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知识、培养人才,教育为大众——陶行知
声学现象复习知识点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所有产生声音的物体都存在。 声源:发出声音的物体称为声源。
2.传声需要,真空传声。 通常是v固体v液体v气体。
3.声音通过头骨和下颌传递到听神经。 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称为骨传导。
2.声音的三个特征:音高、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 音高与发声体的振动(或振动)有关。 频率越高(即振动越大),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高。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 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赫兹(Hz),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 20Hz以下的称为声波,20000Hz以上的称为声波。
生活常识:
打击乐器:以鼓为例,鼓皮越紧,音调越高,反之亦然。
弦乐器:在材质不变的情况下,弦越细、越短、越紧,音调就越高,反之,音调就越低。
管乐器:气柱越短,音调越高,反之,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 响度与声源及其距声源的距离有关。 ,声音越大。
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 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人们可以识别乐器或区分人。
3.声音的利用:声音可以传播。 利用声速:超声波测距,计算公式距离s=1/2vt。
1、交付:B超体检、倒车雷达、声纳鱼群探测、蝙蝠回声定位、超声波探伤;
2、传输方式:超声波除垢、超声波碎石。
4、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1、从物理角度来说,噪声是指发声体不规则振动而产生的声音; 从环境角度讲,是指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工作时产生的声音;
2、人们用(dB)作为单位对声级进行分类; 为保护听力,噪声应控制在90dB以下; 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控制在70分贝以内; 保证休息和睡眠,噪音应控制在50dB以下。
3、降低噪音的方法:减弱、减弱、减弱。
5、物理方法:
1、转换法:用其他轻小物体的振动来显示发声物体的微小振动,如图所示。
2、科学推理法:从实验结果出发,通过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推导出科学理论的过程。
法律
真空钟实验中使用的方法
知识点参考答案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有产生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 当振动停止时,声音也停止,但声音并不一定停止。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振动都会产生声音; 发出声音的物体必定振动,如果有振动,就可能听不到声音。 声源:发出声音的物体称为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声波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0。声速与介质类型和温度有关; 通常 v 固体 > v 液体 > v 气体
常识:登陆月球的宇航员即使距离很近也必须依靠无线电话通话,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风声、雨声、读书声,皆入耳” 说明:气体、液体、固体物体都能发出声音。
例:在运动会的百米赛跑中,终点线裁判员看到枪口冒烟时应计时。 如果听到枪声,然后开始计时,记录的时间会比实际运行的时间晚0.29S(当时空气为15℃)
3、利用声速:超声波测距,计算公式距离s=1/2vt。
4.声音通过颅骨和下颌传递到听神经。 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称为骨传导。 有些聋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听到声音。
2、声音的三个特征:音高、响度、音色(相互独立,互不相关)
1. 音高:声音的音高。 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或振动速度)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 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赫兹(Hz),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 低于20赫兹的称为次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称为超声波。
生活常识:
打击乐器:以鼓为例,鼓皮越紧,音调越高,反之亦然。
弦乐器:在材质不变的情况下,弦越细、越短、越紧,音调就越高,反之,音调就越低。
管乐器:气柱越短,音调越高,反之,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大小。 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以及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 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人们可以根据音色来识别乐器或区分人。
3、声音的利用:声音可以传播信息和能量
1、传输信息:体检B超、倒车雷达、探鱼声纳、蝙蝠回声定位、超声波探伤;
2、传递能量:超声波除垢、超声波碎石。
4、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1、从物理角度来说,噪声是指发声体不规则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角度来说,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作为单位对声音级别进行分类; 为保护听力,噪声应控制在90dB以下; 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控制在70分贝以内; 保证休息和睡眠,噪音应控制在50dB以下。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5、物理方法:
1、转换法:用其他轻小物体的振动来显示发声物体的微小振动,如图所示。
2、科学推理法:从实验结果出发,通过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推导出科学理论的过程。
换算方法真空钟实验采用科学推理方法
声学现象复习试题演练
1.(2023·内蒙古)下列诗词或谚语所包含的声学知识正确的是()
A、“柴门闻狗叫,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B. “闻声识人”主要是看音色。
C。 “重锤击鼓”是指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声音越大。
D、“不敢大声说话,恐吓天人”中的“高声”指的是声音的高音。
2.(2023·湖北)下列关于声音实验及应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极图设备只能探索声音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B.图B的实验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结论。
C.图C中的隔音墙是为了减少声源处的噪音。
D.丁涂使用B超检查他的身体,身体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
3.(2023·山东)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医生的听诊器可以减少声音分散并增加响度
B.拉小提琴时,按琴弦的不同位置会产生不同的声音。
C.音叉的木质共鸣箱可以改变音叉发出的声音的音高
D.古代士兵用“蹲地听音”来防止敌人夜袭。 通过“蹲在地上”,他们可以听到敌人马蹄发出的次声波。
4.(2023·陕西)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不仅有优美的文字,还包含很多物理知识。 下列关于声音现象分析的诗句正确的是()
A、“主轴二三拨”中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突然听见岸边有歌声》中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C。 “不敢大声说话,恐吓天人”中的“高”字,就是指声音的高音。
D、《客船午夜钟声》中的钟声是根据响度来识别的
5.(2023·山东)鸟鸣清脆如玉,琴声悠扬。 下列关于声音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振动不一定会产生声音
B.拨动不同粗细和长度的琴弦时,发出的声音大小不同。
C.超声波碎石术利用声音传输能量
D.优美的琴声不可能是噪音
6、(2023·山东)1987年,我国发现了一把公元前6000年以前的完整骨笛——贾湖骨笛(如图)。 它是用丹顶鹤的尺骨制成的,有七个音孔。 演奏时,用手指控制不同音孔的开合,使它们改变声音。 我们可以通过骨笛和古筝的不同来区分它们的声音。
7. (2023·河南)笛子是我国的传统乐器。 如图所示,演奏者吹笛子时,声音是由气柱产生的。 演奏者用手指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来改变声音的大小。
8.(2023·江苏)制作一组不同长度的PVC管,用橡皮板敲击管口即可播放简单的音乐。 PVC管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产生的。 拍打不同长度的PVC管会产生不同的声音。 由于其他乐器的材质和结构不同,PVC管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9.(2023·辽宁)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走进教室开始上课。 这是利用声音来传输,铃声传输到学生的耳朵里。
10. (2023·江苏) 琴、箜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 通过拨动竖琴和竖琴的琴弦,可以发出悦耳的声音。 琴、竖琴的声音是由于琴弦的产生而产生的。 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可以根据声音的差异来区分。
试题练习参考答案
1、B
2.D
3.A
4.乙
5. C. 6.【答】音调和音色。
7. 【答】振动音
8.振动音音色。
9.信息、空气
10. 振动、音色
.
.
.
.
相关链接
该推文是“通过公众账号建设培养初中物理教师专业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研究组组长:牟银勇
研究团队成员:杨婷、万静、刘畅、周峰、田瑶、袁晓晨、刘宜轩、张元明、王莉、项友生、杨莉、罗志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