。” 陈如萍说道。

北京中学校长夏清风就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有一次,他去一所学校听课。 由于班上专家较多,老师随机叫来一名学生,让该学生把凳子让给专家。 学生们全程站着听课。 不管老师教得多么好,夏清风还是觉得不高兴,因为老师忽略了眼前真实的人,没有真正把学生放在眼里。

新派主张以“人”为核心。 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让孩子站在学校的中心”。 陈如平说,这里的“人”包括所有与学校相关的人员,但主要指学生。 学校的核心使命是“育人”。 学校必须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不仅是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也是学校的本质。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 会议明确,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

因此,新体派所倡导的“人”是具体的人、完整的人、有血有肉的人、自我发展的人。 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发展需求,鼓励和支持学生“成为自己”。 这一命题与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所说的类似:“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励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

陈如平:新样态学校实验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学校文化 北京五中 学校 第1张

陈如平认为,学校应该有学校的样子。 学校不是工厂、农场、军营、监狱。 我们要尊重学生个性,让学校成为学生享受学习、全面发展的场所。 学校要想落实好“育人”的核心任务,就必须认真思考“培养谁”和“如何培养人”两个重要问题。 因此,“人”既是学校的目的,也是学校的手段,是两者的统一。

新学校实验鼓励和引导教师做“道家”教育者,出于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进行非侵入、非控制、非干扰的观察,而不是控制操作。 我们相信学生有能力自我发展的内在冲动和能力,并用言语和行动表达这种信任。

4、文化是内生的,造就了自己独特风格的学校

陈如平曾在北京五中工作过三年。 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校园里矗立的泰山石,上面写着“精气神”三个字。 当时老校长吴长顺常说,“精气神”是北京五中的精神写照,是北京五中的价值追求,是北京五中的文化符号。 。

后来,他又读了王阳明的《传习录》,以及他对“凝结为精,流动为气,妙用为神”的诠释,对北京一号的“气、气、神”有了更深的认识。 . 5 中学。

“‘精’是一所学校的根本,它体现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凸显一所学校的文化特色,决定一所学校的教育风格。” 陈如萍说道。

在新式学校联盟中,我们是否可以简单地通过“借用主义”和复制粘贴来创建新式学校? 陈如平说,就像豆子种在土里就不可能长出花生一样,学校之间也存在差异,因为它们的“基因”不同。

“新式学校是以内生文化为基础、面向内生文化的学校。所谓内生就是依靠自身发展。” 在他看来,每一所学校都必须深挖其精神源泉,寻找学校文化。 根,清除各种进口产品如无根之树,实现一所学校。

作为全国首批课程改革试验区之一,浙江宁波北仑区的学校品牌建设过去严重依赖行政权力和专家权力,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参加新学校实验后,他们认识到教育的动力和最终场所主要在课堂,最终的实施者主要是教师,最终的受益者应该是学生。

“因此,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学校‘人’的力量,并从新模式建设的角度,‘整合’‘放权’现象,提出学校体制改革和整体创新的思路,探索解码学校文化基因,走‘内生’发展之路。”时任北仑区教育局副局长于志军说。

乐群小学位于深圳市盐田区,始建于1921年。一百年来,“乐群”一直是学校最重要的标志。 2013年,王书红担任乐群小学校长。 2016年,她成为陈如萍的访问学生。 从此,乐群小学作为首批实验学校之一,成为新型学校内生文化的重要典范。

“乐群”一词出自《礼记·学记》:“一年离经立志,三年笃志奉献社会”。 在陈如平的指导下,学校把“乐群”作为核心办学理念。 从学校名称、历史沿革等方面深入挖掘学校的文化基因,提出“生态教育让每一个生命自由伸展”的学校主张,建立了五维生态教育发展体系,构建了独特的风车式生态课程体系。

在陈如平眼中,王书红非常善于思考和学习,善于创新和变革。 他利用各种学习机会,将好的案例吸收到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中。 对于企业家来说,这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品质。

也就是说,新学校旨在突破以往的学校发展方式,走内生发展道路,强调本土文化和自身基础,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资源,整体构建学校的教育模式。 全力打造一所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学校。

5.课程重构,从“全体育人”的角度设计课程体系

一切都是教育,到处都是教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教育”。 在陈如平看来,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本质是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 没有课程支撑,再好的想法也只能是天上楼阁、水中花、镜中月。

“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校长和教师形成两种意识,一是课程意识,二是课程体系意识。” 陈如平表示,《新课程》强化了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基础性、平衡性。 同时,凸显课程的多样性、差异性、创新性和选择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最终指向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对于教育提供者来说,课程体系应该从“全民”的角度进行设计。 陈如平认为,在设计课程体系时,校长和教师必须认真思考“一门课程到底需要培养学生什么?” 课程开发、学科设置、具体活动的策划和安排,甚至课程评估都必须考虑在内。 学生的发展,如传授知识、掌握技能、陶冶个性、提高素养等。

以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为例,学校从学生幸福生活出发,提出培养学生“五幸福素养”,即道德、人文、科学、艺术、健康素养。 它构建课程和教育目标。 一一对应、联系紧密;

青岛市城阳区天台城学校以学生未来生活为切入点,倡导学生“玩转人生”,围绕健康生活、智慧生活、创意生活、优雅生活四大版块打造课程。 体系框架,实现育人目标。

换句话说,教育目标是课程体系的基础,它规定了课程的内容范围和功能性质。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既要注重课程内容的数量、老旧性、深度,又要突出课程的教育功能、体系结构和实施路径。

陈如平还发现,不少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学校解决了课程中一些重复、重叠的内容,减轻了“校源负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轻松,为愉快、丰富、生动的学习成长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其次,学校课程体系初步建立,国家课程务实落实,校本课程精彩,精品课程、特色课程、精品课程不断涌现; 三是学校大课程意识逐步树立,校长课程领导力显着提升,教师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萌芽,并已成为常态。 四是学校特色品牌纷纷涌现,助推学校内涵发展,激发新的增长点。

陈如平还强调,“新课程”体系建设绝不能轻浮,更不能为了迎合潮流而炫耀。 这就需要学校领导积极营造“人性化、温馨化、故事化、审美化”的学校生态,坚持“真实、标准、本质、本色”等基本原则,从始至终最后,我们要“博学、审问、深思、明辨、勤行”。

六、全面建设,实现学校制度变革

2016年以来,加入新学校实验的学校已达1200所。 为何受到如此关注?

这背后是否有行政推动? 不,这只是一个实验项目。 陈如平介绍,新校实验坚持四“无”,即无证、无奖、无证书、无收费。 “依靠四个‘不’原则,推进新型学校建设。”

它的理念被颠覆了吗? 细看之下,新学校实验正是在倡导教育回归常识,打造一所有人文、有温度、有故事、有美的学校。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至少有一件事是确定的。 过去很多改革要么着眼于课堂层面,要么热衷于课程建设。 与很多学校改革实验不同,新式学校打破了以往一维改革的狭隘性,涵盖了学校的方方面面。

陈如平解释说,整体建设是新学校的有效模式,具体实施必须采取系统的方法。 这种整体性是基于对学校发展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必然逻辑。

陈如平介绍,总体建设有三个原则:一是学校是整体结构。 其次,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三是优化实践。 结构改变功能,“整体建设”能够更好地描述、解读和预测学校发展的变化规律,提升和创新学校功能,从而实现最好的学校发展目标,获得最好的发展成果。

“一个优秀的校长应该像厨师一样,把教育政策、理念、理论、方法、方法、手段、技巧等材料变成菜肴,变成可以上桌的东西。千针万线可以做到。”把这一针落实到学校,我们用‘新学校’的概念,因为这个实验的基本定位还是在学校。”陈如平说。

从具体操作层面看,新学校的设立可分为五个基本步骤:“立基”,梳理办学理念; “定调”明确学校发展主题; “搭建框架”构建教育体系; “探路者”,创新实施载体; “展示品牌”、打造学校发展路径等做法。 “整体建设有效改变了学校发展的‘碎片化’、‘点状’问题,‘把珍珠串成项链’,实现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和系统变革。” 陈如萍说道。

山西运城市盐湖区伟峰小学就是这样创建新学校的。 在新式学校建设中,学校以“弘扬古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为己任。 以“古魏新风”的办学理念为基础,从《诗经》、唐诗、宋词、元曲以及中外现当代诗歌中汲取灵感。 收集整理与《卫风》七个主题有关的诗词,编成册,形成语文教材。 从读诗、背诗、背诗到写诗,凸显诗歌特色,传承诗歌文化。

“学校还开设了卫风多彩课程,成立了卫风小神龙足球队、卫风七段主题探索综合课程,给孩子们留下了优雅卫风、多彩卫风的印记,树立了伟峰师生的文化自信。 ,展现民族情怀。”卫风小学校长凌建红说。

如今,参与新学校实验的地区和学校不断增多,涌现的成果和风格也更加多样化。 对于陈如萍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

新模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希望各实验学校坚持“完美”的最高信念和新模式学校“内生文化”的核心主张,让学校变得更像自己,充分探索自己的自我。 优势,找到内生点,激发内生力量,让学校的内生本质更好地暴露出来,塑造出更适合的面貌。 同时,我们要重温根本,回归本源,回归本职,真正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生态。 (文/林宇若溪)

标签: 学校文化 北京五中 学校

发表评论 (已有39200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