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只要上重点线,就可以读四七九?

91百科网 43 0

文丨记者张进

中考只要过了重点就可以读479? 你没听错,不仅仅是479,全市重点高中都可以。

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听起来有点不靠谱,但这确实是一个中考的好政策,也是最容易被家长忽视的政策。 有些家长是在孩子进入初中之后才了解他们的情况。 遗憾的是,由于之前决定从小学到初中,他们的孩子没有机会享受这项政策。 父母只能后悔。 这样的例子在每年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时候并不少见。 。

因此,在这个入学季,组长觉得有必要向家长尤其是小学家长解释一下大家还比较陌生的“目标学生入学”政策。

上学学生的目标人数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政策。 为什么小学生家长需要了解呢?

因为这个政策有一个基本规定:选择入读初中的学生不能享受就读生政策。 所以这关系到孩子从小学到初中的选择。

这项政策对于初中生来说有多重要? 可以说,在省属高中(含省一级、省二级,下同)招生中,其权重和参加中考的人数各占“半壁江山”,但一直没能考上中考的那种。 注意力。

不相信?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在此之前,我们先明确一点:目标学生招生计划是学校的统一招生计划,即属于高中统一招生计划,而不是单独或额外的招生计划。

根据规定,市属学校的招生比例为“5+2”地区学校统一招生计划的50%——这意味着每年录取的学生中有一半只要达到重点分就有分数。 经初中推荐的学生才有资格入学,他们大多来自非常普通的初中。

各区(市)、县目标学校计划招生比例不低于本招生区域所属省二级及以上示范性高中统一招生计划的50%——含义这句话的内容和上面的一样。 各区的省高中也是如此。

同时,成都市每年约有6000名学生通过地区指标,无需参加中考就读高中。 2016年这一数字为6,524人,2017年为6,464人,2018年为6,939人。

总体来看,以2019年为例,成都中心城区在校学生总数为11171人(其中市级统一生1608人、地区转学生427人、地区生7628人、文体生384人)。学生1124人),占省示范性公办高中招生计划的50%。

这样算来,在每年的中考招生中,孩子在校参加目标生项目的竞争和参加市中考硬试的竞争实际上是一样的。机会。 但从分数和竞争激烈程度来看,对于已经通过中考的学生的分数要求较低(地区学生甚至不需要参加中考),比其他学生更有分数优势。被迫参加中考的学生。 而且由于目标学校计划是分配给每个初中的,孩子们面临的只是学校内部的竞争,而中考则是全市学生的竞争,激烈程度的差异可想而知。

相反,如果中考成绩较高,但没有入学门槛,则孩子不能入学。 反之,中考成绩较低的孩子可以入学。 这样的例子每年在初中比比皆是。

可见,定向生政策关系到孩子升学的切身利益,家长应尽快重视。

什么样的学生能享受到这么好的中考政策呢?

以下是学生需要同时满足的条件:

(一)户籍在本招生区域(“5+2”地区视为一个招生区域,其他区县分别视为一个招生区域。全省共16个招生区域)城市)。 也就是说,海外注册的学生无法享受。

(二)初中一年级是指按照政策规定在学校就读、具有学校正式学籍满三年、并在学校连续学习的应届初中毕业生。 符合政策正常转学的,应在学校连续学习2学年以上,并具有在校正式学生身份2年及以上。

(三)选择入学的学生不能享受在校生政策。 有的家长可能会问,什么才算择校? 择校是指孩子在入读初中时,按照成都市各批次小学至初中正常招生,不去其应就读的公立学校。 相反,他放弃了分配的学位并选择了另一所学校。 的学校。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从小升初中必须在分配的公办学位和民办学位之间进行选择,这不算择校。 民办学校向公办普通高中分配的名额由学校向教育部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四)综合素质评价达到A级,达到运动标准。

满足上述条件后,孩子就有资格申请入读初中学校。 申请后,目标学生是如何筛选的?

第一步:各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区目标学生的具体工作办法。

第二步:各初中根据学生初中各阶段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从高分到低分,制定自己的目标生生成办法。

第三步:各区、初中在落实定向招生政策过程中,定向招生名额将在全校范围内使用,不进行班级分配。

第四步:各学校在规定时间内公布拟录取学生后,上报各区教育行政部门。 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后,在规定时间内统一上报成都市招生考试办公室。

中考只要上重点线,就可以读四七九? 指标 中考 初中 招生 高中 第1张

中心城区省属高中指标分为艺术体育指标、市级统一指标、地区指标五类。 中心城区直属学校(如479所等)指标分为艺术体育指标、市级统一指标等。

一般来说,市级统一分数指标要求孩子参加中考,中考成绩必须达到重点线以上; 对于地区指标,按照各区的规定,孩子不需要参加中考。

在很多家长的心目中,他们认为初中一定要上一所好的、受欢迎的学校,孩子三年后就能进入一所好的高中。 然而,正如第一部分领导所算的那样,由于目标已经达到,对中学生政策的结果可能恰恰相反——强制启动中考,会导致比中考更加激烈的竞争。学校学生的目标。

下面我们看一下今年中心城区各区在校学生市级统一指标分布情况:

可以看到,479所以及各区的省高中,其目标学生出勤计划是按比例分配给各区初中的(主要是根据各初中学生比例来确定)目标学生的比例),也就是说,每个区的初中无论多么普通,在初中的时候,都有学生通过479号等重点高中​​就读配额制(市级统一配额分配覆盖辖区所有初中)。

以成都市天府新区华阳三中为例,今年该校符合目标学生基本要求的学生人数为261人,因此分配到市统一目标的学生为20人,其中9人直接来自市属学校,其中树德中学外语校区1人,石室中学文庙校区2人,树德中学宁夏校区1人,光华校区2人树德中学 1 人、成都七中林阴校区 1 人、石狮中学北湖校区 1 人、成都七中高新校区 1 人。 人,外省二级及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11人。 这只是市级统一指标的分布,不包括地区指标。

要知道去年省重点分数线是543分,而石狮中学文庙校区的分数线是(612分、616分,前者统招,后者调整,下同),石狮中学北湖校区为(605分、609分),成都七中林荫校区为(630分、630分),成都高新七校区为(615分,615分),树德中学宁夏校区为(622分、622分),树德中学光华校区为(606分、613分),树德中学外语校区为(602分、610分),479最低分数线为59分高于省重点线。 但原则上,达到目标的学生只要得分在重点线以上543分就可以学习。 就算有比赛,他们也只会和学校三年级的学生比赛。

我相信,在普通初中获得名额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如果努力争取中考成绩,将会与学校的录取分数线相距甚远。 所以,我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个推进义务教育的举措。 儿童是高质量、均衡利好政策的真正受益者。

因此,家长在为孩子小学前期考虑学校时,也应该考虑到这一政策的优势,更全面地分析问题,为孩子规划一条更适合的高等教育路径。为了自己的发展。

定向生入学政策并非成都独有,而是按照教育部和四川省教育厅相关文件要求实施。 那么到了初中,除了中考,为什么还需要“定向生”呢?

众所周知,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我们都实行就近学校免试入学。 家长不能为孩子选择学校。 那么问题来了。 毕竟各个初中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差距的。 当然,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更好的学校。 因此,初中学校为遏制“择校热”,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和学校高质量均衡,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并引导城市初中平衡学校资源配置,因此在初中退出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实行省级二级及以上示范性高中统一招生计划,合理配置按规定比例在本地区设立初中。 初中学校会综合评估并推荐最优秀的学生入学,从而诞生“目标生”。 这使得各初中的优秀学生都有机会进入重点高中。

这一政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2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字[2002]26号,其中包括中小学入学考试和招生。 制度改革方面,明确提出初中到高中的考试招生,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体差异,取消单纯将中考科目成绩相加的做法。作为唯一的录取标准应该改变。 除考试成绩外,高中录取标准可参照学生成长记录、社会实践与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学活动记录、综合实践活动记录、录取综合评价等材料进行试点。 积极探索建立招生名额分配、优秀学生公开推荐等制度。 可见,目标生源政策还与学生评价体系的改革有关。

到了2008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和进一步完善中考改革的意见》教基〔2008〕6号中,再次提出普通高中招生要切实转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高中录取的唯一标准。 实践。 坚持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 初中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应当作为普通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 优质高中名额大部分应平均分配给普通初中。 同时,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招生。 招生和招生程序。

此前,成都市于2007年开始实施定向生入学政策,让普通初中和普通初中的孩子都有机会获得名牌高中的学位名额。

扫码进群

十几位资深教育记者教你如何选校

再过十天左右,中考成绩就要公布了。 考生将面临选择高中的问题——每所高中的老师怎么样? 课程有什么特点? 我可以住在寄宿处吗? 出口怎么样? 日常管理严格吗? 相信考生和家长也有很多疑问。

成都商报·成都少年团专门成立了中考服务小组。 家长可以向群内十余位专业资深教育记者提问。 无论是选择高中还是询问政策,记者都能为您提供一对一的专业指导。 而且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快速扫描二维码添加“团团”为好友并回复“中考”即可进群提问。

排版丨佳伊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东方IC

[结尾]

标签: 指标 中考 初中 招生 高中

发表评论 (已有38901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