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社会
科学与社会
适度规模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杨伟
(浙江大学)
重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逐步从个体培养模式走向适度规模培养阶段。 国内外科技创新人才群体涌现的例子有很多。 这种环境是自然形成的,是基于真正的创新和实践。 它不是通过使用公共资源创建的。 科学创新人才培养适度规模应遵循的原则是: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控制适度规模,持续培育学科文化。
DOI:10.19524/j.cnki.10-1009/g3.2022.01.001
杨伟院士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面临的艰巨而神圣的使命。 我国已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笔者认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适度规模培养和分类培养。
一、岗位职责当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三种模式
(一)综合因材施教模式。 即制定并采用最适合每个人成功的模式。 这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教育资源”的理想模式。 这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实现的模式。 根据教育资源匮乏的假设,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实施这一模式的能力。
(2)教育公平模型。 所有资源(包括教师和管理团队)趋于公平,管理始终得到加强。 该模型可以有效减少招生和培养过程中的方差,平息舆论,但无法提高其平均值。 比如,高考分层优化后,考试成绩最高的学生集中在北大、清华,但排名垫底的1/3学生的培养效果永远达不到九校联盟的水平( C9) ① 后7名大学 学生最终水平排名在前1/3。 究其原因,是前者受到资源分配不对称的影响,进而动摇了他们的求学理念。
(3)部分因材施教模式。 即营造因材施教的小氛围,在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下,对预先选拔的少数人实现因材施教。 主要困难是:一是人选选拔困难,实施过程中容易受人脉关系扭曲; 二是始终存在涉及“夹点”的疑点,比如自主招生、质量加分等各种历史问题。 三是无法回答教育公平倡导者提出的问题,容易失败,比如历史上中国科大青少年班的停办。
2、科技创新人才群体涌现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逐步从个体培养模式发展到适度规模培养阶段。 国内外科技创新人才群体涌现的例子有很多。 这种环境是自然形成的,是基于真实的创新实践,而不是利用公共资源创造的。
(一)优秀导师引领实践。 据统计,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导师中有近1/2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②这种师徒传承、诚信创新的模式是可行的。 我亲自指导了43名硕士和博士生,30名学生在国内外大学任教,延续了我的学术遗产; 11名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其中5人在国防科技工业部门工作,2人转行金融。 但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优秀团队人才培养实践。 国际知名的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GALCIT)是由西奥多·冯·卡门于 1920 年代末至 1942 年建立的。在他的领导下,在此期间培养了 40 多名航空航天/机械领域的大师级人才包括钱学森先生,他的做法也引发了“钱学森问题”。 GALCIT实验室吸引了众多世界优秀力学专家来此做短期或长期访问学者。 我的两位同学Rosakis和Ravichandron分别担任实验室主任。 此外,美国私立大学不受教育公平的限制。 他们的高水平师资解决了人才选拔的问题。 他们长期(五分之一)的专注训练已经产生了重要的成果。 它们陈列在实验室走廊里。 源自该实验室的最重要的研究贡献既有过去的名人,也有延续至今的新贡献。 其中一些只是由年轻人完成的。 这种从古至今对所有人进行表彰的方式,消除了对仅已故名人的崇拜。
西北工业大学1978年空气动力学5381班培养了5名飞机首席设计师。 他们设计的歼20、运20等新一代战斗机引发了中国空军的反击。
清华大学固体力学二级学科已成为国际力学学科的重要教学资源。 在培养过程中,培养出了多名两院院士。 其“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博士生”教育成果荣获国家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 奖,产生了13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
(三)前沿科技问题培养人才的实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承担的“多光子纠缠与干涉测量”项目荣获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五位获奖者中,彭承志、陈玉傲、卢朝阳等人凭借极具创意的成果获奖。 腾讯设立的“科学探索奖”。
清华大学航天技术中心成立于1998年,原10名成员中(我是年龄最大的),已有4人成为两院院士,另有两名成员正在申请中。 一位是世界工程师联合会主席,其余都是长江学者。
因此,在一定的小环境下适度规模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可行的,也是有先例可借鉴的。 这种环境是自然形成的,是基于真正的创新和实践。 它不是通过使用公共资源创建的。 形成的难度决定了其独特的稀有性,可以消除强调教育公平者的批评。 小环境下导师的高学术素质和选材标准可以解决选材问题,其学科文化内涵和培养环境可以激励学生前来。 如同流动一般,并在其中发挥出自己全部的“吸力”。
三、适度规模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指导原则
科学创新人才培养适度规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加大教育资源投入。 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是首要原则。 我们不需要对投入和产出进行详细核算。 教育投入永远是1+1>2。 所有教育资源的投入都将成为你的学生、你的成果、你的知识产权、你的研究平台、你的传承人。
(2)控制适当规模。 不要播种太多,收获太少,不要把学生当作导师科研项目中的打工者,而是把他们当作经营者。 应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
(三)培育纪律文化。 与中国工程院的特色发展战略类似,③学科文化的培育也可以用以下四句话来表达:类型决定发展路径、特色决定组织架构、人才选拔决定高度、文化决定了学科的传承。
① 九大学联盟(C9)是中国首个顶尖大学大学联盟,于2009年10月成立。联盟成员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中国技术. 、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9所高校。
②门伟利、张志强。 “诺贝尔科学奖跨学科指导效应的定量研究”,科学研究,2015,33(4):498−506。
③杨威、常若飞。 开放工程教育。 科教发展述评,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 年:1−7。
封面图来自网络
微信号|科学与社会
科学与社会的互动
科学与传统的文化传承
科学与人文的交叉点
自由讨论科学和思想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