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托邦”里看清梦想

91百科网 43 0

陆清朗有一个美好的梦想——毕业后成为一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心理系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应用心理学硕士二年级学生,陆清朗正在该系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实习。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

临床心理咨询实习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一天,导师用惊讶的语气对她说:“我发现你还蛮适合做青少年心理咨询的,你可以尝试一下这个方向。”

这句话让陆清朗信心十足。 毕竟,对于一个退出体制去读研究生的学生来说,没有什么比“知道自己想去哪里”更重要的了。

在“乌托邦”里看清你的梦想

2021年8月,陆清朗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退出体制,加入考研大军。

原单位的工作压力让她产生了自我怀疑。 她试图寻求职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由此她萌生了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想法。

陆清朗一开始想从各种社会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中寻找支点,但不同层次的培训课程让她意识到,只有正规的专业心理咨询师教育才能让她成为一名更称职的心理咨询师。 顾问。

她的本科专业不是心理学,于是她辞职备考,并于2022年收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的录取通知书。

入学后,学习的压力比她预想的要大。 “必修课很多,我想多选修课。”陆清朗说道。

长长的成绩单证实了她的话。 除了心理学理论必修课和英国政治公共基础课外,她还选修了《心理咨询伦理学》、《心理咨询过程与方法》、《认知行为治疗理论与实践》、《家庭治疗理论与实践》以及《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短期课程》心理动力咨询、团体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与实践相关的各类必修和选修课程。

她喜欢这些应用型课程。 有些课程的教学方式很特别——除了老师讲授之外,还会要求学生三人一组进行模拟咨询。 还有一些实践课程,不仅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还要求学生进行临床心理咨询实践案例。 分析、实例均来自于学生的日常实习。

对于他们来说,实习和上课一样重要。 平时,除了上课、做作业,陆清朗的大量时间都是在心理系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度过的。 这是心理系为满足临床心理咨询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习需求而专门设立的。

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京师大厦二层,面积近1000平方米。 一进门,就会看到一个圆形的绿树图标,绿树上飘落着色彩缤纷的小鸟。 该图标周围环绕着绿色植物。 建筑内部呈圆形结构。 无论从大门向左还是向右,最终都可以回到起点。

中心设有各类咨询室,包括个人咨询室、家庭咨询室、团体咨询室、摆满玩具和沙盘的儿童咨询室、盒子花园咨询室、艺术治疗室等。 每个房间都配备了摄像头和安全系统,部分房间还配备了单向镜子,确保学生可以回顾整个咨询过程,并通过录音和录像接受监督。

陆清朗对心理咨询行业的直观认识就从这里开始。

过去六个月的实习期间,她曾遭到客户的言语攻击,遇到过自杀风险较高的客户,也看到客户在接受多次咨询后情况有了很大改善。

为了充分保护访客和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涵盖哪些情况需要按下紧急呼叫按钮、如何专业评估访客的危机程度以及如果访客属于高风险该怎么办自杀。 报告并妥善放置。 “我们必须能够把计划中的每一项都默写下来,并背下来。” 陆清朗说道。

心理学系还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监督。 “我们的督导师都非常专业,有的在国外取得心理咨询师执照,有的在国内工作多年,有丰富的咨询和督导经验。他们都是中国心理学会的注册督导师或心理学家。” 卢庆朗告诉《中国科学报》。

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陆清朗为游客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有些访客是在校学生,有些是社会访客,但所有咨询都是免费的。 此外,她还每周接受一次个人督导和小组督导。 主管将讨论并回答她在咨询过程中遇到的任何困惑或问题。

每个实习顾问都有固定的个人主管和团队主管。 在半年多的实习过程中,导师与被指导学生之间逐渐建立了稳定、信任、合作的关系。 “在我们职业生涯的初始阶段,督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的督导就像我的安全基地。” 陆清朗说道。

除了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实习外,心理系还与多所大学、中小学、医疗机构和心理咨询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 这些机构是研究生的校外实习基地。 每个学期,每个学生可以同时在两个实习基地进行实习,从而深入了解当前心理咨询行业的就业环境,更好地与未来就业和职业规划相匹配。

在陆清朗看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就像是心理咨询行业的“乌托邦”。 让学生知道一个专业、成熟的心理咨询行业“应该是什么样子”。 校外实习让学生看清心理咨询行业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期望,探索未来“自己能做什么、怎么做”。

实习期间,陆清朗逐渐看清了这个行业,也看清了自己。 她发现自己特别喜欢并且擅长提供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 在主管的支持下,陆清朗“打开了心扉”,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要走的路。 她计划毕业后与同学一起开一家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室。

“论文不要求小,但实习要求严格。”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自2017年开始运营,在陆清朗之前,已有6名毕业生在这里实习。 陆清朗的师姐王月巧是第一批来这里实习的学生之一。

王月巧2016年入学,据她回忆,当年临床心理咨询专业硕士研究生有67人,全部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完成实习。

如今,王月桥在成都做一名自由心理咨询师,有时每周接待15名来访者。 回想起自己在心理咨询行业工作期间的求学时光,她感叹道:“学校就像一个‘游乐园’,我们沉浸在这个环境中,可以自由地探索和体验。当我进入真正的工作时,我发现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很多情况我在学校实习时就已经遇到过。”

王月桥觉得2016年是她人生的新起点。 据她的导师乔志红介绍,今年也是心理学系专业硕士培养的转折点。

乔志红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党委书记,同时也是心理系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硕士项目负责人。 2016年,他和学校领导班子决定独立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今年,北师大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提出了“量”和“质”要求。 招生名额从每年100人增加到每年200人。 其中,临床咨询心理学专业学生招生名额增至60余名,学费也从14.8万元增至19.8万元。

一个棘手的问题出现了——哪里可以找到充足、优质的实习资源?

“对于临床咨询心理学的教学来说,实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在任何心理咨询机构找到实习并出具实习证书就合格。实习必须是高质量、有保障、装备齐全的。”有高质量的督导才能一步步引导学生,而且质量一定要可控、可测。”乔志宏说。

在心理咨询行业不发达、不规范的环境下,心理系老师只能绞尽脑汁寻找有实习条件的实习基地,但实习基地的增加却赶不上招生的增加。 所以,他们想,“还是自己建一个实习机构比较好。”

2017年,在学校的支持下,心理系投资逾600万元,将经师楼二楼改造成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从硬件上来说,这应该是一个世界一流的心理咨询服务空间。从软件上来说,我们为学生聘请了50多名专业督导员,为督导员聘请了一名普通督导员。”乔志红说。

此后,每个学生都有两名顾问——一名导师和一名学术导师。 前者负责指导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后者则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

两年的学习期间,心理学系并没有要求学生提交论文进行评估,毕业论文也偏向于应用研究而非基础理论研究。 “我们平时看的论文大多是英文文献,但对发表小论文没有要求。相反,对实习有严格要求。” 陆清朗说道。

学习期间,学生需完成总计300小时的实习,其中实习100小时、咨询100小时、督导100小时。

说到“实习有多严格”,陆清朗话匣子就打开了——

“我们为客户提供的单次咨询时长是50分钟,但这样一来,我就得花1个小时写咨询笔记,1个小时看咨询视频,另外还要花1个小时反思自己的问题。然后,我们必须接受监督之前,我要花2个小时写一份监督准备表,分析案件,写下我的问题,与主管讨论后,我还需要写一份监督记录,提交给主管签字。 ,否则扣分,如果扣分低于80分,我们将在一段时间内无法为访客提供咨询服务,这个实习制度是严格结合的,我们根本不能拖延……”

虽然实习要求严格,但陆清朗和很多同学都很享受。 陆清朗找到了自己喜欢、擅长的事情。 已经参加工作的王月桥在购买的心理咨询课程中经常遇到一起学习的“老同学”。 “这是一次美妙的经历,虽然我们已经毕业了,但我们还是同学,还在一起学习。我能感觉到大家都很喜欢这个职业。” 王岳桥说道。

12年来,培训体系不断调整

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设立只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硕士项目改革的一部分。

王月桥告诉中国科学报:“今年我们的训练框架有很大的调整,去年的师兄师姐们还在用另外一个框架,我们是调整后的第一班。”

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自2011年建立以来,历经12年调整。 2016 年的调整是其中幅度最大的。

2011年,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逐步深化。 “博士生培养目标逐渐明确,培养教学科研人才,推动学科发展;硕士生培养目标是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乔志宏说道。

在教育部的推动下,不少高校设立了专业硕士学位招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也由此诞生。

“当时,没有人想清楚如何培养应用型专业硕士。” 乔志宏表示,长期以来,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没有太大区别,前者成为后者的低端版。 “很多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和研究,将学科知识运用到实际经济生产中并不是他们所擅长的。”

在改革浪潮中,北师大心理学系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2014年,经过与学术硕士几乎相同的三年培训后,他们主动调整培训计划,将培训方向分为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员工援助计划、盒子疗法、家庭治疗、心理治疗等。计量与人力资源管理5个方向。 “这些专业方向是根据当时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心理学系老师的专业知识来划分的。 他们只是觉得自己很受社会欢迎、很需要,并没有做出更全面的论证。”乔志宏说。

到2016年,经过一年半左右的实践,心理系领导班子发现,现有的培养方案中没有涵盖一些主要的应用方向,有的方向划分得太细。

认识到问题后,他们进行了更加大力的改革,将前四个方向整合为“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保留“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并根据社会需求增加了新的方向。 确定了与工业企业管理相关的两个方向,最终明确了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培养的四个主要教育方向——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用户体验、品牌广告消费者心理学、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管理,并制定了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培养方向。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硕士培养方向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基于新技术发展和实际需要,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点在学校珠海校区新增“心理行为大数据”方向。 2022年,他们针对青少年日益普遍的心理问题,设立了“教育与学校心理学”新方向。

今年,他们的招生名额由成立之初的每年30名学生扩大到每年400名学生,其中临床心理咨询专业的学生180名。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培养年限由两年延长至三年。

“两年制中,学生要完成300个小时的实习,完成毕业论文,整体来说很累。改成三年后,学生的实习时间更长,进一步巩固了实践过程。” 他说。

未来我们要“综合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今年,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高质量硕士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荣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研究生)一等奖。

在乔志红看来,“高质量”不仅是北师大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的亮点,也是当前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中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痛点。

“过去的心理咨询教育大多是纸质的,重理论轻实践。一旦走出学校,进入咨询服务环节,学生就会发现,有太多书本上没有涉及到的问题。” 乔志宏表示,培训过程过于随意,培训环境不够精细,缺乏质量把控。 这些都是我国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今,一些学校已经在效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高质量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都建立了类似的模式,努力细化培养环节。” 乔志宏说道。

虽然已经成为国内高校的办学典范,但相关改革并没有止步于北师大心理学系。 他们还在反思中探索和调整。

乔志红表示,他们正在努力的方向之一就是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他估计,根据目前全国心理咨询的需求,心理咨询师缺口约为100万,但目前具备专业能力的心理咨询师仅有3万人。

但与“供大于求”相反的是,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并不宽泛。 “他们中的大多数会去大学、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精神病医院、心理咨询公司,或者做自由心理咨询师。”乔志红说。

他认为,国内专业高水平心理服务机构和平台有限,这不仅导致心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院校难以找到充足、合适的外部实习单位,也缩小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这些机构如果做得好,不仅可以吸引毕业生,还可以成为合格的外部实习基地。

如今,仍处于专业硕士学位培养改革浪潮中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计划从就业输出入手,改变我国心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的现状。

“我们希望建立一个专门对外服务的心理咨询机构,既能大规模地解决学生培养问题,统筹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又能带动我所在学校的发展壮大。”国家的心理健康服务业。” 乔志宏说道。

标签: 心理 咨询 实习 硕士 督导

发表评论 (已有38928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