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属高校‘高峰’学科少,学科建设水平低,引领发展、聚集人才、支撑创新的能力不足。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结果中,15所省属高校有163个参赛学科,而只有5所大学有13个科目获得B级,没有一个科目获得B+以上……”2020年5月,安徽省教育厅在回复网友留言时“暴露了自己的不足”。
作为长三角的“新伙伴”,安徽省属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已与其创新型省份的地位不再相称。
澎湃新闻注意到,安徽多个城市刚刚发布的“十四五”规划方案中均对高等教育发展进行了规划。 其中,支持地方省属“学院”升级为大学成为重要内容之一。
《中共苏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支持苏州学院创办苏州大学。
滁州市委还将支持滁州学院创办滁州大学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列入“十四五”规划建议中。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支持黄山学院升格为黄山大学,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也被黄山市委列入“十四五”规划建议。
这座城市的“大学梦”
苏州大学、滁州大学、黄山大学分别成立于1949年、1950年和1978年。 本世纪初,有3所院校升格为省属本科院校。
为何三地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支持“学院”升级为大学?
“黄山大学的梦想是黄山大学人的梦想,也是150万黄山人民的梦想。” 黄山学院党委书记王峰告诉澎湃新闻。
苏州大学校长张莉告诉澎湃新闻,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苏州大学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 在校地合作的背景下,苏州市提出进一步支持学校发展。
安徽“第三城市”滁州也希望弥补没有“大学”的遗憾。 “滁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呼唤滁州学院升格为普通高等学校,为滁州大学提供更强大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滁州学院副校长陈桂林告诉澎湃新闻,市、校双方已达成共识,将共同做好校园宣传工作。 合作深入发展。
安徽省层面也有省属高校“十四五”期间发展规划。 《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安徽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积极引进‘双一流’建设大学在安徽设立分校安徽,支持省属高校高峰学科建设,依托省部省市共建,打造一批特色优势明显、竞争力较强的地方高校,加快提升学科水平。省属大学水平。”
升级“大学”非一日之功
“学院”升级更名之路并不平坦。 根据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升格为“大学”有一系列严格的量化指标。
具体细则包括:学校规模须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人以上,研究生人数不少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 同时应有3个以上学科为主干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不少于2个。 师资队伍中研究生比例达到50%以上,博士生比例达到20%以上。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和教授职务的专任教师分别不少于400人和100人。 科研水平方面,人文社会科学类高校教育经费不少于500万元,其他高校不少于3000万元。 此外,大学一般应有至少10个硕士学位课程和5名以上硕士学位毕业生。
王峰表示,为了满足教育部的要求,实现黄山大学的梦想,黄山大学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基础设施、办学经费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陈桂林也坦言,从滁州大学目前的发展来看,更名大学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 但仍有一些维度尚未达到教育部的硬性目标。 “学校计划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达到教育部的认证要求。”
“高校的发展不在于名字,而在于内涵,核心是师资和课程。”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副理事长杨映秀认为,学校的发展速度必须与其质量相匹配。 “学院”升级为“大学”不应改变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定位。
《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的意见》也指出,要坚决纠正一些高等学校谋求全面综合发展的倾向,更改名称和升级。 严格按照审批标准 “学院”更名为“大学”,有效引导现有高等学校将精力和资源投入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
学校与城市共筑“大学梦”
城市与大学作为一个共存、共同成长的命运共同体,是“血脉相连”的。
“地方政府应该支持地方省属大学,因为大学发展的同时,也可以为当地提供高素质人才,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杨映秀说。
在张莉看来,学校不仅要获得当地的支持,还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 “目前苏州市已经实施了多项支持学校发展的举措,未来双方将会有更深入的合作。”
“滁州大学为滁州跻身全省第三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020年11月7日,滁州市政府与滁州大学签署《共建滁州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滁州市市长徐继伟当天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滁州大学多年来为滁州发展做出的贡献,两校合作从此开启了新的篇章。
“滁州学院升格为大学是学校和市政府的共同努力。” 陈桂林希望滁州市今后继续加大对学校建设用地的支持力度,改善硬件条件,学校不断提升软实力。 。
“近年来,我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与当地的大力支持密切相关。” 王峰表示,黄山大学“坚持扎根当地,全面增强‘服务地方能力’”被列为2021年十大目标任务之一。
王峰介绍,未来,黄山学院将依托项目合作平台、技术支撑平台、教师工作站平台、交流与临时工等五大平台,建立健全学校与当地社会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平台、志愿者服务平台,重点发展当地旅游经济。 、生态环境保护、徽州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事业建设等提供服务。
“融合”带来新机遇
作为来自长三角的“转学生”,安徽高等教育发展与上海、江浙等地还存在差距。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按下“快进键”,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也被摆在重要位置。 紧跟整合步伐,争取尽可能多的资源,成为安徽省属“学院”崛起的新动力。
王峰介绍,刚刚召开的黄山大学党代会明确,要大力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强化区域共建共享,深化与边缘应用型大学联盟战略合作以及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省的名山论坛大学联盟。 充分利用江、浙、沪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安徽设立分院的机会,探索与长三角地区高校在干部挂职、人才培养、科技研究、毕业生就业。
2020年,滁州将跨层级成为安徽“第三城市”。 迅速崛起的背后,是滁州市主动充分抓住毗邻南京的区位优势。 “滁州经验”也是从滁州大学学到的。 陈桂林介绍,滁州学院先后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洽谈合作共建。 下一步将寻求与长三角地区高校更广泛领域的合作。
那么,拥有“大学梦”的安徽省属“高校”如何吸引“大师”加盟呢?
“目前滁州学院发展的核心仍然是师资队伍建设,短期内我们可能很难直接引进‘大师’,所以学校采取了多元化的人才引进策略。” 陈桂林说,一方面,对于来自发达地区的高级专家学者,滁州大学通常采取“灵活引进”的方式,即在不改变人事关系的情况下,通过项目引进,为学校的发展赢得资源; 另一方面,学校对教职员工实施“博士项目”,并提供住房优惠等福利。 政策吸引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人才到学校任教。
获得地方支持后,安徽省属高校如何实现“大学梦”?
“创建苏州大学是学校下一步中长期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结合硕士学位点建设推进相关工作。” 苏州大学校长张莉说。
黄山学院党委书记王峰表示,下一步,学院将围绕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思路,细化工作措施,发扬“钉钉子”精神,工作一接一棒,跑一棒又一棒,力争尽快实现升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