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才的自由流动并不可怕,要让人才敢来,也要让人敢走。”
2009年,苟小平在李教授的推荐下来到兰州大学任教。 这次停留持续了十四年。
在谈到长期留在工作岗位的原因时,苟小平很简单地说:“对我来说,到处都是工作。有了这么好的平台,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快乐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想做的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它有效了,这太棒了。”
“好平台”在哪里? 苟小平一一来到我们身边。
首先是一个完整的实验平台。 “我们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仪器设备的要求比较高,比如显微成像就需要非常好的显微镜。我们申请的学科建设经费我们会通过学院整体使用,而不是单独使用。” ” 即使我们的资金相对于同级别的学校来说不是特别充足,但是我们可以搭建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来进行我们想做的事情,因为我们集中使用它。 一些工作。”
二是科研氛围宽松。 “我们把仪器设备集中起来,只要我们的学生经过培训,达到要求,就可以自己操作。这样,即使节假日或者深夜,只要需要做实验,他们就可以自己操作。”可以刷卡打开电脑。” 使用。”
最后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技术团队。 “我以翠英特聘教授的身份回来,现在学校的翠英人才计划更加完善、更加完善。 我们学院的每一位老师都会参与到人才的搜寻中。 只有把引进人才的主动权放到基层,才能真正提高学科水平。”
对于舆论对兰州大学长期存在的“人才流失”问题,苟小平表示,“已经成为过去式”。 “根据我自己的了解,流入兰州的人才数量在不断上升。即使有流动,我认为也是正常的。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人才想要自由流动,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踢球的地方。”一个角色,我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自由流动并不可怕,相反,我们应该担心如果限制这个流动,人才会不敢来,这是我认为我们未来应该更加关注的问题。 ”。
02
“科学研究需要自由探索,必须给学生空间,允许他们修补。”
作为导师,苟小平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始终注重“平等”、“公平”。 “教授研究生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过程,无论老师的学术水平、影响力、能力有多高,在指导学生时都应该平易近人、令人愉快。” “在生物领域,想要出一个成果是非常困难的,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付出很多努力才能产出一篇像样的文章。因此,对学生的贡献必须得到充分体现,不能让学生的心受到影响。”受到伤害。”
谈到自己培养的满意弟子,苟小平举了两个生动的例子。 “有一个同学特别愿意为课题组做一些服务工作,比如把系统的实验技术放到自己的实验室里,改进一些切片的制作方法等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成果输出,但他是研究团队中非常重要的成员,我也希望他能够满足学校的条件,留下来做更多的工作。“苟小平也特别希望学生们在遵守规则之外找到自己的路。”优秀的研究生可能会改变一个导师的研究方向,比如我之前教过的一个年轻人接手了课题组的一个分生组织突变体的工作,他就致力于研究这个突变体中的分生组织为什么会这样。后来我们课题组就分生组织的稳态维持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总的来说,他也改变了我的研究方向。”
有了这样的先例,苟小平还鼓励研究生自由探索,也就是“折腾”。 他经常告诉学生,“只要不是安全问题,其他问题都不是大问题。科学研究需要自由探索,只有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才能把这个方向的工作做得更深、更创新、更切割”。 -边缘。”
03
“我们希望让兰州大学的生命科学学科更具影响力,让人们一提到这个学科就无法回避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946年成立植物学系和动物学系。1978年,郑国臣先生申请建设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学实验室。教育部。 后来,陆中书先生创办了教育部植物生理学研究实验室。 这两个教育部直属的研究实验室为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奠定了非常好的历史基础。 2011年,李佳教授牵头成立细胞活性与逆境适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校以此为平台。 现有教职工近50人,设立3个研究方向。 近十年来,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研究论文,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专利并成功转化。
苟小平介绍,如今我国生命科学研究水平基本与发达国家看齐。 但未来,我们仍然要面对一些在大国竞争背景下“卡壳”的尖端科技难点和痛点。 “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向海外领先地区学习,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培养基础生物学学科的高水平人才。” 生物科学院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调整办学方向,适应国家重大需求。 去年新设立生物信息学、生物育种2个二级博士点,以及生物学、医学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当被问及学院的发展前景时,苟小平谨慎但充满信心,“我们希望引进更多高水平的年轻人,邀请他们加入我们的团队,把我们目前一些比较薄弱的院系做强做强,做大做强。”我们目前有优势、有影响力的学科,在国内提起这个学科,就不能不提到兰州大学。”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