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复盘的事情做思维演练(实践版)

91百科网 58 0

几个月前看了几本这方面的书,也看了邱兆良的同名书。几年前我也在“湛卢”报过邱老师的《第五项修炼》强化学习班,但进步不大。但这本孙雷写的书就不一样了。最大的特点就像推荐人说的:“手把手教,从实践中来”

出差的时候,我随手从小书架上抽出这本没读的书,却放下了准备重读的讲述高概率风险的《灰犀牛》。感觉就像是“书神”给我指了条路。我彻底明白了“检讨”的含义,我认定这本书的方法和结果才是真正的检讨。否则,带有“检讨”意义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成了斗争的工具。

凌晨的航班上读了一百多页,一点睡意都没有,甚至觉得很享受。我反复感受到,读书需要一定的心境,需要浑水摸鱼的经历,需要一定的修养,才能看懂书。

我把几本相关的电子书上传到《同易钱闻》,并请他做个总结:

这些书都围绕着“评论”这个主题,但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阐释了评论。以下是他们对评论的不同理解和侧重点:

《书评+:把经验转化为能力(第3版)》(作者:邱兆良):

《回顾:关于往事的思考练习》(作者:陈忠):

《温故而知新做心法操(实用版)》(陈忠著):

“重播(沈磊)”:

总结来说,这些书籍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强调回顾是学习过往经验的重要手段。无论是个人发展、团队协作,还是企业战略决策,回顾都被视为提升能力和绩效的关键工具。通过回顾,个人和组织可以避免重蹈覆辙,巩固成功经验,发现模式,促进创新,建立持续学习和改进的文化。

我感到有些难过,因为很少能看到书中每一页都有值得划线和摘录的感人句子。

真正的阅读还是读纸质书,电子书是一个筛选的过程。对于一些在微信读书上看过的英文书,我还是要打印出来仔细看。

书中提到的书签上还有精读课的二维码,我下飞机后毫不犹豫就报了这个精读课。很多外文书都附赠所谓的练习册,大致相当于小学生的练习册。那么这个精读课就相当于一本练习册。花上三个小时在那里学习是值得的。

也许,是因为花了些时间研究《系统工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才让我真正欣赏这本书。邱老师的《Review+》也值得一读再读。

我想,读者称赞的“功德无量”二字,一点也不为过。我摘录几段话:

我们之所以要回顾过去的经历,是为了刷新我们的认知,打通主观臆断与客观世界的联系,通过新的认知搭建通向未来的桥梁,以便在未来做得更好。因此,回顾虽然是面向“过去”,却是在用现在时态观察、捕捉和创造“未来”。

回顾是面向未来的,它不仅意味着总结过去、积累经验以更好地应对未来,也意味着敞开心扉,更好地拥抱未来。面对未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诚实、有效地回顾过去。

人们通常认为,只有摆脱过去,才能拥抱未来。但回顾过去,恰恰就是要摆脱过去。这两个过去是不一样的。回顾中的“过去”是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也是在不同人眼中不同的“事实”和“真相”。而要摆脱的“过去”,则是我们对过去的不当认知。听起来有点绕,我慢慢解释。

我们生来就是主观的。认为自己是客观的,这只是一种错觉。

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给了我们一记重击。他说,大多数关于决策的书都是这样写的:首先,找到事实。然而,决策并不是从事实出发,而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作为人,我们无法摆脱自我,我们有不可避免的偏好和观点,总是想证明自己是对的。热爱“事实”的习惯并不值得炫耀,因为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收集符合我们既定结论的“事实”。沈雷师兄在书中说得很形象:通常我们认为这是“实事求是”,但其实这只是“自欺欺人”。

因此,我们不如承认自己的主观性,面对现实: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对未来的判断,永远受制于过去的经验和价值观,因而具有极大的局限性,未来很容易成为过去的延伸。

面对未来、创造未来的关键是敞开自己。

“我不是亡国之君,但我的臣民都是亡国之臣民”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个人检讨,只是太迟了。

标签: 过去 复盘 摆脱 演练 主观

发表评论 (已有38843条评论)

评论列表