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小结:正方形数“9”的特点及特点

91百科网 40 0

教师总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正方形,结合不同的着色方法,用不同的计算公式来表达正方形数字“9”。 那么,这些计算的规则是什么?

图1-4

2.发现数列和平方数之间的关系

师: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第二种方法。 我们一起观察一下这一系列数字有什么特点?

(1)告诉我,观察公式(1+3+5=9),你发现了什么? 三个加数有什么特点? 每两个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2)想一想,观察图2中色块的排列,第一个色块中有一个色块,第三个色块有多少个? 如何计算?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字是“奇数”; 每两个数之差为2(学生说这是一个等差数列)(黑板:奇数列); 这些数字是通过数转数得到的(学生用手比划),第三个色块转动时,可以看成3个横的和3个竖的和,减1(一个重叠),公式可以计算为5=3×2-1,即“边长乘2减1”。 ;他们的结果都是“9”。

(设计意图:《数字与形状》例一是研究“连续奇数之和与‘平方数’(即平方数)之间的关系”。如何让学生体验一系列数字之间的关系而平方数呢?我让学生“退”到“一个数”的学习上,先让学生选择,然后解释选择的理由。第三个数字“9”不像“1”和“4”那样太简单,也不是因为数字太大而很难找到图中的变化规律。)

2.探索图片组并总结规律

图5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我们在第三个方格中找到的数列在其他方格中是否也能找到呢?

1.方法的推广应用(图5)

(1)给第二个和第四个方格涂上颜色,并写出公式。

(2)课件呈现:①1+3、②1+3+5+7。

(3)你能快速说出他们的结果吗?

这些是边长为 1、2、3 和 4 的正方形。您可以发现:公式 1 等于 1 的平方,公式 1+3 等于 2 的平方,公式 1+3+5 等于 3 的平方,公式 1+3+5+7 等于 4 的平方。

(4)根据上述规则,当正方形为5×5、6×6、7×7……时,你能不画图,直接写出计算并快速说出结果吗?

2. 确定序列的第一项、最后一项和项数

(1)观察下面的计算并思考,这些数字序列有什么共同点? (图7)

(2)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序列中的第一个数字是什么? 如何获取序列中的最后一个数字? 每个序列中有多少个数字(项数)? 怎么知道? (正方形的边数)

图6

(设计意图:规则的发现,是通过对个体、具体物体及其关系的观察、比较,找到制约因素,然后通过归纳、解释确定规则。发现平方数“9”与等差数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思维和计算方式是否可以“推广”到其他数学计算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一组数列不断探索、解释、验证和发现共性。位置,从而得到序列规律)。

3、通过“线”和“面”连接规则

1. 扩展并探索 10×10 的正方形。

(1)如果这样排列下去,第10个数字可以用哪一列数字来表示? 最后一个数字是多少?

(2)观察公式1:1+3+5+7+9+11+13+15+17+19=10×10=10的平方,公式2:1+3+5+……+(2×10 -1) = 10 的平方,你发现了什么?

2. 扩展并探索n×n 个正方形。 第n个图形可以用哪一列数字来表示? 结果如何表达? 得到:1+3+5+…+(2n-1)=n 平方。

(设计意图:任何规律往往会孕育出更普遍的规律,规律的发现意味着很多相关问题可以得到解释和验证。因此,本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推广应用的意识。并使得学习知识从“点”开始,拉长“成线”,最后用“成面”,从探索3×3方格的数量开始,到数n×n方格,从简单到复杂、探索数列规律的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有效渗透数字形状与数学思维方法的结合,培养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洞察力】

数字与形状的结合是数字表示与图像表示的相互转化。 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也是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能力。 推理可以借助数字和形状的组合使抽象思维变得可见和有形。 《数与形》例一的拓展,是一个由“退”变为“进”的学习过程。

1、聚焦“一个数”研究,用简单驾驭复杂。

本例题从对“数”的探索开始。 它基于数学问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数退到形式,将数学关系的精彩描绘与空间形式的直观形象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从师生的互动碰撞中得到启发,发现规律,在细化“一”的过程中,用“形”展现“数”,用“数”来表现“数”。数”带来“数”“形”,学习探究方法,为拓展奠定基础。 研究“一个数”的过程也体现了数学思维中“用简单驾驭复杂”的思想。

2、拓展“系列号”的研究,并将其与应用联系起来。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设计与配色、自由表达、归纳推理等探索规则的方法。 在“退”的基础上,把研究“一个数”时发现的规则和学习方法在“一排数”中应用和拓展,将数学知识连成一张网,使“退”成为更好的“进”。 “退”时,学生从繁杂的材料中找到最本质的数学模型,并利用具体问题将其与数学模型联系起来。“入”时,学生拓展数学模型的应用,从“一”开始。 ,并生成“他者”,寻找“相似之处”,从而形成一条“以退为进”的学习探究路径,为学习“数与形”相关知识的进步提供基础。

【主要参考】

[1] 司妙儿. 于正强. 《《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小学数学案例解读》。 [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214-215。

[2] 高树柱. 《这样教小学数学》(第二版)。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29-30.

放轻松:心理趣味图片

你看到有多少人在休息?

审稿人:赵成、周珊珊

标签: 数学

发表评论 (已有39440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