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传媒大学是中南地区唯一一所传媒类本科院校,也是湖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 前身是2004年成立的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影视工程学院,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成功转制为独立的普通本科大学。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立德树人、德育先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 能力优先、全面发展”,秉承“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质量立校、发展特色”的发展思路服务区域传媒行业,构建传媒专业学科专业体系,培养传媒领域应用型人才,打造传媒专业教育品牌”,形成了“巩固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强化实践、交叉融合、突出能力”。经过近20年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美誉度日益增强。
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7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1.7万平方米。 主校区位于美丽的武汉光谷隐龙岛,东邻凤凰台,西临汤逊湖; 分校区位于孝感市洪江县大悟高铁经济区,并已投入使用。 教学设备设施齐全,包括综合媒体中心、电影后期制作中心、短视频制作中心、摄影中心、数字经济运营中心、创意设计制作中心等,以及一系列新闻演播室、虚拟礼堂、演出厅、视觉广播电台、观影室、录音室、非线性编辑室、视听配音实验室、摄影工作室、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室、三维动画实验室、高清视频制作实验室、数字化实验室电视多功能实验室、电视直播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大数据分析平台等实验室88个,智慧教室39个,还有美术、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专业教室。 其中,综合媒体实验中心是配套县级综合媒体中心而建,为相关学科、专业提供全媒体、全流程的实验教学环境,让实验中心的学生体验到工作环境以及与行业机构高度一致的业务。 实现学校与行业的无缝对接,更好地适应融合媒体时代传媒人才的培养要求。
主要的:
学校按照“突出应用、培育特色、重点引领、整体推进、提高质量、形成优势”的学科和专业建设发展思路,持续在专业内涵建设上下功夫,逐步打造学科优势这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媒产业密切相关。 学科链和专业体系。 现有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影视学院、设计学院、人文艺术学院、传播技术学院、文化学院等8个学院。管理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000余人。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28个,专科专业6个。 其中“戏剧影视学”学科为“十四五”省级优势特色学科。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表演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跻身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行列。 专业建设点、湖北省重点(培育)本科专业3个。 学校还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9门,湖北省本科院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1个。
科学研究:
近三年,学校获批市厅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43项,横向科研项目147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5项。科研项目4项,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4项。 、湖北省科研计划项目3项,成果获好评。 在SCIE、CSSCI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5篇,出版教材、专着40部,获批国家软件著作权4项。 获批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
师资力量:现有教师600余人,其中88%以上具有硕士、博士学位。 特别是我们拥有一批来自传媒行业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双师型”专职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提高教学质量。 提供强有力的保护。 近年来,教师在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西浦全国高校教学创新大赛、湖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
教育成就:
学校坚持紧跟业态发展、对标行业要求,在人才培养中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断加强校内外实践平台建设,扩大校政企合作,不断加强校外实践平台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大赛演讲比赛、全国“蓝桥杯”计算机大赛、“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系列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乌镇赛等有影响力的赛事连续获奖戏剧节。 近三年,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近2300项,获得国家级竞赛奖583项、省级奖1699项。 学校每年培养约3000名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他们主要从事国内外知名新闻媒体、教育、设计等行业。 每年都有毕业生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重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
一、招聘基本要求
(一)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热爱教育事业,能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遵守教师职业道德;
(二)身心健康,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
(四)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2、招聘职位
详见武汉传媒大学2024年教师招聘计划(附件1)
3、相关福利
(一)副教授、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人才:可专职、兼职。 全日制学生享受与学校同等待遇,还享受高层次人才专项补贴。 综合年薪15万起。 兼职工作,根据实际情况,一事一议,一人一策。
(2)博士:按副教授工资标准制定,综合年薪17万元起。 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和需要成立工作室和团队。
(3)硕士:税前年薪7万起。 软件工程、大数据、电子信息工程、表演、导演、制作管理、戏剧舞美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新媒体技术等紧缺专业人才每月给予300-1000元补贴元/月,视具体情况而定。 双硕士学位的待遇与博士学位相同。
(四)行业、企业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参照相应职称教师工资,聘用方式和工作时间可灵活安排。
(五)职称评审与招聘:学校进行独立评审,符合条件的按照学校职称评审与招聘相关政策进行评审。
(6)其他福利:寒暑假全薪; 学龄津贴、交通津贴、餐补、女工津贴及其他就学津贴; 五险一金; 假期津贴; 年终奖金; 健康检查; 带薪培训; 电脑补贴、儿童入场折扣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