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发布《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情况监测报告》

91百科网 59 0

2011年以来,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依托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和多年评估认证监测工作积累的海量数据,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工作。 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比较,形成各类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报告。

一系列质量监测报告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高等教育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状况,包括全面反映全国高校整体情况的《全国本科教学质量监测报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测报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测报告》等。重点关注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测报告》 针对不同类型高校的《思想政治课质量建设专项监测报告》、《一流大学建设教学质量监测报告》和《国家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监测报告》,以及旨在服务教育部党委科学决策和高校改革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数字化“肖像”报告的开发等。

2022年,为更好服务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评估中心制定了《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监测报告(2022年)》,通过了633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评估对2017年和2021年全国范围内的数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从时间的发展变化和不同院校群体的特点来全面反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为教育事业提供参考。主管部门制定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建设的政策和政策。

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院校转型”,吹响了现代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号角。应用型本科院校。 随后,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推进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

近日,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发布了《国家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监测报告(2022年)》(以下简称《报告》)。 从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培养流程、产教融合、学生发展等方面,对全国633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相关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全面呈现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建设。

对比2017年与2021年相关数据,应用型本科大学发展建设总体情况如何? 哪些成绩值得肯定,哪些问题需要改进? 应用型转型过程中新建大学和“项目学校”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解读了这份报告。

质与量双提升

加快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均衡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占“全国本科院校的半壁江山”。 经过多年的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整体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进程、学生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总体建设形势良好。 其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专任教师规模不断扩大,生师比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高级职称教师比例稳步提高,教师参与行业和行业的经验和背景不断增强。企业实践明显增多,更加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需求。

二是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加大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的投入力度,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三是课程建设成效提高,开设的课程更加丰富,可以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坚实的课程支撑; 不断增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比重,更加注重教学。 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四是学生学习成果显着提高,申请专利、发表论文的意识和能力显着增强; 应届毕业生首次就业率逐步提高,毕业生愈发倾向于本地就业,本地就业比例不断提高。

报告根据办学历史,将监测的633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分为2000年后教育部新批准的普通本科院校(以下简称“新办院校”)和非新建普通本科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非新建高等学校”)。 其中,新建大学344所,非新建大学289所。

报告重点关注硬件条件和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培养流程、产教融合、学生发展五个方面。 选取62个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发现:由于新建高校成立时间较短,且民办高校比例较大,与已有悠久办学历史的非新建高校相比,学校整体办学条件和经费保障、师资队伍专业能力、教改项目和奖项申请等方面还存在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新建高校在一些指标上也展现出“先天优势”。 特别是从生师比体现的师资数量来看,新建大学与非新建大学基本相当。

数据显示,全日制在校生与专职辅导员岗位比例、全日制在校生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比例、应届毕业生与专职就业指导比例等指标新建高校师资队伍和专职就业人员情况明显好转。 对于非新建大学,差距分别为33.61%、24.08%和32.96%。 可见,新建高校更加注重学生管理和服务,配备更多的学生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和就业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加充分的指导和服务。

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介绍,新建高校数据整体提升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资格评估中对学校相关指标的规范要求。 国家鼓励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引导产生了积极影响。 许多新建高校从办学初期就明确了应用型发展方向,按照国家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的基本要求规划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非新大学应该向新大学特别是民办大学学习两件事。一是学生管理,二是后勤保障服务。” 蔡敬民说道。

为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十三五”、“十四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工程和“教育强国”工程。 “推进工程”,共确定20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重点建设。 “200”的由来是“十三五”“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中有100所“项目学校”教育强国提升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储备学校有137所,剔除重复后总数为200所。

数据显示,“项目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培养流程、产教融合、学生发展五个方面优于“非项目学校”。 尤其是在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培养人才方面,“项目学校”的工作强度和成效明显优于“非项目学校”。

在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上,“项目学校”拥有较多的“双师型”教师、工科背景教师、行业背景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等; 在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和改革方面,“项目学校”更加注重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我们与企业共建更多校外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承接更多协同教育项目,能够更好地支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

报告选取了当年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录取的学生总数、国家级和省级实践教学基地数、与行业企业共建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示范中心数,以及教师承担的产学合作办学项目数量等。 13 对“项目学校”与“非项目学校”的对比分析发现,“项目学校”有12项指标优于“非项目学校” 。 尤其是在与工程背景教师和校外实践基地相关的六项指标中,“项目学校”的监测值比“非项目学校”高出50%以上。

宁波工程学院教授沈友华表示,国家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项目学校”考核评价体系。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对‘项目学校’相关数据的筛选和比较,推动应用型本科大学评价体系的制定,进而找出一些标杆大学,引领全国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发展。”

形式与精神兼备

准确评价“双师双能”教学团队内涵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第十条明确提出:试点高校》提出“加强‘型’师资队伍建设”。

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1年,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参与行业企业实践的经历背景显着提升,更加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需求和大学。

其中,监测学校工科背景教师占专任教师的平均比例由7.41%上升至8.59%; 行业背景教师占专任教师平均比例由13.99%提高到17.09%; 行业企业外聘教师与专业教师比例均值由1.57%提升至2.46%; 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教师平均比例由22.42%提高到24.52%。

常熟工学院教授顾永安认为,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教师的平均比例达到24.52%,基本符合资质引导的方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考核。

“从长远来看,这个比例不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 顾永安建议,要从认定标准、激励机制、培养机制、引进机制、培养方式等方面继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发布《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情况监测报告》 应用型本科 大学 蔡敬民 第1张

湖北工商学院常务副校长张安福表示,工业企业外聘教师在专业教师中的比例平均上升是一个好现象,但同时也应关注困难学校在引进外聘教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一是学校待遇与企业存在一定差距,学校很难吸引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任教;二是企业员工普遍没有教师资格证,他们在学校任教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培训和认证,同时,他们的教学能力也需要专门的培训和提高。”张安福说。

宁波工程学院教授沈友华走访多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发现,各校对于“双师双能”教师的认定缺乏较为权威的标准。 在一些学校,教师只要参加过企业的横向项目,甚至可以被认定为合格的“双师双能”教师。 “深层次来看,包括教师到企业临时工作是‘真正在做’还是‘走形式’,很多学校都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

目前,教育部出台了严格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程序,但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双能”教师,仅提出了5条“资格评审阶段还缺乏具体的认定标准来指导。具体的认定标准实际上是由各个学校自己掌握的。”江苏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朱林生认为。建立“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评审标准和程序是加强“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据沈友华观察,“双师双能”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也存在评价标准缺失或不匹配的问题。 “有些高校对‘双师双能’教师职称评定,关键考核是否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但对是否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没有硬性要求。”深入的企业培训经验。”

“现在国家提倡‘打破五项原则’,但‘打破五项原则’并不意味着没有标准,也不意味着根本不需要论文或项目。” 上海电力学院院长龚思毅表示,以所在学校为例,学校将于2022年推出行业系列职称评审和招聘通道,希望通过创新评价方式,激发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努力成长为真正的“双师双能”教师。

“我们也考察教师的论文,但考察的是论文是否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只有能解决企业关键问题的教授,才是真正的行业教授。”龚思怡说。

顾永安注意到,应用型本科院校新招聘的教师大部分是学术型博士。 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 从一个校园到另一个校园,新教师往往停留在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氛围所营造的思维定势中。 但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新教师的培训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技能操作、标准化体系的培训,对新教师转变观念、融入新校园氛围帮助有限。 他提出,关注“双师双能”教师成长需要从源头抓起。

“‘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建设要形式和精神并重,既然‘精神’有了,更要在‘形式’上下功夫。” 朱林生用比喻表达了对“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建设的期望。

互相学习、互相利用

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导向

与传统知识型学术型人才培养不同,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和能力导向。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实践创新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

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1年,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成效显着提升,申请专利、发表论文的意识和能力显着增强。 其中,监测学校“每千名本科生专利(著作权)批准数量”平均值由0.86个上升至1.73个; “千名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数”的校均值由2.46上升至3.12。

“批准专利和发表学术论文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课外学习。” 在蔡敬民看来,这一平均数的提升,体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课外学习质量的提升。

蔡敬民提醒相关教育工作者:除了看到数字的变化,更要关注数字背后学生真实的学习活动。

“课外学习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事。” 顾永安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大对学生课外学习的支持要做到四个“充足”,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空间、足够的课外学习。 平台和充分的指导。

“学校可以建立有效的教师指导课外学习的机制,将教师对学生课外学习的指导纳入工作量,特别是增加课外师生有效深入互动的讨论时间。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这种讨论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顾永安说。

“在‘​​三育并举’、‘五育并举’的教育格局逐步确立的背景下,学生的课外学习实际上是各高校的一个堵点。” 朱林生建议,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要不断提高课外活动的学习质量,一方面需要课外活动进一步系统化,另一方面课外活动数字化赋能。 学校首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这是课外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次,要聚合资源搭建平台,将外部资源充分融入相关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资源自主学习。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与政策系教授郭建儒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产教融合做得比较好的学校,学生发表的论文数量有所增加。 2017年到2021年其实并不明显。 “这说明学校的指导是好的,不仅仅是论文,尤其是学术论文。”

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郭建如建议,未来学校应强化一些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关键指标,如参与专利研发、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活动等。

近年来,应届本科毕业生升学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龚思怡结合自身从研究型大学转向应用型本科大学的经历,发现“考研热”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本科大学都是大趋势。

“我们要引导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不要为了刻意提高学历而继续深造,可以鼓励他们申请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专业学位其实非常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 ” 宫思怡说道。

应用型本科大学如何走向未来?

对于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未来发展,专家们关心哪些问题?

“现在高等院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紧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地方政府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著名的。” 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提醒当地党委,政府要重视,拿出具体举措,真正把加快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应用型本科发展纳入其中。高校,参与地方发展的顶层设计。

江苏工程学院原党委书记朱林生十分关心近年来招生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多类型、多规格的学生入学给应用型本科院校带来的压力。

“不同来源的生源当然不能采用相同的培养方案。那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不同方案呢?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 在朱林生看来,如果不加大教学科研投入,上述问题就无法得到解决。 一个好的答案将极大地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质量的提高。

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质量,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常熟工程学院教授顾永安通过对数百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走访调查发现,不少高校相对忽视了顶层设计体系的建设。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建立资质评估、引导国家转型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这个阶段的重点是深度转型、创新发展、特色发展、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在顾永安看来,新阶段应用型本科大学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采用系统思维、系统设计,开展标杆建设; 二要抓住“三个核心”,即落实应用型核心定位、强化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提高本科人才培养核心素质; 三是抓住“三个关键”,即聚焦关键指标、建立关键机制、强化关键少数。

“目前,应用型本科大学关注的关键指标主要是本科教育教学,对应用型大学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应用科学研究、横向项目合作等的支撑程度重视不够。另外此外,学校还必须建立一些关键机制,如产教科融合机制、校园与城市共生机制、集群发展机制等。”顾永安说。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院长龚思毅对教师招聘感到困惑: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招聘教师时,普遍要求具有博士学位。 然而,大多数博士毕业生仍然关注理论问题,而很少关注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一些教师在报考应用型本科大学后,仍然秉持着原有的惰性而努力,这不仅导致教师自身发展平庸,也影响了学生培养质量。” 龚思怡提醒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博士。 学术型教师的转变与成长

前不久,某知名应用型本科大学在进行本科教育教学评审评估时,评估专家发现,对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显示,该校毕业生在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等方面表现较差。 、写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 其他方面,得分都比较低。 蔡敬民作为评估专家之一,与学校相关负责同志坐下来追根溯源。

“学校认为问题出在中学阶段,学生基础薄弱,应加强中学阶段的教育。” 蔡敬民提示学校思考是否可以加强本科阶段通识课程的设置,或者加强学生通识能力的培养。 来解决问题。

“在人们的印象中,包括有时是应用型本科大学本身,他们认为学校应该注重专业教育。但事实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 在蔡敬民看来,应用型本科大学可以参考德国的应用型大学,提供关键能力模块的学分,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协调能力。

标签: 应用型本科 大学 蔡敬民

发表评论 (已有39321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