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迈向未来——记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喜庆第二次党代会

91百科网 44 0

一代

会议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学校第二次党代表大会营造良好氛围,激励全体师生继续齐心协力、努力奋斗,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了解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情况,学校官网特推出节日第二次党代表大会系列报道,集中展示学校各单位近年来取得的突出成绩和亮点工作,展示校训新时代南科人“诚信求实、自强不息”的精神。 面向未来,我们必须砥砺前行,共同努力,完成使命。 全体南科人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努力开创新型研究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为教育强国之路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

南方科技大学工程学院成立于2017年,迄今已设立10个系(学院)和8个物理研究机构。 在学校的坚强领导下,工学院团结带领全校师生集中力量,克服困难,抓住机遇,争创第一。 “党建+业务”全面提升,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01

坚持党建引领

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工学院党委与艺术中心联合举办“红色经典音乐百年巡演”音乐晚会

工程学院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忠诚拥护“两个建设”,强化“四个自律”坚定“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理解力、政治执行力。

目前,工程学院党委有党组织61个,党员1400余人。 高层次人才党员约占党员总数的63.94%。

工程学院各级党组织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第一专题”制度,健全完善党委会议议事规则、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等38项规章制度,推动学院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学院师生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导航,将“两学一做”、“四史学习”与党的“学、思、行、悟”精神谱系紧密结合起来“知党情、感党心、向党行善、跟党走”,筑牢信仰根基,补充精神钙质,延续党的精神血脉。

02

坚持引进与教育并重

打造国际化高层次人才队伍

夏克清院士与同学交流

伟大的学者不是一座建筑,而是一位大师。 截至目前,工程学院共有教师310人,其中专职院士22人。

近年来,工程学院采取多项措施加强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成果。 独立培养院士7名:林健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林志云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夏克清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正和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金大勇当选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刘俊国当选为2020年欧洲科学院院士、王海江当选为院士2018年加拿大工程院院士,65人当选国际知名学会院士,其中沉平、唐克、王宏当选IEEE Fellow,郑岩、林健当选美国学会院士地球物理联盟(AGU 院士)。 。 多名教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2022年,万敏平、郭传飞、张作泰等3名青年教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 2021年,任福增、朱原等6名青年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项目。

服务人才在细节上下功夫。 工学院成立“工学院青年促进会”,打造“心路”系列品牌活动,开展“院长面对面活动”,邀请校领导座谈——与青年教师就科研基金项目申请、教学科研工作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为他们尽快适应工作、创造优异成绩提供有效支持和有力指导,激励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脱颖而出。

03

坚持立德树人

全面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综合设计项目成果展

工程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三个全面育人”和“五个突出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探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新​​工科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通过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设项目化课程等措施,着力探索立足未来的新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行业的新型工程领军人才。 天赋。

为全面培养引领未来的工程技术人才,工程学院于2018年秋季学期启动综合设计项目,采用灵活多样的Project-based Learning模式。 学术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项目,为行业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搭建产学深度融合、多学科、多学科协同的教育平台。 截至目前,已完成86个企业项目,获得企业、师生的一致好评。

砥砺奋进迈向未来——记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喜庆第二次党代会 科学 学院 科技 科研 院士 第1张

打造“大思想政治”体系,聚焦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对时代负责的青年人才。 实施“2+10+N”思政课程计划,形成工学院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 两门精品课程由院长和教学副院长主持。 各系(学院)每年开发一门精品课程。 工程学院及各系(学院)党政领导的《思想政治第一课》实现100%全覆盖。 ,“2+10+N”课程思政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举办“青春大讲堂”、“知行大讲堂”、“初心大讲堂”等一系列特色思想政治讲座,培育了《漫长地质故事》等一批优质党课。组织开展了“红乐百年党史”活动等系列党史学习活动,其中“青春讲堂”系列活动荣获弘扬党史典型案例二等奖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将党史纳入思想政治课。

近两年,工程学院各院系(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升学率保持在70%左右。 一批优秀学生被麻省理工学院、北京大学等国内外名校录取。 多名博士毕业生在国内外高校任教,多名硕士、博士生受聘于世界500强或华为、腾讯、阿里巴巴、比亚迪、大疆等知名企业。

04

坚持诚信、创新

全面加强一流学科建设

徐正和院士在线为学生讲授《工程概论》课程

工程学院现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本科专业21个。 同时拥有省部级科研平台18个,市级科研平台30个。 目前,工程学院共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根据2022年11月最新ESI数据库数据,我校材料科学学科进入世界前1.45%,工程学科进入世界前2.42%,环境生态学学科进入世界前1.45% 。 跻身全球前4.0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跻身全球前6.77‰。

按照学校“三步走”中长期发展规划,工学院围绕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不断优化学科布局,持续提高学科建设质量。专业建设,实现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 自2019年教育部、广东省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千计划”以来,工程学院已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5个。工程、理论与应用力学、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

工学院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CAD与工程制图》、《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基础》、《集成电路技术原理》、《材料学综合实验》4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 为培养具有宽广基础、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引领未来社会发展能力的人才,工程学院院长徐正和院士与各院系(学院)主任共同打造了《工程”重点关注将改变世界的十大工程。 作为引导,介绍了工程前沿知识、优秀工程师必须具备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以及在重大项目中的关键引领作用。 本课程极大提高本科新生对工程领域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工程素养和工程创新思维,增强和增强专业学习的方向感和使命感。

05

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为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作出贡献

海洋科学与工程系组织学生登上“海科68”科考船进行海上实习

按照学校部署,工程学院以解决未来重大工程研究问题为导向,致力于提高自主研发和应对复杂国际形势的能力,服务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深圳、粤港澳大湾区和全国,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工程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11月底,近五年工学院师生发表SCI论文9776篇,累计申请专利2973件,授权专利1125件,获批各类科研项目近2000项。类型。

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 工程学院现有省部级科研平台21个,市级科研平台31个。 为提高工学院科技创新能力,集中攻克“卡住”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适应国家和“双区”建设的战略需求,同时助力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工程学院创建创新材料与器件研发研究院、清洁能源与碳中和技术研发研究院、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研发研究院、电子信息与半导体技术研究院、先进航空动力与空天控制技术研发研究院、纳米科学与应用研究院、材料基因组大科学器件示范与应用研究院、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八个重大科研战略平台。

全面提高科研工作水平。 2021年,工学院教师共发表SCI论文2173篇。 其中,工学院教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及其顶级子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共25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胡庆教授团队参与的“流域水环境重金属污染风险防控理论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石江红教授主持编制深圳市“三线一线”生态环境区划管控方案成果,对于深圳统筹推进高水平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孙大志副教授团队依托核心纳米分散技术,研发出新一代高效表面活性材料,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材料体系,并荣获纳米分散二等奖。深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产学研全面提质增效。 组织实施应用技术攻关计划,部署工业软件、高端新材料与集成电路、机器人、新一代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和未来通信、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关键核心技术的主要方向着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助力产业链形成; 针对企业发展遇到的技术瓶颈、高端人才、科研平台短缺等痛点和困难,全面开展校企合作。 截至2022年底,已建立工程院校与科技企业联合科研机构61个。

科技战疫,彰显担当。 为了解决医用护目镜起雾问题,孙大志团队自主研发了新型防雾材料,并代表深圳市和南方科技大学向湖北一线抗疫单位捐赠了超过100万件产品。技术,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宋旋副教授团队在COVID-19疫情爆发初期紧急研发了“人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传播建模预测与仿真推演平台”,并多次将仿真结果输出给相关机构。 唐波助理教授和数据库研究团队为宝安区石岩街道朗新社区开发了可视化数字处理系统,大大提高了社区疫情防控管理效率。

06

坚持科普教育

传承科学精神,播撒科学种子

《十万个高科技为什么》荣获深圳市第三届科普成果展示大赛一等奖

普及科学知识、传递科学精神、增强科学意识是工学院人永恒的使命。 近年来,在学校党委宣传公关部的组织下,人力资源部部长、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党委书记、讲座教授刘青松担任主编(一)和各系(院)几十位老师参与编写的《十万个高科技为什么》(第一卷至第三卷)已陆续出版。 以教师最新科研成果为基础,聚焦当前科技发展前沿,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技文化,用通俗语言向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先进技术等领域的高新技术展示。 《润物细无声》讲述了制造、生物与医学、材料与能源、资源与环境,激发小读者的科学热情。 南方科普大讲堂是海洋科学与工程系独具特色的海洋科普平台,近两年已举办科普讲座100余场。 力学与航空系邓伟伟教授在公众号“知识分子”发表科普文章《漂浮的气溶胶》。 48小时内阅读量超过500万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五年来,工程学院各院系(学院)的院士、资深教授在全国各省市的中学开展了近千场科普讲座,覆盖全国数百所中学和覆盖数十万学生。

乘风破浪,开创未来!

工程学院将紧紧抓住国家发展两个大局和两个世纪交替的重大历史机遇,紧紧抓住深圳经济特区、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五区”先行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深港合作区。 叠加历史机遇,弘扬“敢于冒险、敢于尝试、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坚持“以德求真、以德取胜”的校训。日日创新、自强不息”,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全面深入推进“党建+业务”双重融合提升,全面实施“1+” 2+N”战略,为一流人才集聚、顶尖人才培养营造良好氛围和环境,为将南科大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南方科技大学工程学院---

标签: 科学 学院 科技 科研 院士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