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岁的学霸家庭,女儿保研到北京大学,她是怎么做到的?

91百科网 45 0

各年级各版本第一卷的语文、数学、英语期末试卷及复习要点已整理完毕。 点击菜单栏或后台回复关键词“最终”即可免费获取。 祝大家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

微博上有一条新闻:“学霸老师为了和学法律的女儿聊天,自学了国家司法考试。”

经过8个月的自学,49岁的朱腾强以客观考试总分205分、主观考试总分116分的成绩顺利通过了考试。

朱氏家族是顶尖学者世家。 他们的女儿朱林晓已经考入北京大学攻读法学硕士学位。 朱妈妈也不甘示弱,目前正在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而不是主修计算机科学。

朱家人最喜欢的就是聚在一起聊天,交流学习内容。 朱林晓说:他现在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成绩与父母从小给予的教育和家里的学习氛围是分不开的。

除了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外,这个学术大家庭还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

给孩子金银不如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

孩子的发育有其自身的遗传属性,还有一个隐藏的“基因”,是在生命早期形成的,最终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这个“基因”的名字就是“习惯”。

许久未露面的跳水女王郭晶晶现身邓亚萍访谈节目。 谈到教育孩子,连岳父霍震霆都说郭晶晶是严格的“虎妈”。

有时她的公公霍震霆也会来看望孩子们。 如果孩子作业没写完,她就会本着“不给公公面子”的原则,先让孩子写完作业,再陪老人。 她希望孩子能够养成时间管理的习惯,做事有计划。

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们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时期。 12岁以后,孩子逐渐养成了很多习惯,而新习惯扎根就困难得多。

父母的首要责任是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对孩子说:“你做完作业就可以去玩了”。 但当孩子来到家里或者有事情的时候,他们会让孩子先玩,然后再写。 长此以往,孩子们就无法养成放学回家的习惯。 在家先做作业是一种习惯。

孩子从小学习数学的时候,一开始会觉得内容很简单,很多孩子喜欢跳步骤。 有时候,为了和朋友出去玩,字迹就会很潦草。 为了节省纸张,草稿纸和作业本都会写得很密。

这些行为一开始是孤立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就会成为习惯。

到了初中、高中,内容就变得有点难了,跳步的时候时不时就会犯错误。 很多孩子会用粗心来解释; 字迹潦草,最后连个字都看不清了,5抄成了3。我在卷子上写得密密麻麻,考试时查了一下,却找不到一个数字、公式,或长时间行走。

久而久之,孩子自己就会怀疑自己是否擅长学习,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智力水平,最终可能会放弃学习。 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英国著名女首相撒切尔夫人对隐藏的“基因”进行了精辟的解释。 她说:

注意你的想法,因为它们可以决定你的言语和行动。

注意你的言语和行为,因为它们可以决定你的行为。

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们塑造了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可以决定你的命运。

49岁的学霸家庭,女儿保研到北京大学,她是怎么做到的? 亲子成长 第1张

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多长时间? 伦敦大学学院的健康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邀请了 96 名参与者,并要求他们选择一种他们想要养成习惯的日常行为。

他们选择的行为是他们每天都会做但尚未做的事情,并且与他们的健康有关。

例如:晚饭后跑步15分钟。 参与者被要求每天登录并报告他们是否继续之前选择的行为以及该行为的习惯程度。

研究人员发现:

平均而言,受试者需要 66 天才能形成一个新习惯。 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时间来养成习惯。 例如,早上喝一杯水,20天后就会毫不费力;

午餐吃一个水果需要两倍的时间,运动更是困难。 有些人84天后还没有养成早上做50个仰卧起坐的习惯。

可见,习惯的形成不可能立竿见影,孩子的意志力本来就很弱,更容易半途而废。 因此,在培养孩子的习惯时,不要立即责骂他们,而是要想想学习信息的困难。

不过家长们不用担心。 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养成习惯。 我们可以从三个问题开始。

问题一:养成习惯的动机是什么?

孩子们需要为习惯创造动力。 例如,如果孩子不喜欢读书,动机可以从“我不喜欢读书”变成“我想读书”。

你可能会说,孩子讨厌读书,他们的动力为零,甚至是消极的。 没关系,你可以创造条件让孩子保持积极性,比如每天看书半小时,多去图书馆,或者和孩子一起读书,让他们感受到读书的好处。

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不会立即采取行动,但周围的环境营造出阅读的氛围,无形中就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了习惯的种子。

问题2:你何时以及如何将其变成一种习惯?

今年我们要求孩子们多读书,但是这个要求没有具体的行为,孩子们也执行不了。

心理学家Peter Gollwitzer给了我们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如果-那么(if-then),即:如果某种情况发生,那么我们就做某种行为。

例如,培养孩子刷牙的习惯,仅仅告诉他们“我们必须刷牙”是不够的。 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如果-那么”的联系,比如“如果我们吃完晚饭,那么我们就会刷牙”。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在特定的情况和行为中建立了牢固的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联系会成为习惯。

判断孩子是否形成习惯的核心在于自动化。 也就是说,孩子饿了就想吃东西。 这是一种自动反应。

如果能养成这样的习惯,那就成功了。

问题三:面对突发事件,家长首先要稳定情绪,然后才能调节孩子的情绪。

前面说过,养成习惯的基准不是21天,有时可以更长。 当孩子哭的时候,父母会忍不住生气。 这个时候,你首先要让自己平静下来,告诉自己:

养成习惯不容易,每天锻炼身体很辛苦,读书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安抚好自己的情绪后,孩子的情绪也需要调整。 你可以蹲下来对孩子说:“今天的书太难了,你看不懂吗?妈妈和你一起读怎么样?”

与其通过打骂的方式强迫孩子做某事,不如想办法把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认为,促进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的因素有三个:自主感、归属感和能力感。

自主感就是让孩子觉得我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比如,在买书的过程中,家长让孩子选择买什么书。 选择要有限,比如二选一,让孩子感觉自己变成了农奴,开始唱歌。

归属感就是让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和被接受。 做孩子不喜欢的事情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提高孩子的积极情绪,告诉她这样做的有趣的一面。

能力感就是让孩子觉得自己可以很伟大。 孩子的进步是微小的,孩子每一次进步,家长都要全心全意地鼓励,抓住孩子成长的时刻,为孩子加油。

心理学家塞德斯说:“人就像陶器,幼儿期就像制作陶器所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将决定原型。”

有能力的孩子可以走得更远,但有好习惯的孩子会走得更稳。

标签: 亲子成长

发表评论 (已有39577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