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分不清它们,那不是你的问题,因为很难说这些校名有什么传承。 东华大学更名前称中国纺织大学。 西华大学的前身是四川工程学院。 南华大学是由中南工学院和衡阳医学院合并而成。 北华大学的渊源更是多元。
中国大学名称缺乏传承性与大学改名积极性有关。 每年,教育部网站都会公布数十个新校名,大学之间也不时会因校名归属而发生争执。
中国有多少所大学更名了? 更名的原因是什么?
-高校更名的套路-
中国大学有多爱改名?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名单,截至2017年5月,我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共有本科院校1243所。 其中,794所高校在1981年以后至少更名过一次,不少学校更名过两三次。 其余学校中,有324所是1981年以后设立的。
这意味着从1981年到2017年,流传至今的大学名称只有125所。
(点击查看大图)
以教育资源大省江苏为例。 2017年,全省共有本科院校77所。 但自1981年以来,只有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体育学院三所院校没有更名。
至于如何更改学校名称,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第一,升级和更改后缀,例如将学院更改为大学; 二是改变独立机构,与母校脱钩; 三、变更地名; 四是更改专业名称。
在这四类改名方法中,最常见的是更改后缀。
(点击查看大图)
从专科升到大学,或者从职院到专科,是很多学校追求的目标。 毕竟,最能体现办学实力。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全日制大学和高等职业学校都有相应的设置标准。
所谓大学,必须符合“文、政法、金融、理学、工学、医学等八个学科门类中,三门以上不同学科为主要学科门类;规划数量的全科门类”。当时学生人数超过5000人。” 等待条件。
1982年,天津师范大学升格为天津师范大学时,时任校长李继之在校庆大会上表示,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已经摆脱了“基础差、条件差”的局面,并更名为天津师范大学。更名为天津师范大学。 。
但也有少数学校选择“降级”。
中华协和医学院素有“中华医学殿堂”之称,自1959年起校名中就带有“大学”字样。但2007年,为了与清华大学合作办学,学校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直接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行列,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
然而,高校更名最麻烦的就是地名和专业名称。
如何更改地区名称? 自然是越大越好。 能用河南不如用郑州,能用华北不如用河北,能用中国就更好。
如果学校实力有限,申请省名有困难,那就用地区名。 “川北”肯定比“南充”大,“湘南”肯定比“郴州”更有辨识度。 总之,不能“安于一角”。
(点击查看大图)
为了让校名显得有名气,大学还充分利用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既然“华东”和“华北”门槛高,竞争激烈,那就改变主意,申请“东华”和“华北”。 比如,2000年,中南工学院与衡阳医学院合并,新校名为南华大学,取了一个非常霸气的英文名——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至于为什么有些学校将地名调整为较小的名称,主要原因是优先考虑提高学校水平。 较小的地名有助于通过并避免与其他学校名称发生冲突。 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情况。
2003年,北方交通大学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 从北方到北京,面积小了很多,但名气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增无减。 因为“北”这个地理概念太大了,很难说学校是在北京。
作为首都,“京”字是大学的金字招牌。 北京大学的资源与其他地区的同源大学有很大不同。
因抗日战争,北师大西迁至兰州。 抗战胜利后,部分师生返回北平复学,成为今天的北京师范大学。 留在兰州的,就成了今天的西北师范大学。
虽然北京师范大学曾经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六所重点师范院校之一,但北京师范大学现在是“985工程”大学,而西北师范大学只是省属重点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校徽
除了更改地名外,高校也在更改专业名称。
由于高校分为综合性高校和专业性高校,所以专业性高校校名中带有专业名称是通则,如XX师范大学、XX矿业大学等。 但自1981年以来,许多职业院校都在更改专业名称。
(点击查看大图)
其中,最显着的趋势之一就是专业名称的删除。 1981年至2017年,共有143所高校删除专业名称,其中师范院校112所。
如此多的大学对师范院校的地位感到不安,这让教育部感到不安。 因此,教育部师范司司长明确表示,“十三五”期间,现有181所师范院校不更名、不摘帽,将重点发展师范院校。主营业务为教师培训。
虽然师范院校已停止更名,但其他专业院校仍在更名。
科学、技术、金融等专业非常热门,几乎每个省份都有一所或几所理工大学。 例如,湖北省就有六所本科院校名称中带有“理工”字样。 甚至还有跨学科更名,如岳阳师范学院更名为湖南工学院。
-学校为何更名-
为什么高等院校如此热衷于更名?
一切都可以用“资源游戏”四个字来解释。
1949年以后,中央各部委建立了各自的特色学校,出现了一大批“地区名+专业名”的高等学校。 但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一些部委本身的撤销,许多部委所属的大学被划归地方政府。 由于地方政府资源有限,转型大学的经费和状况也远不如以前。
西南政法大学划转地方政府前是司法部直属大学。 据报道,学校领导在学校“放权”前夕进京要求“住宿”,但“教育部不要、司法部不要、教育部不要”。公安部门不想要它。”
此后,西南政法大学收到的财政拨款大幅减少。 这个曾经的中国法律界的“黄埔军校”甚至没有被列入“211工程”。
而那些原本属于纺织工业部、煤炭工业部、食品部的大学,也随着部委本身的撤并合并而消失,改变了面貌,力求不落后于时代。
南京财经大学的前身是粮食部所属的南京粮食学校。 1982年,食品部并入商务部后,南财通过两次更名,成功转型为财经大学,录取分数线也一路飙升。
(点击查看大图)
如果说高校划转地方政府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推动高校更名的话,那么上世纪末开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则点燃了全国高校更名的热情。
招生成为大学更名的最大动力。
同济大学学者陆健通过研究发现,更名可以促进招生增长,还能在省际之间产生学习示范效应。 华中师范大学的更名是受到其他学校更名的影响。
据时任该校校长张开元在《南方周末》回忆,虽然“学院”在当时并不被认为是低水平的意思,但在教育部门编制的学院名录中,它仍然排名靠后,因为“学院”这个词产生了影响。 到了报名的时候,我最终不得不更改我的名字。
(点击查看大图)
这也是为什么在大学中,“985工程”大学的名称最稳定,“211工程”大学次之,普通大学的名称最不稳定的原因。
“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既然已经是正规大学,自然不会轻易更改校名。 然而,普通高校还处于升级打怪阶段,常常陷入“欲成名校,必先改名”的陷阱。
已经知名的大学非常保护自己的名字。 除了泸州医学院与华西医科大学之间的纠纷外,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学院试图更名为“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时,也引发了学校学生的强烈不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一些愤怒的商学院学生建议学校申请更名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只有这样,上海对外贸易大学更名才能获得通过。
此外,一些高校的教育理念也在发生变化。 比如,在师范院校就业难的背景下,不少师范院校开始谋求转型为综合性大学,校名也随之发生变化。 1984年湖北大学更名为“武汉师范大学”。 更名后,乍一看,似乎与湖南大学平起平坐。
陆健的研究还发现,无论学校水平是否真正提高,只要更名,学校的教育支出肯定会增加。 这或许也是学校乃至地方政府部门积极推动高校更名的原因之一。
-院校更名,有成功也有失败-
如果一所大学更名,成为一所带有“国”字头的大学,那一定是成功的。
这类院校基本上是各专业院校中的佼佼者。 1981年以后,全国共有10所大学升格为国立大学。
在这10所大学中,更名最多的一所无疑是中国计量大学。 这所以质量检验检疫为特色的学校,1981年后共更名四次,由杭州计量学校升格为杭州计量测试学院,同年升格为杭州计量学院,后更名为中国计量院,2016年再次升格为中国计量大学。
(点击查看大图)
虽然不是“211工程”大学,但国立计量大学听起来就很气派。
还有一些学校名称原本带有“国”字头,但后来去掉了“中国”二字。 除了像协和医学院这样严酷的学校外,也有有人为了生存而折断手臂的案例。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所无奈更名。 因为“煤”字,2001年山东经济大学录取最低分数线高于该校第一志愿的最高分数线。
为了摆脱“煤”的包袱,学校按照教育部最终指示——“留‘中国’,留‘煤’,去‘煤’,更名为山东工商学院”。 ’然后去‘中国’”。
山东工商学院不得不放弃的国字号如今已经越来越少见。 “十二五”以来,教育部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名称中不得再使用“中国”、“中国”、“国家”等字样。 这让一些实力雄厚的专业学校有些无奈。
您甚至可以搜索“中国气象大学”贴吧。 / 百度贴吧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被誉为“中国气象人才的摇篮”。 2015年,有消息称欲更名为“中国气象大学”。 然而,错过了上一波争名,又遭遇“国”字头改名通道的封锁,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只能在校园里自称“中国气象大学” 。
但既然是更名,就会有风险,高校更名失败的例子也不少。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百年历史的四川大学。 1994年,四川大学与成都科技大学合并,学校更名为四川联合大学。 然而这个校名却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立刻给学校带来了负面影响。 1998年,学校更名为四川大学。
尽管人们常常嘲笑中国大学改名的热情,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只是一所学院。 殊不知,改名之风已经蔓延到太平洋彼岸。 一些美国大学为了吸引中国学生,将社区学院更名为州立学院,州立学院更名为大学。
作者 | 陈良贤
设计师|赵鹏璐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