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全线收紧确实“厉害”,但并非孤例。 回顾2019年各大高校学术环境的变化,“没有不能毕业的研究生”正在成为过去,“严以律己”是大势所趋。 一方面,因论文不合格而被查出的案例越来越多。 仅湖南某大学就多次被曝抄袭新闻。 许多大学也因“写不出论文或论文达到一定水平”而开除研究生。 另一方面,厦门大学等多所大学提高了论文门槛。比如清华大学将论文抄袭者的“记过”升级为“开除”;在西南交通大学,学校规定增加大学生论文比对数据库,一旦发现抄袭行为,将严肃处理。
“国之强在民,人才的发展在学习”。 严格论文管理不仅是提高科研水平的有力措施,也是增强我国学术研究竞争力的关键手段。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学校存在“论文难”问题,在论文评审、答辩过程中视而不见,客观上给人留下“严进易出”的印象,也导致了研究生生源不足等问题。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需要在很多方面进行改进,本文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根据教育部工作计划,2019年抽检学位论文约6000篇,未来只会更多。 学校应该明白这个信号,从抄袭检查率、盲审率等基本标准入手,告别明显的灌水论文。
再者,只有提高了论文的质量,才能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现在社会上有一股“考研热”的趋势。 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申请人数首次突破300万,达到341万人。 但如果具体问的话,恐怕很多同学都在盲目追求考研。 他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不专注于工作。 他们只是将研究生学习视为“避风港”和“缓冲期”。 结果就是浪费。 资源,又耽误了自己。 高校为论文划出了清晰的红线,甚至规定研究生可以进一步“划分”。 其意义非常明显。 未来,研究生需要更好地思考自己。 如果他们有明确的学术抱负,那就最好了。 如果只是一味的跟随,恐怕就不再那么容易了。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抄袭检查率只是论文达标的基本手段,仍然存在被淡化的可能。 每年毕业季,媒体都会曝光“论文重写软件”,可以对比抄袭检查结果,调整词序、词句等细节。 其实就是“清理稿子”。 “洗过”的稿件或许已经达到了重复检查率,但质量仍然不值得信赖。 因此,应该倒逼学生通过更科学的制度设计来提高论文质量。 笔者认为,有效措施是加强对导师的考核,明确导师第一责任人身份,督促导师加大培养力度,抓好论文提案、期中考核、评审、答辩、学位授予等环节。评估。 等关键环节,严格实施学位授予全面全流程管理。
高等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把论文做“严”,是对学生、对社会负责。 由此看来,厦门大学的“10%红线”不应该成为新闻,而应该成为大学的通则。 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大学加入到调整的行列,真正让“严进严出”成为常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