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本课程的内容结构

91百科网 197 0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本课程的内容结构本课程的内容结构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基本原理第三部分行为塑造和矫正方法第二章基本原理第一节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第二节儿童行为的功能评估第三节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第一节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一、巴甫洛夫的应答性条件反射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三、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二节儿童行为的功能评估一、功能评估(functionalassessment)的含义是一种搜集行为资料并分析其行为功能的过程,也就是搜集和分析与行为的发生有关的前提和后果的过程1.描述行为特征2.明确前提事件3.确定行为后果4.提出明确假设5.搜集科学数据二、功能评估的策略(一)调查法——功能性评估量表(二)观察法ABC行为分析法Antecedent—前提或某个行为刚出现前所发生的事件Behavior—所关注的行为Consequence—后果或紧随行为之后的事件功能性评估观察表(三)实验法——功能分析行为分析举例前提行为后果结果(长期影响)其他的孩子玩彤彤的玩撞头、哭泣、扔东西孩子们把玩具还给彤彤当别的孩子玩他玩具时,彤彤更容易出现撞头、哭泣、扔东西的行为天天的妈妈在做事没有注意她天天说脏话、尖叫妈妈注意她当妈妈没注意她时,天天很可能会尖叫、扔东西天天的妈妈在做事没有注意她天天请求妈妈陪她玩妈妈陪她玩当妈妈没注意她时,天天会请求妈妈陪她玩功能性评估量表1.行为的描述(表现形式、次数、强度、持续时间)2.界定可能引发行为的生态因素(药物、疾病、睡眠、社会环境等)3.界定那些事情或情况最有可能引发问题行为(时间、地点、人物)4.界定问题行为的功能,维持行为的后果是什么(每一种行为对儿童的特殊作用:得到或避免了什么)5.界定问题行为的效能(需要多少精力、能否得到强化)6.当事人有什么功能相同的替代行为(有什么适当行为产生与问题行为一样的功能)7.界定当事人主要的与人沟通的方法8.在从事工作时,什么事是你应该做或是你应该避免的9.当事人最喜爱的强化物(食物、活动等)10.过去问题行为处理的历史11.总结性的陈述功能性评估观察表观察者:被观察者:起始时间:结束时间:问题行为前提事件感受到的行为功能真正的行为后果评论备注获得逃避/回总计事件日期第三节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一、目标行为的观察与记录(一)界定和分析目标行为(二)观察和记录目标行为二、行为矫正的实验设计(一)A-B设计(二)A-B-A-B反向设计(三)多基线设计(四)交替治疗设计(五)改变标准设计行为观测和记录的基本步骤对将要观察记录的行为进行定义,即使用主动动词对一个个体所展示的特定行为进行描述。

行为定义必须客观和明确观察者记录的时间和地点连续记录:记录一个观察阶段中每一次行为的出现。可用于记录频率、持续时间、强度和潜伏期间隔记录:在一个观察阶段里各连续时间段中记录行为的出现或不出现时间样本记录:在一个观察阶段里不连续时间间隔(时间样本)中记录行为的出现或不出现选择记录工具频率(次数/时间)2-1图表的构成(六要素)矫正后矫正前10数据点阶段线阶段标志行为观测记录示意图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行为矫正的特征第三节行为矫正的作用第一节基本概念一、行为二、行为改变三、行为塑造四、偏差行为五、行为改变技术一、行为(一)基本含义狭义的行为是指被人观察到或是能用仪器测得到的个体活动。广义的行为是指除直接能观察及测量的外显活动外,还包括间接推知的内在心理历程-意识及潜意识历(二)类型(狭义)局部活动和整体活动。前者是指个体的局部活动,如肌肉活动。后者是指有组织的、有方向的整体活动,如写字、打球等。(三)特征(整体活动)可因训练而改变二、行为改变(一)行为改变的含义行为改变即行为变化。个体行为就其本质而言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因身心发展及客观环境影响,随时在变化。(二)行为变化的原因有机体的暂时状态:由疾病、疲倦、情绪紧张或药物所导致的行为变化学习:由于练习和经验而产生的较持久性的行为变化三、行为塑造在个体发展任何新行为的过程中,逐步强化与终点行为有关的一连串反应,循序渐进,以养成训练者所期待行为的整个过程。

四、偏差行为(一)含义偏差行为是指儿童在行为上失去常态,足以困扰他人或自己而妨碍其生活适应者。(二)类型五、行为改变技术所谓行为改变技术是指凡是应用学习理论于实际补救程序,复健、矫正、教室管理、咨商及辅导等技术统称为行为改变技术,包括不良行为的改善和良好行为的塑造。条件反射建立的原理条件反射建立前条件刺激(铃声)引起注意但无无条件反应无条件刺激(食物)无条件反应(分泌唾液)条件反射建立条件刺激(铃声)无条件刺激(食物)无条件反应(分泌唾液)条件反射建立后条件刺激(铃声)条件反应(分泌唾液)学习规律习得律:条件反射是由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多次配对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建立的生理机制是大脑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条件反射建立的关键在于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强化),即条件刺激必须稍前或同时呈现,条件反射才可能建立。实验性消退律: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并消失。但这种消失一开始并不是永久性的消失,经过一段时间间歇后,又能自动恢复。只有当几次自动恢复都没有得到强化时,条件反射才会真正消退。泛化律:条件反射建立之初,如果出现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会引起类似的条件反应,这就是泛化律。

分化律:出现泛化反应之后,如果只对条件刺激给与强化,而对类似的刺激不与强化,则个体只对条件刺激出现条件反应,这就是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在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基础上,可以通过刺激替代建立更高级的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建立的原理情境反应立即效果长期影响是一种信号,表示特定的反应将不会受到强化是一种信号,表示特定的反应将会受到强化情况下的反应将会消弱,甚至消失情况下的反应将会受到强化,出现率提高表示负强化物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反应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发出来的,而操作性行为是由有机体自己表现出来的。反应性行为的出现取决于它出现之前的刺激,而操作性行为的出现则取决于行为后的结果刺反应性行为是被动的,由试验者控制;操作性行为是主动的,由受训者自己控制。认知行为学习理论(一)艾里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理论——ABC理论(二)贝克的认知行为理论(一)艾里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理论主要观点:行为者的情绪困扰是由个人的不合理信念引起的,因此要教育行为者学习“合理信念”以代替“不合理信念”,以清除行为者的情绪困A:诱发性事件B: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之后建立的信念C:在特定情境中,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不合理信念的特点(1)绝对化要求:全或无(2)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3)糟糕之极:消极思维 (二)贝克的认知行为理论 主要观点:行为者的感情和行为大部分取决于行为者本人对于周围世界的解释、想 法和认知模式。

即个人的思想决定其内心 体验及行为反应 认知歪曲的主要形式(1)任意推断 (2)选择性概括 (3)过度引申 (4)夸大或缩小 (5)全或无思想 四、班杜拉的学习理论 班杜拉主要研究个体如何获得社会行为。他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性 行为。这种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替 代性学习就是观察学习,它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 的形式。 在观察学习过程中,强化起着重要作用,班杜拉提出三种强化: 第二节行为矫正技术的特征 一、应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二、强调客观系统的处理方法 三、重视后天环境的学习历程 四、注重量化的特殊行为 五、注意客观环境的适当配合 六、显现明确方法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行为矫正的作用 一、应用在教学方面 二、应用在儿童行为方面 三、应用在医学方面 四、应用在管理组织行为 五、应用在提升运动成绩 第三章 正强化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强化的应用 第三节 影响正强化效率的因素 第四节 有效应用正强化的要点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实验模式 情境 反应 立即效果长期影响

标签: 操作性条件反射

发表评论 (已有5039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