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 国家工程勘察大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本期嘉宾:张杰
国家工程测量硕士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张杰是一位长期从事城乡遗产保护、更新与可持续发展、城市性格塑造领域的设计大师。 20世纪90年代,他与北京市文物局、东城区规划局合作开展“国子监片区”项目。 《保护规划》探索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国后续保护区保护和管理的规划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认为,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田傲云/来自北京
你可能在北京的巷子里、在某个历史悠久的老城里见过他拿着相机拍照; 或者他可能正走在人行道上,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他就是张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更新领域颇有造诣的城市规划师。 长期关注历史名城、工业遗产、文化传承的保护与利用。
张杰早年留学英国,与现代建筑有过密切的接触。 经过多年研究,他提出城市建设来源于生活,应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的理念。
在他眼中,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特色,而他要做的就是挖掘这些历史特色,找到城市的发展逻辑。 “历史风貌的挖掘非常重要,它会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有吸引力,让生活变得更有趣。今天,如果我们能用现代的方式来呈现这座城市历史风貌的不一样的呈现,那将是对生活的改善。”一种丰富,一种对历史的尊重。”
多年来,他在业余时间总是阅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 在他看来,这些都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年轻时缺失的,现在必须补上; 他也会在这些书中寻找中国。 建筑的历史和文化基础。
对于老城的规划,他总结了两个重点:一是挖掘城市本身的历史文化特色,二是注重人与城市的互动。
2022年1月,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了张杰。 他说,“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
城市建设与人
福州三巷、七巷。受访者提供
1985年,张杰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在读研究生时,他获得了去英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他告诉记者,英国留学的经历对他影响很大。
“当时天津租界的建筑很多,也有传统建筑文化的环境。但总体来说,国内的现代建筑环境比较简单,从建筑的角度来说,比较昏昏欲睡。所以在大学时期,我们会看很多国外的建筑杂志。”通过这样的学习,张杰对建筑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然而,当他出国,作为使用者广泛接触现代建筑和城市时,张杰发现自己的喜好或方向发生了变化,他对建筑和城市的看法几乎被颠覆。
“我真正意识到城市和建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可以让你感到快乐、紧张甚至害怕。” 在有了深刻的生活体验后,张杰开始思考什么是好的建筑和城市,并开始反思现代建筑所传达的理念和理论。
“尽管现代建筑运动是由科学技术推动的,但一开始许多前卫建筑师都主张宫殿、寺庙等代表理性的宗教建筑。很少有研究者关注西方数百年的历史。住宅建筑以及关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建筑环境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张杰说,以帕特农神庙为例,它是为神灵而建的。 如果城里只有这种建筑的话,那就非常罕见了。 建筑的目的是什么? 这种建筑既不能解决老百姓的居住问题,也不能解决商店的经营需求。
福州三坊七巷项目。受访者提供
尽管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建筑理论界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缺陷,也提出了回归城市的思想,但其对大多数建筑教育和建筑师价值观的影响却非常微弱。
“20世纪70年代,西方当代建筑理论界也提出了建筑有不同类型的认识,这给了我很大启发,为我以更加科学和人文的方式理解人类建筑环境的本质打开了大门。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周礼考工记》对不同层次的城市和建筑都有相应的规定,这应该是建筑类型制度化或理论最早的成就。”张杰说,建筑的科学性。类型学就在其中。 建筑系统的多样性得到了认可,不同的建筑类型在城市中被赋予了不同的作用。
张杰说,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是宫殿和寺庙。 以北京为例,寺庙数量较多,但寺庙周围都是居住功能较多的庭院,以及专门的商业和会馆建筑。 它们都是不同的建筑类型。 从历史发展来看,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建筑类型越来越丰富。 这些不同类型建筑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反映,也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演变。
“在我看来,现代主义将所有建筑塑造成纪念性空间的做法对这座城市来说是致命的。”
此后,张杰开始不断思考如何营造一个更具生活感或生活情境的环境。
“创造更加逼真的环境的前提是有多种类型的建筑按照一定的规则结构组合在一起。当这些建筑组合在一起时,你会发现有些建筑更有吸引力,而最有吸引力的可能与人的互动比较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愉快,比如步行商业街,当然也有环境不太吸引人的地方,比如交通、补给等。”张杰说。他正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 作为一名建筑系学生,他在长期的现实生活中得出了这一结论。
不要简单照搬西方城市保护理论
景德镇陶溪川文化创意园。受访者提供
“国子监、雍和宫、鼓楼街、南锣鼓巷、景山后街、白马寺……没什么事情的时候,我带着相机饶有兴趣地看着学生们,然后就进去了。” ”。 20世纪90年代初,张杰回国后,带着学生走遍了北京所有的四合院。
“我为什么喜欢中国的传统城市,因为这些城市有我从抽象的专业层面认识到的价值,有丰富的我主观本能接受的信息。回国后的前10年,我基本上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这里。”研究北京和国内的“其他历史名城保护工作”张杰强调,对历史名城的兴趣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而是为了热爱这些城市,因为它们体现了人类的价值,为人们服务,而不仅仅是为了资本或技术。载体。
2002年,张杰开始从纯粹的学者走向实践。 凭借之前的积累,他带领团队和学生参与了多个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南京郊外秦淮河整治”是他的第一个项目。
张杰介绍,当时,在大规模城市转型的背景下,国内许多城市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绿化建设。 “比如大草坪、大绿地,大多是西方景观理念的体现,显然很符合中国传统的城市文化。 因此,秦淮河的治理不能只注重改善水质、建设绿地,还必须考虑中国城市特色的传承。 由于中国的社会经济现实,我们无法基于欧洲的背景和经验来发展城市保护理论。 搬到中国去吧。” 这也是张杰参与历史名城保护更新项目时一直坚持的理念。
南京郊外的秦淮河闸门运动设计。受访者提供
张杰表示,像秦淮河这样长达12公里的重大整治工程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当时的秦淮河沿岸环境十分恶劣,污水横流,两岸棚户区绵延不断,是一条人们不愿看到的悲伤河流。 我们在规划设计时,考虑到了明代城墙和秦淮河水的综合作用,既保证了堤防的防洪功能,又考虑到了沿河的景观效果。”
修复后的秦淮河昔日美景,成为老城与河西新区之间的活力纽带。 当张杰再次来到南京,看到崭新的秦淮河时,他感慨地说,“秦淮河整治工程让我们看到了遗产和生态保护的力量!”
2007年,张杰参与济南市启动大明湖风景区东扩工程,但此前提出的相关规划设计并未得到张杰认可。
“大明湖改造为什么要加入西方流行元素?这与泉城济南的城市文化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不能作为历史景观得到继承和发扬?” 张杰认为,大明湖作为我国北方的一部分,起源于北宋。 大型公共园林的精髓在于“山、泉、城、湖、河”的人文景观特征。 如果按照之前的设计方案,大明湖所承载的文化历史价值就不会得到应有的尊重。
陶溪川博物馆内部。受访者提供
“当时,大明湖东南岸还有很多老小区、老建筑正在拆迁,为了保护扩建区的老建筑,我要求不要再拆了。我想,大明湖的历史应该得到尊重,原来的岸线不应该随便改变,因为每一次的曲折都是历史设计的,都有相应的场景,所以我在东南面设计了一个单独的景点,把它们连接起来。 “它与水渠、桥梁等一起,完整地保护了老大明湖的历史格局,继承了新区的园林传统,而不是盲目跟风、照搬外国的东西。”张杰说。
此外,为了将传统的大明湖融入城市,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张杰在设计时还特别注重水的管理方式和公共开口的规模。
大明湖项目给张杰带来了新的体验和认识。 在后续的很多历史街区保护更新项目,或者与传统相关的城市更新保护项目中,他都会思考如何传承传统城市的开放空间和景观。
张杰以北京的胡同为例,“现在北京的胡同实行一院一棵树,这很好。草坪不可能一直都有。按照北京老城的传统风格,基本上一棵树。”这是一个将景观元素与城市风格相结合的典范。”
在张杰看来,一座城市的文化遗产有很多丰富的元素,有其内在的逻辑。
恢复城市原有逻辑
陶溪川文创园区。受访者提供
2006年,张杰开始涉足旧城保护更新项目的实施。 第一个项目是福州三坊七巷。
“这个项目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承下来的工匠精神。 该项目涉及到很多工艺品的发掘和修复,比如彩画、彩绘、灰雕等,项目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深入挖掘这些砖木工艺品的历史价值。 ”张杰说道。
三坊七巷工程主体建成后,福州多了一张城市名片,也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效益。 张杰告诉记者,“这个项目建成之前,很少有人去福州市区旅游,一般都是从福州转车到武夷山、土楼去看;三坊七巷建成后,很多人会先去那里看看。”去福州。”
当三坊七巷成为福州新的旅游目的地后,张杰开始思考,作为一个文化大国,在目前的社会生活水平下,社会究竟需要什么? 什么样的建筑和街区能够成为城市文化的名片、带动城市? 发展。
历史街区的保护和环境得到改善后,通常需要几年的运营才能真正营造出氛围。 三坊七巷之后,更多的城市开始靠近张杰。 “参与了几个项目后,我开始思考运营方面的问题。 区块硬件建成之后,当地政府对于业态的管理应该如何精细化,比如业态的类型、数量,都是我们非常重视的,包括当地政府和老百姓,他们不希望翻新后的街区变得毫无生气。 ”
2011年,景德镇老工业区更新改造项目启动; 次年,张杰开始设计陶瓷博物馆等项目,同时与甲方讨论商业业态问题,包括后期的运营和管控。
说到景德镇,就离不开瓷器。 他认为,景德镇不仅要保护传统瓷业遗产,更要关注现代陶瓷产业留下的近期遗产,这是我国陶瓷产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大规模拆建房地产相比,张杰希望在保护和利用这些工厂的基础上,恢复城市原有的逻辑——为人而建、为人而存在。 “这样,城市就有了文化,就有了生活。”
张杰表示,景德镇改造后,陶溪川文化创意园一期非常吸引人。 “我们的更新策略是适度调整一些工业时代造成的排斥部分,使之成为友好邻里。 比如,厂房以前是冷冰冰的界面,但现在沿街都有商店,促进了日常活动更加活跃,也让厂区更加开放。”
张杰表示,他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促进城市与人的互动状态。
张杰教授设计的景德镇陶溪川博物馆。受访者提供
什么是交互状态? 张杰以市里的博物馆为例。 “博物馆确实会吸引很多人进来参观,但由于大多数博物馆的功能是内向的,外观普遍是封闭的,所以人们仅限于被动地欣赏建筑的外部造型,但周围没有环境这样的设计只能说是符合博物馆的功能逻辑,但如果我设计的话,我宁愿失去博物馆的酷炫形象。将餐厅、酒吧、商店等功能安排在其立面的适当位置,通过这些鼓励人们使用的城市功能,在博物馆的内部功能与城市之间建立了一种互动的界面或区域。需要与人沟通,就必须是世俗的。”
张杰告诉记者,在城市更新的时代,要建立一种审美逻辑,不能只依靠视觉,还要考虑城市的阅读逻辑。 任何一座城市都是由不同时代形成的,丰富的历史叠加碎片只能通过讲故事和系统阅读来体验和理解。
研究历史文化名城30多年的张杰也遇到了困难。 “有时是专业问题,有时是财务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影响原来的设计方案。”
张杰表示,做实际项目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水平。 有时需要与各方斗智斗勇,也有拍桌子的时候。 “有沟渠和颠簸是很正常的。”
如何克服呢? 张杰用四个字概括:天下为公。 “你所做的是从社会角度出发,可以调动各方资源来克服这些困难。”
对话
中国房地产报:从2016年全国两会到“十四五”,“工匠精神”被多次提及。 您对国家反复提及的“工匠精神”有何理解?
张杰:“工匠精神”被多次提及,这体现了我国正在进入高水平发展阶段,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我觉得我们可以把“工匠”拆开来看。 “工”可以理解为工具、工艺或工艺; “工匠”包括设计内容的构思或策划。 那么工匠精神就意味着除了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标准和程序之外,在此之前还需要一系列的概念和设计,比如你想要做什么,如何解决复杂的问题等等。
另外,“工匠”并不一定是狭义上的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组织。 一个大工程需要数百人、数千人数年才能完成,大工程的组织也应体现工匠精神。
中国房地产报:此前,社会上有一种声音认为,我国历史上的“工匠精神”在一些领域逐渐被忽视甚至消失。 你觉得这怎么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张杰:这个问题的根源并不是中国独有的。 对于中国来说,由于过去三四十年的快速发展,我们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和困境,发展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很难解决。 从历史上看,比如计划经济时期,瓦工是有等级的,每道工序都是用专门的工具完成的; 现在技术工人严重短缺,再加上工期紧迫,导致很多仓促完成的项目非常粗糙。 这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中国房地产报:关于城市规划,您有什么想对同事们说的吗?
张杰:过去我们解决问题大多是从宏观层面,以俯视的视角观察城市,导致很多分裂的城市不受欢迎、缺乏生活感、服务汽车、分裂。 现在正在推进城市更新,我们要从宏观、微观、人民现实生活出发思考城市,脚踏实地做好城市建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