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追寻故事里的西安——教师藏龙卧虎

91百科网 48 0

故事里的追西安

文/游乐场巷的少爷

我们上学的时候,经常听兄弟姐妹说起43中的老师藏龙卧虎。 当时我并没有太多的情绪。 离开学校后,我经常听到人们谈论这件事,于是我想起了初中时教我们的老师。

英语老师的名字叫孙丽云。 她个子不高,皮肤白皙,一头灰白的卷发。 乍一看,她有点外国人! 孙老师原来教俄语,后来转行教英语,或许是因为她多年的外语教学生涯。 她的肢体语言非常丰富,说话时还会用手做动作,特别适合她英语老师的身份。 孙老师强调,英语一定要从字母、单词到句子死记硬背,从书本到英语口语的反复练习都要大声朗读,这样就学不出哑巴英语。

我比较喜欢英语,读起来很新鲜,很刺激,让我特别有活力。 为了学好英语,我自己制作卡片,在二姐的工作场所刻蜡板,油印英语对话,和同学们比拼英语口语。 我逐渐融入了班级,成为了孙老师眼中的尖子生。 我有一次去革命公园英语角练习会话。 去了之后才发现我们学的英语是课本英语,与会话英语相差甚远。 当时,早自习查英语时,英语不好的学生就把同音字写在手上,用当地口音的洋泾浜英语发音,引人发笑。

数学老师是张老师,五十多岁了。 她留着短发,经常穿着蓝色上衣,戴着黑框眼镜。 她气质优雅,说着河南话,但声音却与胡同里的声音不同。 感觉很亲密。 也许她和其他老师一样。 只要你认真学习、认真倾听,她就能记住你的名字。 曾经,她的方言还引发了一段趣闻。 我们班有一个女孩叫王桂香,一个男孩叫王国香。 张老师提问。 王桂香举起了手。 张老师举手说“王桂香”。 没想到正在做小动作的王国祥“哎”一声站了起来。 因为一件事突然发生,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原来,河南话的“王桂香”就是陕西话的“王国香”。 如果你不相信,就来试试吧!

张老师教数学准备充分,教学流畅,语言丰富,温和,易于人们理解和接受。 如果大家有任何问题,课后张老师也会耐心解答。

我也喜欢地理。 我上的第一堂课是一位理发的女老师。 她的地理课就像在讲诗一样,委婉而引人入胜。 谈到马来西亚的气候,她说,“马来西亚属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高温多雨,没有明显的四个季节。” 从这句话中,我感觉马来西亚一定是一个湿热的地方,酷热难耐,不适宜居住。 没想到她话锋一转说:“可是马来西亚冬天不穿棉袄,夏天不扇风。” 她说这话的时候,就像是人间仙境,让我又浮想联翩。 她有一个习惯,就是把“家”这个词放在说话的中间。 这样,她的话就变成了“在马来西亚,冬天在家不穿棉袄,夏天在家不扇风”。 另外,她独特的口音,让我们闻起来难忘。

后来,黄习武老师教地理。 黄老师个子不高,很敦实。 他是一个典型的陕西人。 一旦站上讲台,他的气场就能立刻平静下来。 他讲课、讲课都非常实事求是,一句一句地讲,一般不会细说,也不会含糊其辞。 当他谈论世界地理时,他的教学棒指向地图。 地图上的点肯定就是他所说的国家。 确切地。 黄老师的粉笔书法特别优美、出众,堪称书法。 每堂课下课后,黑板上写满了醒目的文字,学生们舍不得擦掉。

中学和小学的区别是物理、化学和地理。 当时学生常说“数学难,化学烧,物理公式记不住”。 但物理和化学实验很吸引人。 这两个主题对我来说不像顺口溜。 拿到80分以上是没有问题的。

我从小就喜欢运动,初中时对物理产生了兴趣。 我最喜欢上实验课。 有一次,我在教学楼东侧一楼的实验室上课,测量一个小灯泡的电阻。 老师反复强调220伏会致人死亡,所以不要用手去触碰。 但我想尝试一下电流的感觉,所以当我摘下灯泡时,我用手触摸了接触点。 “啪”的一声,我被撞倒在地。 我只感觉左臂麻木、疼痛。 老师问:“怎么了?” “发生了什么?” 我说“我摔倒了”来推迟它。 事后想想都有点后怕,好奇害死猫!

化学是由一位中年女老师教的,每堂课她都会用托盘来搬运实验器材,很有仪式感。 第一堂课让我们对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例如氧气O2、氢气H和二氧化碳CO2。 由浅入深,我们学习了两种检测二氧化碳的方法。 其中之一是澄清石灰水溶液法。 由于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浑浊,因此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它是二氧化碳气体。 正是这个实验让我永远不会忘记。 实验结束后,老师用浓浓的河南话总结道:“清澈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就变浑浊了。” 这句标志性的语言,阴阳曲折,让学生们听懂了,牢记在心。

教体育的张老师是长安人。 当时他30多岁。 他常年穿着蓝色羊毛衫,脖子上挂着哨子,脚上穿着一双永远洗不白的白色球鞋。 他古铜色的脸上刻满了皱纹,也预示着健康。 那时,体育课的设备很简单。 操场东侧设有单杠、双杠、沙坑、乒乓球桌等。 每当练习铅球时,有的学生就会搬木马、跳马、打篮球、打羽毛球。 轮到他们的时候,学生们就会过来。 谁推了,推了多远,都被张老师一一记录下来。 张老师是学校里压力最小、烦恼最少的人。 他从不发脾气,脸上总是挂着微笑。 身穿红色背心打篮球时,他健康、坚韧、健壮的身材十分抢眼。

体育课上,热身是必须的,绕操场跑圈是必修课。 一名女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肚子疼。”就让她在一旁休息。 有一次,连续三四个女孩肚子疼。 其中一个男生举手说:“老师,我也肚子疼。” 张老师说:“滚出去”,并发誓。 学生心里嘀咕,既然都是学生,为什么要区别对待他呢? 哈哈,女生来月经了!

当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经常看我的兄弟们打篮球。 老师们说,第三组的学生很麻烦,学习成绩也很差,但他们在体育尤其是篮球方面的表现却很出色。 我多次看到郑国胜、权建林、胡翰林、张老师等人与东三路的学生打篮球。 它比老师与老师或学生与学生更激烈。 场上没有老师,也没有学生,只有对手。 令人兴奋又兴奋。 令人兴奋。 每当学生战胜老师,老师们都会感叹:“三年级的学生还是更好”。

这些比我大5到10岁的兄弟,经历过“文革”,参加过罢课,批评过老师,参加过社会活动,下过农村。 他们是卷入运动的一代人。 有时说起那段经历,他们都充满遗憾。 对于43号,我深感遗憾。

学校停课一段时间,闲着的兄弟们在家养鸽子。 为了提高鸽子的飞行能力,他们经常向落在教学楼上的鸽子扔石头。 教室窗户的玻璃被纷纷砸碎,几乎没有留下完好的痕迹。 有一年,三中对后院的老房子进行了翻修,并打开后门运输建筑材料。 当我和朋友进去时,发现教学楼里到处都是碎玻璃。 我们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一样兴奋。 我们每人拿了一个脸盆。 ,在教学楼里疯狂地捡着碎玻璃。 有的朋友带了铲子,有的手柄有划痕,只是为了捡更多。 那次我把捡到的玻璃卖了5毛钱、4毛钱,高兴了好久。

房子修好后,后门就关上了。 但每当哥哥姐姐们说43号有演出时,我们就会一起去看。 门卫不让我进去,我就翻墙进去。 有一次,学校表演《大红灯笼传奇》,1974届毕业生刘宇扮演一个磨刀器。 我以与平常不同的方式看到了他。 更让我惊讶的是他的表演“真的很像”,我不禁对他产生了敬意。

几年后,我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流雨弟兄。 说起这件事,他惊讶道:“你还记得这件事?” 是的,在那个八部样板戏统治文化市场的阶段,哪个学生不会喊“磨剪刀、磨菜刀……”

初二的时候,我有一段时间迷恋轮滑和无声电影。 当时,市政游泳池被改造成露天轮滑场。 两个小时15毛钱对年轻人来说很有吸引力。 我节衣缩食,攒钱去滑冰。 渐渐地,我就上瘾了。 我经常下午放学后去滑冰。 我不吃晚饭,晚上去自习,我的学习成绩不知不觉地开始下降。 恰巧此时我看了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部电影。 一有时间就去电影院看了三四遍。 卓别林的才华和电影人物的奇特造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动作让我着迷,我经常在休息时模仿它们,忘记了自己。

1982年,作者在兴庆公园

极度的快乐带来悲伤! 期中考试,我的数学成绩直线下降,只考了13分! 这是我从小到大唯一一次失败! 当我拿到成绩单时,我的双手剧烈颤抖,头抬不起来,手足无措。

万老师给我打电话说这件事,问我是什么原因? 我说:“我考试没考好。” “我刚才考试没考好?” 他坐在椅子上,呆呆地看着我,似乎想看穿我的心。 沉默了半天,我见自己已经无法抗拒,便沉声道:“这几天玩得很开心,溜冰、看电影,脑子都坏掉了……”这是正确的!” 万老师肯定地说:“知道自己的错误可以帮助你进步很多,希望你以后的学习能赶上。”

其实万老师已经很清楚我的处境了。 他希望我能主动认识、改正自己,所以他不批评、惩罚、打电话给我的父母。 而是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给我鼓励鼓励,说出了他的心里话。 嗯,我很感谢这样的老师。 面对一个近60人的班级,班主任的责任极其重大。 这种责任和用心往往是学生看不到的。 很难体会到老师的付出。 从中,我看到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坚持。

1980年春节刚过一个多月,初三下学期,我家里就发生了一件事情。 在人民搪瓷厂工作的四姐突然病逝了。 一方面,我家庭条件艰苦,需要赚钱养家。 另一方面,我即将面临中考。 为此,我多次在背后哭泣。 万老师得知此事后,专门与我妈妈进行了交谈,希望妈妈能够支持我完成初中的学业……

面对无奈的现实,我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1980年4月2日,一张毕业证书封印了我的人生。 离开了一起三年的中学校园……遗憾、感叹、悲伤牵动着很多同学,包括陈小青、王红、孙爱民、褚俊正。 我的四位同学还给我买了一本日记作为礼物,这份珍贵的友谊一直保留至今。

1982年5月8日13时30分43中教学楼火灾图/@秦岭

1982年5月8日中午,消防员现场救人/@秦岭

以前的链接:

【西安老故事】我们找老故事!

(本文图片来自“西安老事”数据库)

用心、真诚讲好西安故事

原创作品,如需使用或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稿:13002951033

标签: 二氧化碳 马来西亚 澄清 电影 地理

发表评论 (已有39107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