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中国的发明专利增长速度狂飙,奥秘何在?

91百科网 41 0

国家的强盛首先取决于人才

中国是世界上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国家。 虽然每年都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史上最困难的季节”,但中国青年的整体素质却因大学扩招而得到了大幅提升。 人力资本素养的普遍提升将有助于中国尽快实现产业升级。 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足50%。 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大学,将确保中国青年在教育和知识素养方面的优势,从而保持其在劳动力市场的高端优势。

在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劳动力人口萎缩的关键时刻,庞大的高等教育人口将成为扭转颓势的决定性力量。

2006年至2016年的十年间,中国科技创新加速加速。 十年间,中国人口只增长了5%,GDP却增长了255%。 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从2006年的2.5万件猛增至2016年的30.2万件,增幅超过1100%,连续六年位居全球第一。

近十年来,我国发明专利数量快速增长。 秘密是什么? 重要原因之一是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 本世纪初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大规模涌入社会,提高了我国精英人群的知识水平。 目前,中国22岁至35岁的人口中近一半是大学生。

创新能力来自青年和人才储备。 是否有足够的大学生,考验着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的深度。

城市竞争,人才是关键

大学生作为传统人才的代表,已成为城市竞争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大学生的生源有两种,一种是内生的,一种是外生的。 内生发展的关键是城市高校在校生数量。 为了建立大学,许多城市向省份和中央政府争取设立大学本部或分校,以培养更多的自产人才。 从外面进来就是抢人。 近年来尤其如此。 多地出台了提供户籍公寓的激励政策。 抢人大战硝烟弥漫。

尤其是一些沿海城市,经济发达,但大学不够多,每年都在抢劫人口​​。

自产不足,只能靠“抢”

能够劫掠其他城市的人,自然都是有才华的,并且已经证明了自己的魅力。

靠什么来抢人? 当然,抢人主要还是看经济实力,是否有足够的就业机会,是否有比较高的收入水平。 大学生最紧缺的十大城市均位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这并非巧合。 其中,深圳、佛山、无锡、东莞的人均GDP超过10万,泉州、南通、唐山等也接近。 中国最具活力的民营企业几乎都诞生在这些城市。 就业前景广阔,财力雄厚。

但这还不是全部。 除了经济实力、收入水平等“硬实力”外,还需要软实力。 包括社会文化领域、生存环境的兼容度、包容度,甚至改革的力度。

几十年来,深圳一直是中国吸引力第一的城市,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的“收割机”。 除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外,其长期包容、开放的社会氛围对于其能否成为中国青年之城、“孔雀南飞”之城也至关重要。

2016年,深圳净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67.7%。 这还不是深圳的鼎盛时期。 在深圳20世纪90年代的黄金时期,这一比例一度超过70%。 东莞净流入人口占全国常住人口的73%,位居全国第一。 在佛山,这一比例接近50%。

改革的力度和诚意是更深层次的因素,近年来在抢民方面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抢人大战中,不少城市在全国改革滞后的情况下,多次突破先行城市体制,率先解放了一些市场要素。 最典型的就是户籍制度近年来受到抢人竞争的巨大冲击。 多地出台宽松户籍政策,允许大学生自由落户。 有的城市甚至提供公寓,甚至提供创业、落户资金。

但这并不是所有城市的共识。 除了北京、上海等几个特大城市外,还有几个城市尚未放开户籍,这显然对人才引进设置了障碍。

为此,我们推出了“中国大学最缺乏城市”排行榜。

近四十年来,佛山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制造业中心。 目前,佛山人均GDP超过上海,成为世界高收入城市之一。 同时,美的、格兰仕、万和等家电巨头在全国享有盛誉,吸纳就业能力较强。

2016年,佛山大学生仅有5万人。 大学生密度在国内GDP排名前35的城市中最低,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然而,武汉人口数千万,大学生100万,每万人就有1名大学生。 大约1000人。

按全国平均水平计算,佛山大学生数量可扩大到20万左右。 如果以武汉为基准,佛山大学生数量可达50万至100万,是目前的数十倍。

佛山不仅经济发达、财力雄厚、就业机会多,而且民风开放。 目前,佛山净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48%,远超北京、上海,每年吸纳数十万年轻人。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制造业重镇之一,佛山致力于成为中国的创新中心城市之一,并可能成为未来的工业设计之都。 佛山大学的产出反差很大。

佛山大学的扩建刻不容缓。 佛山幅员辽阔,可容纳约50所大学。 同时,鉴于佛山是中国制造业名镇和世界著名的“世界工厂”,佛山建设的大学应该更加注重理工科,有一些技术和职业教育院校,而不是超过所有高水平综合学校。 性重要的大学。

如果你有财力,有气度,如果你不来这个城市,你会在哪里?

几十年来,深圳不仅是中国最大的人口熔炉,也是中国最大的人才熔炉。

深圳人口超千万,是中国第四大城市,人均GDP已达到主流发达国家顶尖城市的水平。 深圳经济发达,草根企业和巨型企业并存,充满活力,吸纳就业能力强。

深圳拥有数十所大学分校或研究所。 国内顶尖学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均在深圳开设了研究生院。 然而,深圳本土大学却乏善可陈。 没有优秀的大学,本地大学生的产出也较低。 深圳学生不足10万,但人口比武汉多,经济也比武汉发达。 如果以武汉为基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深圳的大学生数量将扩大十倍。

由于深圳是中国四大城市之一,繁荣且多元化,建议新建大学以综合性大学为主。

一旦大学开放,深圳将成为大学投资的热点。 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深圳仍然是首选城市之一。

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代表城市之一,温州模式举世闻名。 经济发达,人民富裕。

温州人口超过917万,直奔1000万。 在校大学生人数不到10万人。 按照全国平均水平,温州大学生至少要达到20万才能通过。

省会杭州的大学生很多,但杭州本身也是发达城市,很难吸引人。 纵使温州有天下之大度,天下人也不能只一心一意温州。 最好的选择就是自己多耕耘。

东莞是中国工业名城,繁荣开放。 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生存的机会。

东莞人口超过800万,其中户籍人口仅200万,大学生仅11万。 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反差巨大。 东莞的产业升级需要更多的人才。 除了继续抢人,还需要扩建大学,也是东莞的夙愿之一。

针对东莞的城市特点,东莞高校的结构也应以理工科、职业技术学院为主,同时兼顾综合性大学。

繁荣的东莞完全可以容纳20万至80万大学生。

河北虽然穷,但唐山却是河北最富有的城市。 从经济实力来看,唐山位居全国第25位,超过省会石家庄。 人均GDP达到8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接近一线城市水平。

唐山人口近800万,但大学生只有11万。 河北的大学生基本集中在石家庄。 唐山的两大邻国北京和天津拥有众多大学。

唐山未来新建大学的来源一是本地建设的大学,二是北京、天津大学的搬迁或设立分校。

按照全国平均水平,唐山可容纳20万大学生,可扩大一倍左右。

泉州是福建最大的经济城市,人民富裕,工业发达。 晋江、石狮等都是全国著名的经济中心。 尤其是服装和运动品牌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 泉州吸纳就业能力较强。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是一座千年古城,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泉州常住人口接近900万,但大学生却只有不到13万。 差距很大。 至少需要20万名大学生。 以泉州的富裕和繁荣,拥有超过50万的大学生也不是不可能的。

泉州需要具有全球视野。 除国家级和福建省新建大学外,还可以从海外筹集资金建校。 泉州是福建著名侨乡,华侨华人多达600万,商界领袖众多。 这个优势需要充分利用。

目前,福建的大学资源主要集中在福州和厦门。 大学资源的分配与经济资源的分配不一致。 如果学校开学,泉州的大学预计会出现爆炸式增长。

南通素有“北上海”之称,是上海唯一可以通过陆路北上的地方。 距离上海太近,不仅让南通人气爆棚,成为首批经济繁荣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同时,南通大量人口也被上海吸纳。 南通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少30万,是少数经济发达但人口落后的城市之一。

南通大学生不足12万人,但总人口超过700万,缺口巨大。

无锡是长三角经济重镇、东南内生经济典范,经济发达、人民富裕。 三年内,无锡有望加入中国万亿俱乐部,人均GDP将达到14.13万,超越上海。 对于乡镇企业来说,与佛山类似,内生发展模式盛行,诞生了无数本土民营企业。 经济充满活力,吸纳就业能力强。

江苏的大学资源集中在南京和苏州,无锡处于劣势。 不过,无锡实力雄厚。 高校开放后,无锡大学生数量完全有能力扩大到20万至50万。

针对无锡城市特点,以理工科大学为主体,综合性大学为补充。

徐州地处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从侧面也说明徐州先天的区位优势非常强大。 它不仅工业发达,而且交通便利,是天然的区域中心。

徐州常住人口近900万,户籍人口1000万,大学生仅15万。 徐州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如果大学生密度也达到或超过全国水平,差距将在5万到10万之间。

潍坊地处胶州半岛与山东腹地的连接点,地势险要。 潍坊也是山东省的经济强市。 2016年GDP排名全国第32位,超过全国省会、首府城市的一半。

潍坊是典型的县强市弱的城市。 所辖的寿光、诸城、青州、高密等都是中国经济活跃的强县。

潍坊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地级市,但常住人口已达935.7万,且流入仍在持续。 未来有望成为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目前,山东省的大学资源主要集中在济南和青岛,而潍坊则处于两大巨头之间。 如果按照全国平均水平计算,平衡潍坊经济发展,潍坊大学生缺口在5万至10万之间。

针对潍坊的城市特点,未来新建大学可以以理工科大学为主,综合性大学为辅。

排名解读

考虑到统计的方便性,我们首先对2016年中国GDP百强城市中的前35名城市的大学生情况进行了统计,在中国最强的35个城市中,我们进行了相关排名,按照分数。 大学最紧缺的十大城市。

在这十个城市中,大学生密度不仅是中国最繁华的35个城市中最低的,而且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排名计算方法:用大学生人数除以当地常住人口,得到全市每万人中的大学生人数,即大学生密度。

这个排名其实颠覆了很多人的常识。 按照绝大多数考生和家长的标准,如果在填写报名表时考虑区域和城市因素,首选肯定是北京、上海、广州、苏宁、杭州,甚至更糟糕的是区域中心武汉、西安、成都等城市或人口较多的省会城市。 。 除深圳外,这10个城市基本都在二线城市之外。 事实上,这个排名是关于“最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十大城市”的。 这里繁荣、开放,就业机会多,但当地大学生却很少。 如果有这么高端的,为什么不选择呢?

可见,不少考生和家长在填写申请表时考虑地区和城市因素时往往存在一些误区。 下面,老师就一一提醒大家!

多年来,从每年的高考录取结果和各地媒体的年度报道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普遍的现象: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地的高校录取分数线持续上升。 。

北京和上海更受欢迎。 不用说,这两地的一线大学每年都力求以最高分吸引最优秀的学生。 一些二线大学的成绩经常超出当地一线大学的控制线。 有些专科学校甚至看起来更有声望。 ,得分高于第二条控制线,甚至超过第一条线。 其他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城市的大学绝对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就是地域的特殊性给考生报考时带来的集体地域倾向——这些地方的院校成为了很多考生的首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其实答案大家都知道。

一是看重北京、上海等城市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优势”。

我相信,到这些地方学习,不仅可以接受高校良好的教育,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还可以在以后的就业中抢占先机。 这其实和很多高分考生放弃北大清华,选择去香港留学的情况是一样的。 大家看好的是一个国际交流的平台。 通过这样的平台,你可以接触到更多高层的人和事,这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机会。 这个想法确实是正确的。 毕竟,我们在大学学习的时候,也要接触社会,和外界交流。 这样看来,校外环境确实对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还有从众心理。

很多考生和家长选择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是因为他们看到其他孩子因为“从众”心理而选择这些城市; 一些家长和考生甚至认为在这样的城市学习是光荣的,所以他们选择了这些城市。

我只想留在这里读大学的原因。 因为有些家长觉得考生身心还不够成熟,在陌生的环境里学习不安全。 从考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氛围很了解,所以不需要像其他学生一样有“适应期”。 而且,身边有这么多亲戚朋友,办事也会很方便。 包括以后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在这个城市生活了这么久积累的人脉或多或少都会有帮助。 出于这些考虑,很多候选人不愿意离开当地。 这其实是地域选择范围太窄的情况。

对此,建议此类考生在填写申请时放眼全国,综合考虑。 尤其是那些成绩不尴尬、不尴尬的考生,可能会选择先申请国外大学,用距离换成绩。

填写报告小窍门:用距离换点

这一技术主要是针对一些考生和家长“非省内院校不能上省外高校”的误解而提出的。 随着一些考生和家长对省内名校的关注,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在省内成绩相同的人,不一定能进入省内最好的大学。 但如果他们离开本省,申请外省的大学,则很有可能会增加。 录取机会。

刘伟是来自四川的候选人。 刘伟总觉得自己和父母、家人的价值观有很大不同。 他的父母在家里总是对他唠叨。 高考结束了,刘伟心中唯一的愿望就是尽可能远离家乡。 。 在这样的理念驱动下,刘伟选择了东北、西北地区大学的专业,最终考入黑龙江的一所大学。

今年刚刚进入大二的刘伟谈起当时的决定,非常后悔。 他不仅无法适应东北的气候,也无法适应当地的饮食,永远无法融入当时的生活环境。 毕业后他决定回四川发展。 他觉得,如果当时选择留在四川,不仅可以免受东北的严寒,还可以在当地建立大量人脉,方便自己以后的发展。

像刘伟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由于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很多孩子都想逃离家庭的庇护,尽可能远离家乡。 这种心态并不奇怪,但我们在做出选择时,尽量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审视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 我们不能为了距离而追求距离,这会影响我们人生的发展。

为了防止刘伟的悲剧再次发生,考生在填写报名表时,不得刻意反对家长。 我们必须充分理解我们的父母。 同时,父母也要学会了解孩子的意图,当好孩子的辅导员,以免忽视了孩子的生活。

具体情况分析很重要,任何意见都不可能一概适用于所有人。

简单来说,如果你的分数足以进入二线城市的211或985大学,那么就没有必要去一线城市上二线大学。

如果你的成绩真的很尴尬,无论去哪里都只能去二流、三流的大学,那么去一线城市肯定是更好的选择,至少可以获得所谓的“经验” ”。

也就是说,前者是尖子生的选择,后者是差生的选择。

标签: 城市中国 大学 城市经济 深圳经济 城市选择

发表评论 (已有40501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