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要立足为党和国家育人的初心使命,按照顺应时势、与时俱进、求新求变的总要求立足形势,坚持政治性、社会性、实践性相统一,切实推进改革创新。
基于政治性质
明确教学内容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成长和成功的关键时期,是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重要阶段。 他们面临着相对集中的人生问题、人生选择、人生冲突。 因此,他们最需要精心引导和培养,尤其是政治观点。 、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指导。 思想政治课是思想政治课在高校课程中的核心体现,政治性是思想政治课的首要特征。 教育目标的制定、提出以及实施和实施,既是纯粹的教育行为,也是复杂的政治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立足政治,传达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观、理念和意义,使大学生达成政治认同,形成共同目标,自觉肩负起国家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课堂上传递的内容或多或少控制着学生学习和理解的内容,并塑造学生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这是思想政治课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谁的知识? 知识以什么形式呈现? 知识是如何选择的? 谁选择这些知识? 通过这些知识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必然伴随着利益和价值判断的需要,必须是值得传承的精髓和法律文化。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严格把控教学内容的政治性是首要任务。 一要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精心打造塑造灵魂、启迪智慧的优质教材,建设案例库、素材库、在线示范课程库等资源,开发优质教材。 课件为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教师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学好教材、讲好教材、使用教材,以培养造就时代新人为己任。牢固树立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灵魂教育。 人们应该成为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好知己、热心人、引路人。 三是努力创新教学内容呈现,坚持教学内容与党和国家现实话题相结合,从纵向历史视角为学生厘清发展脉络,通过横向比较为学生拓展国际视野。中外之间的关系,并以生动的实际事例为例。 学生理清思想的现实意蕴,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思想政治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进而在实践中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实际行动、个人实践坚定强国志向、确定报国征程。
基于社会性
探索教学资源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做到学、思、用一体化,知信行统一。 思政课教师必须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社会土壤,拓展思政课堂的教学空间,使思政课堂与社会同步、与社会相通,实现小学生的融合。思想政治课堂和社会大课堂。
一要深入挖掘社会素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研究社会、分析问题,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了解国情、民生,接受教育、成长成才,做出贡献,提高整体素质,培养对国家的感情。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伟大梦想激发伟大实践,创造中国速度、中国奇迹。 教师要善于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建立与时俱进的教材库,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接受和认同时代特征和转型过程本质。 。 比如,中国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 教师可以将这些成果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带领学生深入现场调查、访谈,结合生动实践讲故事。 生动的思想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体验价值理解、价值辨别、价值判断的过程,延伸个体生命的价值维度,实现价值生成和意义建构,体验国家发展成果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方式。 伟大成就,发现中国精神,感知时代脉搏。
二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大学、家庭、社会、政府等多主体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汇聚不同领域的教育力量和集体智慧。 积极邀请关心教育的先进代表走进校园、走进课堂,通过讲座、辅导活动等多种形式,缩短学生与社会的心理距离,让思政课教学成为真诚聆听和接受的过程。 ,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生命碰撞、精神邂逅,可以增强思政课的生命力、感染力、说服力,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同理心、欣赏力。 同时,加强与社区、企业、政府等联系,建立困难家庭救助、社会福利服务、企业劳动体验、政府服务支持等各类志愿服务体系,提高信用认可度。建立思想政治实践课程体系,鼓励和支持大学生。 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带领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促进思想政治小课和社会大课的共鸣,利用社会资源结合实际,对大学生进行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促进课程教学与实践训练的衔接。
结合实用性
转变教学方法
实践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属性之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思政课教学的显着特征。 只有真正走近、武装师生,思政课才能更好地体现价值、展现力量。 然而,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的误区:凡是该教的知识点,学生自然就明白了。 事实上,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无法像传授事实知识那样通过简单直接的“口述”让学生深刻理解。 相反,学生需要在实践中弄清楚或在他人的指导和帮助下形成它。 自己的意见。 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教育”受到教师广泛而深刻的关注,但“实践教育”往往停留在形式和肤浅层面,其价值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探索过。 虽然大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主学习进行探索和得出结论,但实践学习是促进其知识应用和迁移、产生内在学习动机、缓解学习枯燥感的有效途径。 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转变教学方式,摒弃自上而下的强制灌输。 不能只给出“现成的结论”,把学生当作物化的“容器”,而必须考虑自然、社会、人的关系。 身心融为一体,注重实践性、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学生主观成长的需要。
一是把思政课带入田野、落地授课,通过开设特色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相关教育主题实践教学基地,促进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有机融合。 。 在实践活动中,讲师采取小班授课的形式,为师生之间留下足够的交流空间。 鼓励各部门书记、院长和知名专家学者带头讲课,带领学生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充分盘活博物馆资源和教育要素,展览馆、纪念馆、科技馆等,通过调研、参观、专业体验等方式丰富形式,构建“学、研、教”一体化联动机制,提供“行走的思政课” ,让思想政治课“看得见”、“摸得着”、“体验到”,不断提高育人实效。 二是以项目化实施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为重要突破口,提高思想政治教学实效,创新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短视频创作、艺术表演、电影观赏、海报展等话语体系和呈现方式呈现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提炼项目主题,制定项目计划,实施项目。 学以致用,亲身实践,在实践中体会从“我”到“我们”的群体团结感,构建群体认同,增强群体联系,不断增强思想上的亲和力、吸引力、感召力和政治课程。
梦想不成为乌托邦,需要理论学习打基础,更需要实践经验的支撑。 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依托理论教学、教学融入实践、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特殊教学组织形式,在落实思想政治课根本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修身养人,生动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特征。 社会主义制度在全球化发展浪潮中的优越性,引导当代青年在学习、思考、实践中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魅力和实践力量,进而将“小我”融入“大我”并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一生。
(作者黄彩虹系福建师范大学联合学院、邹晓燕系福建林业职业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4年3月29日第7页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