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回避是指用户在用外语(或第二语言)说话和写作时,常常会回避困难的单词或结构,而选择较简单的单词或结构(Jack Richards等,2000)。 常见的回避现象包括:词汇回避、句型回避和语用回避等。回避现象是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心理现象。 本质上,这是一种沟通策略。 适当运用回避策略可以帮助外语学习者实现交际目的、保持学习渠道畅通、获得更多可理解的输入等,对于交际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大有裨益。 另一方面,过度使用回避策略,或者不当使用回避策略,都会对学生的外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也可能导致外语学习者中介语的僵化。 因此,“回避现象”是外语教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Elis1999a)。 本文以山西某大学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12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完成英语作文任务、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探讨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回避现象的成因以及回避策略的运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
研究现状
“回避现象”理论最早由Schachter(1974)在题为《误差分析中的错误》的文章中提出。 在她的研究中,她测试了四组不同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作文中使用定语从句的策略。 她发现,母语为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受试者所写的定语从句大约是母语为汉语的组和日语组的两倍,但前者的错误率也明显高于后者。 。 外语中,英语定语从句对于日语组来说最难,其次是汉语组和阿拉伯语组,波斯语组最简单。 沙赫特认为,学习者对掌握定语从句越不自信,他们就越避免使用它们。 也就是说,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越大,学习者就越倾向于避免使用难以掌握的结构。 沙赫特还指出了她认为错误分析中最根本的缺陷:研究人员未能认识到外语学习者倾向于避免他们不确定的语言项目,因此不会犯预期的错误。 她认为简单的错误分析理论无法解释“回避现象”,只有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外语学习过程。
继Schachter之后,其他一些研究(Dagut & Laufer 1985;Hulstijn Marchena 1989;Kleinman 1978;Kelerman 1992等)也证实了外语学习中回避现象的普遍存在。 他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回避现象。 一是现象层面,即回避是学习者的一种行为。 此类研究者主要有Schachter (1974)、Marzouk & Ghiath (1995)等; 另一种是认知层面,即回避是一种沟通策略。 主要研究者包括Elis(1999a,1999b)、Krashen(1982)等。1978年,Kleiman通过对照实验证明了情感因素与语际差异之间的关系,从而扩展了Schachter的理论。 1985年,Dagut & Laufer对外语学习者在遇到动词短语时的回避行为进行了研究。 通过实证调查,他们发现大多数学习者愿意避免使用短语动词,这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结构存在显着差异造成的。 1992年,Kelerman在语言迁移研究中区分了三类“回避现象”:1)学习者一般理解目标语言的某些语言形式,但没有完全掌握它们,对理解其规则存在困难和疑虑。目标语言; 2)学习者)学习者了解目标语言的使用规则,但发现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用它有困难; 3)学习者知道如何用目标语言表达自己,但不愿意使用该表达方式,因为他们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是对其母语的侮辱。 对文化行为规范的蔑视是学习者与目标文化之间的社会和心理距离造成的。 这三种类型的划分可以让研究者对回避现象有更加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目前回避策略的研究存在三种不同的二分法。
Tarone(1981)基于交互方法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回避策略:主题回避和信息放弃。 然而,这种二分法很难应用于对写作等语言独白的分析。 Faerch&Kasper(1984)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两种回避技巧:减少策略和成就策略。 然而,这两种沟通策略之间的区别通常并不明确。 Brown(2002)从语言学角度将回避策略分为句法回避、词汇回避、语音回避和话题回避。 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布朗的分类方法,省略了语音回避,因为语音回避在写作中很难观察到。
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回避现象的描述、分类以及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结合。 主要研究者有舒定芳、庄志祥(1996); 李玉玲、王宏(2004); 邱继新(2004); 阮周林(2000)等。
回避是一个复杂的现象。 相关研究表明,回避至少发生在四种情况下:1)当学习者发现目标语言的某种结构与母语的结构显着不同时; 2)当学习者发现目标语言的某种形式与母语的形式非常相似,因此担心犯干扰错误时; 3)当目标语言的形式具有特定的语义特征而不是一般的语义特征时; 4)学习者常常将回避视为一种谨慎的安全措施。 然而,与传播策略研究一样,迄今为止,对于回避现象的理论研究远远多于实证研究,且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较少。 鉴于此,本文将运用国内外关于回避现象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我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回避现象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回避什么、为什么回避、避免什么等问题。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中存在哪些情况。 ,以期引起外语研究者对回避现象的重视,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写作水平。
研究设计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回答以下四个问题:1)大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通常会回避哪些内容? 2)为什么学习者使用回避策略? 3)学习者什么时候采取回避措施? 4) 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与回避策略的使用有何关系?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山西某大学的128名学生,分为中级组和高级组两组,每组64名学生。 中级组的学生是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 他们是通过对236名学生进行测试(内容为大学英语四级模拟题),然后选出成绩较高的64名学生而确定的。 高级组的64名学生是英语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八级模拟考试,成绩较高。
2. 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三种研究工具:英语作文任务、问卷调查和访谈。 为了完成英语作文任务,受试者首先被要求观察两张图片,然后回答5个能够诱发他们写作想法的问题。 最后,他们被要求从两张图片中选择一张,并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写一篇300字的文章。 左右即兴英语作文。 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收集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第二部分主要收集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 第二部分由8个问题组成,主要围绕本研究的四个主要问题,每个问题后的选项均基于5点李克特量表设计。 采访主要围绕学生熟悉的话题,如中外大学教育、大学生就业、大学生恋爱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时长约3分钟。
3. 数据收集与分析过程
这项研究是在两个早上进行的,分为中级组和高级组。 首先要求学生在50分钟内完成英语作文任务,然后发放调查问卷,最后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访谈,将对话录音,然后转录成书面文本进行分析。 所有学生的作文都经过人工分析,以发现可能的回避技巧。 所有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均输入计算机,然后使用SPS进行统计处理。 分析过程采用描述统计和演绎统计两种方法。
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的结果是基于上述四个主要研究问题来呈现和分析的。
问题1)结果分析: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经常回避什么?
通过对学生英语作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经常回避的方式有三种:主题回避、词汇回避和句法回避。
一、英语作文成绩分析
提供的两张文字图片中,图一描绘的人物较多,隐含着更清晰的社会意义; 图2虽然只有两个人物,但却有着丰富的想象空间。 表1总结了学生英语作文中主题选择的频率和比例,以及主题偏好的原因。
从表1可以看出,中级组共有44名学生选择了图1,其中33名学生声称自己选择的理由“容易描述”,占总数的75.00; 高级组共有49名学生选择了图1,其中23名学生声称自己选择的理由“很容易描述”。 同样,从图2的选择情况来看,两个群体中以“容易描述”为由进行选择的人数最多。 上述结果表明,无论学生选择哪张图片,他们首选的理由都是“易于描述”。 这种现象在中级组的学生中更为明显。 从学生的英语作文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用词回避现象尤为突出。 大多数学生倾向于使用简单的词汇和短语,他们使用的单词大部分是在中学阶段学到的,只有少量单词是在大学阶段学到的。 例如,在描述图2时,绝大多数学生使用“小偷”一词来指代跳窗闯入房屋的人。 只有一名学生使用了更精确的词“窃贼”。 这个词的形式比较复杂,参考的是大学英语IV。 年级教学大纲中指定的单词。 此外,学生在写作中经常使用迂回繁琐的陈述、解释、同义词等技巧来避免使用自己不确定的单词和短语。 例如,在描述图1时,一名学生写道:“一个坏男人对一位年轻女士做了一些坏事。” 这句话并没有告诉读者到底发生了什么。 事实上,他可以这样描述:“一个长袍正在掐住一个年轻女子的喉咙。”
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句型的选择上,大多数学生更愿意使用简单句而不是复合句; 宁愿使用并列句,也不愿使用复合句; 宁愿使用主动句而不是被动句; 如果中文和英文和中文之间存在差异,那么他们会重复使用与中文类似的规则,并避免英文和中文之间的差异。 例如,一名学生这样描述图1:“在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男人,他正在攻击一个女人。” 这位学生的作文几乎没有语法错误,但全文缺乏连贯性。 如果他使用限制性关系从句或非限制性关系从句,则将句子改写为:“在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男人正在攻击一个女人。” 或“在照片上,我们看到一个男人正在攻击一个女人。” ”那么句子是连贯的。可以看出,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错误,学生更愿意使用两个简单的句子,而不是复杂的句子。
1.1.1 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
表2是问卷调查中反映的回避类型和频率的汇总。结果显示:除先进组的话题外
除回避之外,其他类型的回避表现出较高的频率(平均值>3.00)。 总体而言,两组学生的回避行为趋势相似,即:词汇回避(中级组平均为4.17,高级组平均为3.46)使用最频繁; 其次是句法回避; 回避话题(中级组平均为 4.17,高级组为 3.46)。 中级组的平均值为3.12,高级组的平均值为2.82。)均值使用最少。 从访谈的文本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常常回避较难的词汇和结构,有时甚至回避某些话题。 总之,对学生英语作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数据分析都表明,学生在写作中倾向于使用词汇回避、句法回避和话题回避。
问题2)结果分析:学习者为何采用回避策略?
这个问题有些主观,很难通过分析学生的英语作文来回答。 表3中的统计数据主要来自问卷调查中学生的自我反思。
反映的四个原因中,除了“追求高分”之外,中级组和高级组的两组学生很大程度上都认为自己使用回避方法的原因是:为了顺利完成作文任务(平均值分别为4.23和3.83),避免了错误(平均值分别为3.98和4.08),保证了书写的准确性和圆滑(平均值分别为3.95和3.96)。
问题3)结果分析:学习者什么时候使用回避策略?
表4为问卷调查的描述性统计。 结果显示,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虽然学习了一定的词汇、短语、句子和结构,但一时记不住(中级组平均为4.27,高级组平均为4.27),群体平均值为 4.01),他们通常使用回避策略。 学习者使用回避手段的第二种情况是当学习者对某些单词、短语、句子和结构的使用不确定时(中级组的平均值为3.54,高级组的平均值为3.64)。 “没学过”和“难用”这两种情况不太常见。
与问卷调查的结果类似,对受试者的访谈也显示,当他们感到难以表达自己时,他们会有意识地使用回避策略。 这一结果与沙赫特的回避解释是一致的:即困难和不安全感导致回避手段的使用。
问题4)结果分析: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与回避策略的使用之间有什么关系?
从表2可以看出,中级组和高级组的回避行为存在一定差异。 中级组使用的每种回避类型的频率均高于高级组。 为了检验这些差异的显着性,我们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图5显示中级组和高级组正在使用词汇回避(p
可以看出,回避策略的使用与英语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437,这表明回避策略的使用与英语水平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即学习者的英语水平越高,英语水平越高。 写作中使用的回避策略越少。 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Tarone1977;Paribakht1985;Poulise & Schils1988;等)。
讨论
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使用回避策略的原因有很多。 除了本研究发现的顺利完成作文、避免错误、表达准确恰当这三个原因外,回避行为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些原因一般可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原因。 前者主要是由客观因素或外部因素造成的,如英汉之间的异同、输入输出缺乏可理解性、外语能力和表达水平不一致等。 这些因素都是超出学习者能力的因素。 主观原因主要包括一些内在因素,如老师和同学对错误的态度、对困难的恐惧、测试策略等。通常我们认为回避是一种心理过程,因此主观原因意味着学习者有使用错误的能力。或部分使用复杂、恰当的词语和句子,但有时他们有意识或潜意识地回避这些词语和句子。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回避与外语习得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调查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调查结果(如表7)显示,无论是中级组还是高级组,都有不少学生认为频繁使用回避方法不利于外语学习。 先进组学生的态度尤为明显。 64名学生中有55人这么认为,占总数的85.94。 中级组64名学生中有40人这么认为,占总数的62.50。 每个小组中的一些学生都认为,回避对于外语习得既有好处也有坏处。 其中,中级组有34.38名学生这么认为,高级组有14.06名学生这么认为。 这也说明,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中级组学生比高级组学生更多地使用回避方法。
访谈结果还表明:总体来说,学习者对回避现象持消极态度。 但尽管他们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还是经常在写作中使用回避手段。 学习者对回避策略的态度和行为的这种不一致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回避可以帮助他们满足交际需求,否则他们不会使用回避策略。 因此,断定“回避对英语学习不利”还为时过早。
结论
回避是英语学习和使用中的普遍现象。 正确运用回避策略可以帮助学习者达到交际目的,提高策略能力; 及时运用回避策略可以畅通学习渠道,使学习者获得更可理解的输入,这对外语习得非常有利; 过多或错误地使用回避策略会误导外语学习者,使学习者可能过度满足于某种交际行为,从而不愿意继续提高自己的中介语。 本研究发现,当学生遇到表达困难时,他们往往会采用选题、词汇、句法等回避策略; 回避策略的使用与英语语言能力之间存在负相关。 此外,还有其他影响学习者回避行为的因素,如问题源的性质(Tarone1977)、学习者的个性(Tarone & Swirzbin2009;Tarone1977)以及学习情境(Piranian1979)等。我们还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尽管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学科领域不够广泛、研究内容不够全面等,但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
1)正确理解回避现象是一种交际策略。 回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当学习者遇到困难时,回避策略往往可以帮助学习者实现交际目的。 但回避也有其负面影响。 它会阻碍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形成不正确的学习习惯。
2)尽可能增加可理解的输入和输出。 由于语言知识的缺乏,英语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使用过多的回避策略。 为了克服这一障碍,合理扩大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相关知识,强化语言技能。 知识点的反复练习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信息,内化相关语言知识。 正确的语言输出也将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质量。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输出,特别是生词覆盖、词语搭配和语法正确性,并对学生的输出给予正确的反馈。 合理、恰当地结合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可以避免消极回避行为。
3)引导学生发展积极、正确的自我认识能力,克服心理情感障碍。 大量研究表明,学习者对自己能力的评价越高,期望越高,取得的成就也越高(邱继新,2004)。 要减少外语学习中的回避现象,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需要学习者提出自己的要求,并通过不懈的努力来实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言活动,尽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想法,减少他们回答问题的焦虑,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输出质量越高,语言使用得越恰当。 这将减少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规避。
4)正确认识语际影响和目的语文化,增加文化的引入,减少母语的干扰。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传授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努力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和文化修养,注重探索、发现文化现象和文化意义,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注重相似之处。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习者尊重目标语言的文化,将英语学习与文化结合起来,懂得在相应的语境中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应该避免太多的文化受到目标语言的影响。语言。 这样,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应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就会有更大的提高。
总之,英语教师应提高对回避现象的认识,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回避策略,减少其对英语学习的不利影响。 此外,英语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策略指导,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消除负面情绪影响,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帮助学习者有效运用交际策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