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根源
很多家长和学生反映,孩子在课堂上听懂了,课堂训练做得很好,课后作业也写得很好,但到了考试的时候却做不到,做得很差。
家长们感到很困惑,下意识地指责孩子不努力学习。
孩子上课确实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认真完成作业,做了该做的一切。 孩子确实受委屈了。 抱怨孩子傻。 学习问题一旦上升到智商层面,那就是无药可救,没有必要讨论了。
其实这个问题是由于上课和考试的逻辑根本不同造成的。
也就是说,这个问题肯定是有解决办法的。
02
听完课感觉学到了一些东西
本文只研究充满课堂的负责任的老师和努力学习的学生。
老师上课和学生学习流程的逻辑如下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如何求函数的解析表达式”
第一个知识点讲解泛函解析表达式的概念。
二是综合函数解析表达式的一般题型。 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 。 。 。
(学生跟随思考并记录课堂笔记)
我们来看几个练习,练习1(对应问题类型一)、练习2(对应问题类型二)、练习3(对应问题类型三)。
(学生积极配合做题)
相信大家都明白,今天的作业是作业1、作业2、作业3。
完整的45分钟课程结束。
(学生利用自习和晚间积极完成作业和复习课堂笔记)
熟悉的? 负责任的老师教的课大部分都是这样的。
当学生课后做练习时,他们认为这一部分的问题是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的有针对性的问题。 做题只要按照葫芦的规律来就可以了。 只要你认真听讲,做起来并不难。
因此,学生感觉自己真正听懂了课程,也能回答常见的问题。
时兴的启发式课堂,以学生小组讨论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大部分学生都是一头雾水,茫然地度过了一节课,收获甚微。 这种欺骗性的教训超出了本文的范围。
03
为什么不考试
到了考试的时候,已经有很多45分钟的课了。 想要记住45分钟内涵盖的所有知识点和题型是非常困难的。
这时,如果全部45分钟孤立地存在于头脑和课堂笔记中,孩子在考试前会非常紧张,担心自己忘记了某堂课的45分钟而只是通过考试。
试卷上并没有明确的提示“请用xx知识来解答这道题”或者“请用哪门课的知识来回答这道题”。 学生需要筛选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学生查找后往往记不住。 当然,我不能参加考试。
考试中很多题用到的知识点较多,考的也比较全面。 学生头脑中只能僵化地掌握某一45分钟的时间,无法将一个例子与另一个例子联系起来。 在考场上,我自然感到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做,很无助。
毕竟考试不是练习,学生紧张是难免的。 空谈“正常、放松”的原则根本没有帮助,甚至可能产生负面的心理暗示。 家长越多谈论减轻压力,学生就越紧张。 紧张会影响表现,导致通常难以思考的问题,在考试中陷入困境,最终导致考试不及格。
04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四件事,效果都不错。
第一: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复习的时候,知识点不要讲得太详细。 您应该从广泛的逻辑角度来审视它们。
我给即将毕业的学生讲授函数:函数的内容是什么,每部分内容是什么?
从大块开始并将其分解。 你肯定不会在上面讲一个小知识点。
第二: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不要贪得太多。
很多孩子说几何学不好,从来没想过辅助线。 这是典型的类逻辑而不是测试逻辑。
上课的逻辑是,今天讲的直线和平面平行辅助线是取中点作平行线,课后的题都会遵循这个套路; 明天的平行线和平面课将通过连接对角线来探索平行线,课后的题目也将遵循这个套路,由学生比较葫芦。 根本不看标题就画勺子。 课后作业是对的,但我确实没学会。
正确的逻辑是什么? 这道题要求证明线和面平行,所以要立即提醒同学:证明线和面平行的基本模型和方法是什么,这道题是否越界。 如果你不特意去做,你应该采用什么惯例? 如果你不顾一切,你应该去哪里考虑?
这种讲座似乎涉及的话题较少。 我始终坚持学习,打一场歼灭战。 断一根手指,胜过伤十根手指。
第三:整合所需题型,熟练掌握。
学生解决问题有一定效果,但高三时间紧张,学生的整合能力有限。 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老师跳入题海,整合常见的高考题型。 使用问题类型来统一课堂。
学生熟练掌握了必考题,并针对必考题进行了针对性训练,使他们能够做好考试准备,最大限度地减少紧张情绪。
第四:适当拓展高端知识,让实践变得容易,而不是难以解释。
举一个教学实际例子。
从两个角度掌握高考的数学和文科就足够了。
一般数列项的公式有12种,前8种高考已经考过。 教学还需要补充待定系数法求通项、指数形式取对数、前N项逆应用求通项以及先猜测后证明的四种方法。
数列求和公式共有6种,其中高考考过3种。 教学还需要补充分裂项求和、逆序乘法、绝对值求和三种分裂积分公式。
紧张更多来自于对未来的无知和迷茫。
通过补充课本上没有考过的知识点和题型,学生对考试就会更有信心,紧张的情绪自然会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回顾过去的问题
●
●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