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流器一号实验装置的前世今生,值得一看!

91百科网 71 0

天下山水最佳观在蜀。 蜀之胜利,称嘉州。 乐山,古称嘉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曾几何时,核梦想的种子在这里深深埋藏,“人造太阳”的梦想从这里起航。

196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三线建设”的重要部署,我国西部大力开展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308、585、605、525、739等代号悄然出现在乐山的土地上。 人们只知道这些代号是一些大型中央工业企业和国防科研单位的代号。 除此之外,他们对企业的规模、地点、产品等一无所知。 这无疑给这些企业和单位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其中,1965年,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核物理所”)在四川省乐山市小坝拉开建所的序幕,并被分配建设“中国循环器一号”实验装置的任务代号为“451工程”(我国“四五”一号重大科学工程)。

1985年11月,“451工程”全面竣工并通过国家验收! 我国首台工业规模托卡马克装置“中国环行器一号”研制成功,被誉为“中国第一台人造太阳能装置”。 经过20年的努力,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受控核聚变实验基地,推动我国受控核聚变研究从建造装置、开展更大规模装置实验研究的新阶段,实现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奠定了基础。一举进步。 一等奖。 历史的脚步庄严清晰,文明的传承生生不息。 “人造太阳”上的每一个部件都记录着中国核聚变人不懈的追求和探索,铭刻着他们的光荣和梦想。

扎根乐山,追逐“人造太阳”

播撒新太阳,转型发展迎新年

上世纪末,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随着国防三线建设调整,中核集团所属核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机构已迁至成都。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核科学技术研究所抓住教育知识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开始了二次创业。 在乐山原有科研基地上开创了一条“产学研”结合、与高校联合办学的新路径。

学校成立初期就明确了“高起点、高质量、创特色”的办学方针。 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设置专业,形成以核工程、电子信息、机电学科为主,适度发展文科、管理学、法学学科的办学格局。 同时,学校建立了从核与西方物理研究所聘请大批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聘请成都理工大学教育教学专家、并向社会招聘优秀人才。 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经过紧张筹备和四川省教育厅批准,成都理工学院乐山分校于2000年9月16日成功揭牌。至此,一所名为“科技体制改革新突破”的新大学“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典范”在亚洲大型受控核聚变实验基地诞生。 一轮新的“太阳”正在成都平原徐徐升起。 崛起,耀眼。

2001年,“成都工程学院”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同年“成都工程学院乐山分校”更名为“成都工程学院乐山学院”。

2004年2月,上级批准“成都理工大学乐山学院”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办学二十年,立德育人,成就辉煌

白马过,风雨随果。 在“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高于一切、严谨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的滋养下,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不忘办学初心,踏上了百年征程,谱写精彩篇章!

事业高于一切,继续歌唱,潜心建设全国一流、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应用型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是我国核工业唯一一所直属普通本科院校。 经过20年的坚持、20年的探索,现已成为中国一流、极具发展潜力的独立学院。 学校在同类院校中率先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现已形成以工科为主,涵盖理、工、经、管、文、艺术、教育七大门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 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 现有在校生近2万名,已向社会输送了7万多名优秀毕业生,为我国核工业输送了近万名优秀毕业生。

学校始终得到国家教育部门、国防科工部门、中核集团及省政府部门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 他们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给予高度评价。

中国环流器一号实验装置的前世今生,值得一看! 核工业 核聚变 中国核工业集团 “人造太阳”计划 中国军情 第1张

二十年来,学校先后荣获“中国一流独立学院”、“全国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前20强”、“四川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示范学校”等称号教育教学管理学士”、“全国教育管理十大创新成果”。 “独立学院”、“中国十大优势专业独立学院”、“全国最具教育特色示范院校”、“全国最具社会满意度示范院校”、“全国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等荣誉。 学校建设和办学成绩多次被中央媒体报道,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显着增强。

责任比什么都重要,要努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活力之源。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确立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线,实施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两大融合,建设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三大课程课程、实践创新课程大平台,开展师资队伍、实践教育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四大建设,培养学生学习、应用、创新、创业、就业五大能力。 ”作为战略性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确立“人才兴旺”的核心理念,打造了一支1200余人的专家教师队伍。 聘请了一大批来自国内知名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核工业系统单位、国有企事业单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和研究人员。 院士、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优秀师资队伍。

近年来,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在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屡获冠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5-2019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竞赛评价结果中,学校在全国417所同类高校中排名第9位。

学校充分利用独特的核工业背景,在中国核工业国家实验室和大中型企业建立就业实习基地,与多家核电厂签订就业协议,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核工业系统人才; 在珠三角、长三角设立实习和就业办公室; 与100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有针对性地召开各类供需会议,多渠道搭建就业平台,拓宽就业途径。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广核集团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通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等央企在校招聘。 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 部分专业实现了充分就业,备受用人单位青睐。 欢迎和赞扬。

严格融入一切,三育人,培养德、智、体、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保持严格、细致的作风。 一体化建设内容齐全、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着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格局。

学校始终坚持以文化育人、以环境育人。 这里是中国可控核聚变产业的发源地,也是中国聚变梦想腾飞的地方。 老一辈核工业人的创业播撒种子,将“四凡”核工业精神铭刻在这片沃土上,孕育了学校“敢为人先、艰苦奋斗、培养人才、厚德载物”的大学文化。追求卓越”。 学校围绕我国受控核聚变发展史创作的大型原创剧《核聚变》《核梦》,续写核工业人在文化自信之路上的成就和辉煌。 同时,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学校建筑布局顺湾依山,将文化融入环境,环境凸显文化。 莫若湖面积300余亩,碧波荡漾,环湖公园和万景园鸟语花香。 银杏大道、香樟大道风景如画,桂花林、桃花林相得益彰。 与峨眉山、乐山大佛同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 风景区一体化……校园绿化覆盖率达70%,风景宜人。 学校荣获国家绿化示范单位、省绿化示范先进学校、省园林式单位等多项荣誉。

学校教学条件优良,建有工程实训中心、核工程与核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等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先进制造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中心图书馆藏书超过270万册。

进取成就一切,敢为人先,走在前列谋新篇章,勇立潮流,担当担当

学校科研成果丰硕,荣获“国防科技工业管理创新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项。 近两年来,学校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核能发展项目、西部材料创新行动人才金字塔项目及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近200项,并成功与当地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对接项目。 拥有专利20余项,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近90项,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600余篇,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同时,在中核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教师参与了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学校也被列入中国国家核聚变发展计划。核电公司产教融合、协同教育。

此外,学校充分发挥央企背景和大学智库优势,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第八届亚太等离子体输运物理国际会议、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综合工程设计会议先后在学校召开; 连续年在学校举办中核集团新员工入职培训; 四川大佛节、旅游博览会、茶博会,学校师生志愿者频频大显身手; 校地、校企合作成果屡创新高。 作为高校助力扶贫,学校积极响应中核集团和省教育厅号召,与宁夏同心县、重庆石柱县、稻城县共同推进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四川省雅江县。 学校驻村扶贫干部多次受到上级邀请。 单位表彰充分体现了高校的责任和担当。

百年梦想,敢为人先再次扬帆

风雨浸透了柳兰岁月,积淀已沉入地下。 曾经属于国家机密、核工业界人士曾经倾注一生心血的“人造太阳”实验装置,被珍藏在学校的“中国核聚变博物馆”中,成为了镇馆之宝。 如今,静静坐落在校园内的“451工程”大厅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第一批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

回望50多年,“三年前”仿佛是一首气势磅礴、影响深远的交响乐。 如今,一座充满活力的大学城已经崛起。 2019年金秋,以“聚变照亮人类未来”为主题的首届中国磁约束聚变能源大会在学校隆重举行。 千余位院士、专家、学者齐聚校园,回到聚变研究的起点,秉承初心,勇担使命,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再次出发。 回顾过去,我们感到自豪; 展望未来,我们向往; 承前启后,我们踏上百年征程,追寻百年梦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办学,规范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我们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面向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人才,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辉煌业绩。

“20岁,正值青春年华,正是奋斗的时候。” 打造百年名校,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再次扬帆起航!

(龚宇红、杨坤)

标签: 核工业 核聚变 中国核工业集团 “人造太阳”计划 中国军情

发表评论 (已有26501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