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复旦招生办公室还为有意报考的学生提供了专业培养、毕业去向、奖(助学金)等问题的详细介绍。
今年新增3个本科专业
复旦大学今年新增三个招生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人工智能(纳入工程实验班【新工科本科综合学习】范畴)、口腔医学。 像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西班牙语、护理(助产方向)等专业,都是近年来为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而新增的专业和方向,受到考生的广泛关注。
本科项目共安排了35个招生专业(类别)招生,涵盖79个专业,为考生填写专业偏好提供了更宽的口径,为考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招生与培养环节一体化,如新闻传播学(优秀新闻人才计划)、法学(优秀法律人才基地)、经济学(含数理经济学拔尖项目、经济学专业国际项目和复旦-格罗宁根大学“2+”) 2》双学位项目)、经济管理实验班、数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自然科学实验班(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技术科学实验班(卓越班)、工程实验班(新工科本科通过)、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国家级示范微电子学院)、安全技术(国家保密学院)、软件工程(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卓越博士培养计划)、临床医学(五年制)(卓越医生计划)等专业(类)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 都是社会反响热烈、考生大量关注的招生专业(类别)。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今年继续实行代码招生。 国家标准代码为19246。在教育部和各省招生办公室发布的招生计划中命名为“复旦大学医学院”。 毕业后学历和学位证书学校名称统一为“复旦大学”。 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约,共建主办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直属附属医院。
为保障高考统一录取考生利益,保送生、强基计划、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含浙江“三位一体”)、高水平艺术院团、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人数不占用目前公布的高层招募计划的数量。
开始实施“卓博计划”
2020年,实施“卓博计划”。 学校各院系优秀本科生(专业前20%)均可申请。 本科、硕士、博士衔接培养面向各研究生教育单位,面向优势基础学科和重点学科。 倾斜。
本科层次人才培养采用独特的“2+X”体系。 其中,“2”是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培训课程,强调核心能力的培养; “X”是指通过专业提升、本科荣誉项目、跨学科课程、辅修学位、创新创业教育等方式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无限可能。
每学年有超过6,800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其中大部分以小班授课。 在“名师讲基础课、主持基础实验”的倡导下,专业导师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术指导。
此外,学生还可以体验丰富的大学生活、200多个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灵活的学分制,允许学生在三年内完成部分专业的本科学习。
普通招生和普通教育
今年,复旦进一步深化大招生、通识教育理念,在部分省份提前设立自然科学实验班、技术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实验班、医学实验班等大招生和城市。
招生计划中的“实验班”只是招生类别的名称。 与其他招生类别一样,它不是一个特定的教学班级。 目前,复旦大学设有社会科学实验班、自然科学实验班、技术科学实验班、工程实验班等多个以“实验班”为题的招生门类。
专业招生符合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理念。 包括实验班在内的各专业类别学生入学后,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参照专业所含专业的教学和培养计划,选修相应专业类别的新生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招生类别。 第一学年暑假期间可免费注册参加专业课程。
各院系将根据学生的意愿,遵循“意愿第一,兼顾学生学业成绩”的原则,选拔最优秀的学生。 由于大一就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对相关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可以摆脱困惑,基本可以进入理想专业继续发展。
每年转专业名额超过600个
除入学时有明确限制的学生外,所有学生都可以在第一年或第二年春季学期申请转专业。
其中,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国标代码19246)转专业的学生范围仅限于医学类专业。 学校每年提供600多个(约占同年级学生总数的20%)各专业转学名额。 但由于经过一年的深入学习,学生对高考录取专业的兴趣和志向有所增加,而实际提出转专业的人数明显低于拟转专业的人数。换专业。
70%的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
复旦已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0多所大学和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与近200所海外大学开展了校级项目、院级安排、个人游学等学生交流活动。 系统。
复旦大学本科生毕业后到国内外大学继续深造是复旦大学本科生的主流,约占70%,其中近一半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继续深造。 在就业创业方面,复旦毕业生综合就业能力在各项排名中均位居国内高校前三名。 总体而言,复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职业属性不存在显着差异。
奖学金覆盖率超过45%的学生
复旦大学设立各类奖学金100个,每人最高奖励金额超过1万元,覆盖全校45%以上的学生。 复旦大学还为每年学业成绩优秀的新生设立新生奖学金,最高金额为5万元。
为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学校提出“经济资助和人才发展资助”的“双资助”理念,推出本科生“成长资助计划”。 目前,设有助学金69个,平均每年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人均近6000元的资助。 何培新、陈晓明校友奖学基金项目中的“海外及港澳台交流奖学金”,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寒暑假参加短期海外交流提供全额资助。
学校还建立了应急基金、医疗救助等机制,为家庭经济困难或遇到紧急情况的学生提供保障。 学校依托“光华公司”搭建创新实践教育平台,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约3000个。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