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交部网站组织机构“翻译司”栏目更新信息显示,外交部翻译司副司长戴庆礼已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中华人民共和国飞往巴哈马。 被誉为外交部“首席翻译”的张鲁已晋升为翻译司副司长。 除了张鹭之外,还有最近在中美阿拉斯加战略对话上走红的张静等等。
这些外交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毕业于外交部唯一直属大学外交学院。 1955年,在周恩来的倡议下,经中央批准成立外交学院,陈毅元帅担任第一任校长。 这所“小而精”的大学是一所“本科预科班”机构。 它每年招收的学生不超过400名,但却培养出500多名大使。 被誉为“中国外交官的摇篮”。 作为外交事业的起点,学生犹如璞玉。 他们在这里将经历怎样的打磨?
课堂——初次接触外交“风格”
“戴项链时,应该考虑多长?穿西装时,领子应该开在哪里?” “你看这位同学,他今天穿的牛仔布是硬布的还是垂感的?”……
上午10点左右,外交与外事管理系周家丽副教授在选修课《传播中的个人形象塑造》中讲解美丽着装的神奇“平衡点”和五把“金钥匙”。 PPT中不时出现的政治人物、名人的范例图片,以及周家丽副教授与学生们频繁的互动,让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周嘉莉主讲选修课《沟通中的个人形象塑造》
该选修课面向全院开放,深受学生欢迎。 选课需要“手速快”。 在总共16节课中,学生将从服装、色彩、发型、仪态、能力、举止、道德品质等方面对“形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大家都在做笔记或者拍照,整齐划一、自带气场的外交官“风格”似乎有来历和出处。
环顾四周,外交学院的教室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与普通大学的大教室(往往有数百名学生)相比,它“小”。 学生人数少,师资充足。 即使是学院的选修课,几十名学生的数量也让人感觉回到了高中课堂。
另一个教室的必修课《英语政治理论》是一个超级迷你班,只有20人左右。 “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英语系冯承毅副教授正在带领学生朗读基辛格《大外交》第一章。 当她遇到理解困难时,她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关键词来解释他们不同的理论命题。
冯承毅讲授《英国政治理论》
冯成义老师语速很快,全部用英语讲解。 令人惊讶的是,她面对的并不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而是国际法系的法学院学生。
“陈毅元帅刚担任院长时就提出,外交学院的学生一定要擅长英语。专业课+英语可以说是我们的一大特色。” 英语系主任冉继军教授表示,公共英语专业和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一般有两个体系。 大二之后,我就不再学习公共英语了。 “但我们这里没有公共英语教研室,无论哪个专业,英语课都是由英语系的老师负责教,而且他们一直上英语课,一直到高三。很多专业课也是纯英语授课,强度很大,一般只有英语专业可以参加,其他学院的非英语专业也可以参加第四、八专业的考试。” 他回忆说,张璐是国际法系的,不是英语系的,但她在学习期间受到了良好的英语训练,这为她的翻译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学们——没有一天是容易“钓鱼”的
《英语政治理论》课下课铃声响起。 坐在最后一排的萧晨和同桌齐娜儿长长地舒了口气,收拾起了书包。 下午,他们还要上被认为“难度惨重”的口译课。
“比如三个人上去演接戏,我们的代表跟外军长打招呼,两个人读口语对话,另一个人要马上开始读。” 萧晨摸了摸头,“用词很官方,不至于日常使用,有时候会突然卡住,挺吓人的。”
此前,张静因对杨洁篪导演长达16分26秒的即兴演讲而出名,堪称教科书般的表演。 小陈表示,口译班也有类似的培训。 “一开始比较短,可以逐字对应,后来越来越长,而且还有横向的逻辑结构,特别难记,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
小陈毕业于浙江省外交学院国际法系,现在已经是大三了。 她坦言自己每天要么听,要么背,这并不像大学里“抓鱼”那么容易。 齐纳尔也点头同意。 作为一名从新疆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她自认为高中时英语是最好的,但入学后,她仍然要强迫自己打卡、背单词。 “只有这样我才能在课堂上理解和阅读。很多文章都那么长!我周围的学生学习都很努力。”
图书馆最能体现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午饭刚吃完,不少暂时没课的学生就来到课桌前学习。 他们有的默默背题,有的埋头研究题,有的到打开的书架上找参考书看。
午饭后,很多同学来到图书馆自习
作为一个小型的大学图书馆,也是很有特色的。 张艳丽主任表示,每年,联合国机构正式出版的各种条约集和会议纪要都会送到世界各地保存。 早年,外交学院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联合国托存图书馆”之一。 当然,随着资源的逐步数字化,纸质文件不再需要邮寄和存管。 但联合国、欧盟阅览室有数万册资料,工具书阅览室有300余册中国近现代史料系列,还有独特的清代书籍。 。 外交档案、中华民国外交档案等足以见证该院文献的历史地位。
与联合国保存处有关的文件收集
让很多大学生羡慕的是,这里的自习桌椅又大又舒适,而且数量足够学生使用。 无需排队、占座等争夺座位。 你可以在这里投资,获取知识和营养。
锤炼——“家国情怀”的格局与品格
作为特色院校,外交大学无疑有着出色的英语成绩——四级、六级平均分始终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八级平均分也高出10分高于全国外语院校平均分。 点或更多。 2016年,外交部翻译司与外交学院英语系联合举办首届“外交翻译培训班”。 该班由从全国16所外语中学严格选拔的本科外语保送生组成,代表了英语系的最高水平。 第四专业的平均分高达86.68,大大超过了“优秀”的标准。
不过,作为英语系主任,冉继军教授坦言,英语水平只是外交人才培养的一部分。 “成为一名高级翻译并不容易,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有很好的语言能力,但在高压的情况下,还有心理、反应等各种要求,实际上需要的是综合素质。”
这些“软实力”都凝聚在学院的日常训练中。 学生处处长王胜干表示,学生一到学校注册,迎接他们和家长的就是大使和杰出外交官校友的主题讲座。 在校期间,学生还有机会进入外交部新闻发布厅观摩新闻发布会。 在各种大型外交活动中,都离不开外交学院的学生。 “每次有关单位要求我们招收的学生人数较多,而他们承担的志愿工作也相当核心。学生们还到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见证了‘人民解放勋章’的颁发仪式。”友谊'。”
通过多次活动,学生们的视野很快打开了。 外交学院发起的多项原创竞赛不断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团委副书记徐静琪表示,外交学院于1995年首次将模拟联合国活动引入中国,目前,学院主办的“北京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已成为整个亚太地区的“签名”活动。 简单来说,参赛者必须“代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围绕既定问题进行磋商和辩论。 过程中使用的着装礼仪、议事规则以及中、英、法、西等工作语言都与真实的联合国生态系统高度相似。
“全国大学生模拟新闻发言人大赛”,学生们在“中外记者”面前有说有笑; 在“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中,模拟谈判、场景表演等方面为同学们提供了身临其境的体验。 跨境外交经验; “全国大学生模拟政协提案大赛”连续几年得到北京政协领导吉林现场指导,走进北京政协诞生地中山堂举办比赛, 7项学生提案转化为北京市市政协或全国政协提案; “全国大学生模拟外交谈判比赛”的赛制和题目已纳入外交部年轻干部培训内容...
在这样的“磨炼”下,外交学院毕业的青年学子具备了优秀的语言能力和全面的综合素质。 更重要的是,学院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始终贯穿于育人全过程。 “立场坚定、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 这是周恩来当年向外交官提出的十六字方针。 这十六字方针是外交学院的校训。 日复一日,学生们已经形成了“家国情怀”的格局和品格。
编辑:Jl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